【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无人驾驶汽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周围环境,再通过车载硬件自动规划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的地。其中,传感器系统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包括雷达和图像采集装置。
[0003]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灰尘、雨水等易进入至传感器组件内而影响传感器组件的正常使用,甚至影响无人驾驶汽车的正常行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罩体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雨水、灰尘等易进入至传感器组件内而影响传感器组件正常使用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罩体组件,用于罩设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塔和第一雷达,罩体组件包括:壳体,具有容纳空间和与容纳空间连通的安装孔,容纳空间用于容纳传感器系统;帽体,帽体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罩体组件,用于罩设传感器系统,所述传感器系统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的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塔和第一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组件包括:壳体(10),具有容纳空间(11)和与所述容纳空间(11)连通的安装孔(12),所述容纳空间(11)用于容纳所述传感器系统;帽体(20),所述帽体(2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上且位于所述安装孔(12)处,以用于罩设所述传感器塔;透波结构(30),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且与所述第一雷达对应设置;其中,所述透波结构(30)的介电常数大于等于2.45且小于等于2.5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壳体本体(13),所述透波结构(30)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13)上;安装凹部(14),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13)上且围绕所述安装孔(12)设置,所述帽体(20)的翻边(21)设置在所述安装凹部(14)内且与所述安装凹部(14)卡接或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帽体(20)包括:帽体本体(22),所述翻边(21)设置在所述帽体本体(22)的开口上,所述翻边(21)具有多个第一通孔(211),多个所述第一通孔(211)沿所述帽体本体(22)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连接柱(23),设置在所述翻边(21)的下方且与所述翻边(21)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柱(23)与多个所述第一通孔(211)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211)和所述第一连接柱(23)内且与所述安装凹部(14)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21)与所述壳体本体(13)平齐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凹部(14)具有多个沿所述安装孔(1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子凹部(144),各所述子凹部(144)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柱(23)一一对应地设置,各所述第一连接柱(23)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子凹部(144)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塔包括第二雷达、多个图像采集装置及第三雷达,所述帽体本体(22)具有:第二通孔(221),所述第二通孔(221)与所述第二雷达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多个第三通孔(222),均位于所述第二通孔(221)的下方,多个所述第三通孔(222)与多个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一一对应地设置;第四通孔(223),位于所述第三通孔(222)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三雷达的部分信号采集端相对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组件还包括:密封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志成,杨治国,李林涛,崔家硕,陈建宇,田高翔,单小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小马慧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