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阶PT对称微机械微扰敏感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系统,具体涉及一种三阶PT对称微机械微扰敏感系统,属于微电子
技术介绍
[0002]在1998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C. M. Bender教授提出了一种PT对称的哈密顿量,该哈密顿量不具有厄米性,但也同样有实解 。这里的P和T分别代表了宇称(Parity)变换和时间(Time)变换。在Bender教授提出PT对称概念后,国际上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很快加入到了这种非厄米的PT对称的研究之中。到目前为止,PT对称非厄米量子体系的理论框架已基本形成。除了在量子体系中的研究,PT对称理论也在不同类型的经典物理系统中得到了验证,同时PT对称系统的一些特殊的性质和现象也被逐步发现。
[0003]研究最早、报道最多的PT对称系统是光学系统,然后逐步扩散到电学、声学等多种系统。利用PT对称理论构造的经典物理系统获得了一些特殊性质和有趣现象,例如,单向隐身、完美吸收、磁光非互易性等;特殊性能包括:超灵敏传感、单模激光等。但目前对于PT对称系统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阶PT对称微机械微扰敏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敏感系统包括包括衬底(8)、第一微机械结构(1)、第二微机械结构(2)、第三微机械结构(3)、第一可调耦合结构(4)、第二可调耦合结构(5)、第一可调阻尼电路(6)和第二可调阻尼电路(7);其中第一微机械结构(1)、第二微机械结构(2)、第三微机械结构(3)、第一可调耦合结构(4)以及第二可调耦合结构(5)设置在衬底(8)上;第三微机械结构(3)设置在第一微机械结构(1)和第二微机械结构(2)之间,其中第三微机械结构(3)和第一微机械结构(1)通过第一可调耦合结构(4)连接,第三微机械结构(3)和第二微机械结构(2)通过第二可调耦合结构(5)连接;第一可调阻尼电路(6)通过引线(9)连接第一微机械结构(1);第二可调阻尼电路(7)通过引线(9)连接第二微机械结构(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阶PT对称微机械微扰敏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机电结构(1)包括第一谐振梁(11)、第一谐振梁上电极和锚区(12)、第一谐振梁下电极和锚区(13)、第一反馈梁(14)、第一反馈上梁(15)、第一反馈上梁电极和锚区(16)、第一反馈下梁(17)、第一反馈下梁电极和锚区(18)、第一平衡梁一(19)、第一平衡梁二(110)、第一左连接梁(111)和第一右连接梁(112);第一谐振梁(11)的上、下部分分别连接到第一谐振梁上电极和锚区(12)、第一谐振梁下电极和锚区(13);第一谐振梁(11)的左边通过左连接梁(111)连接第一反馈梁(14)和第一平衡梁一(19);第一谐振梁(11)的右边通过第一右连接梁(112)连接第一平衡梁二(110);第一反馈梁(14)和第一反馈上梁(15)相互靠近形成反馈上电容;第一反馈梁(14)和第一反馈下梁(17)相互靠近形成反馈下电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阶PT对称微机械微扰敏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机电结构(2)包括第二谐振梁(21)、第二谐振梁上电极和锚区(22)、第二谐振梁下电极和锚区(23)、第二反馈梁(24)、第二反馈上梁(25)、第二反馈上梁电极和锚区(26)、第二反馈下梁(27)、第二反馈下梁电极和锚区(28)、第二平衡梁一(29)、第二平衡梁二(210)、第二左连接梁(211)和第二右连接梁(212);第二谐振梁(21)的上、下部分分别连接到第二谐振梁上电极和锚区(22)、第二谐振梁下电极和锚区(23);第二谐振梁(21)的左边通过第二左连接梁(211)连接第二反馈梁(24)和第二平衡梁(29);第二谐振梁(21)的右边通过第二右连接梁(212)连接第二平衡梁一(210);第二反馈梁(24)和第二反馈上梁(25)相互靠近形成反馈上电容;第二反馈梁(24)和第二反馈下梁(27)相互靠近形成反馈下电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阶PT对称微机械微扰敏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微机电结构(3)包括第三谐振梁(31)、第三谐振梁上电极和锚区(32)、第三谐振梁下电极和锚区(33)、第三平衡梁一(34)、第三平衡梁二(35),第三谐振梁(31)的上、下部分分别连接到第三谐振梁上电极和锚区(32)、第三谐振梁下电极和锚区(33);第三谐振梁(31)的左边连接到第三平衡梁一(34),第三谐振梁(31)的右边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峰,张尚洋,张曼娜,黄庆安,董蕾,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