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岸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1944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岸桥,包括上部大梁结构、门框结构和底部支撑结构,其中门框结构包括:海侧门框立柱,海侧门框立柱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海侧上铰点,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海侧下铰点;陆侧门框立柱,陆侧门框立柱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陆侧上铰点,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陆侧下铰点;第一斜撑杆,第一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海侧门框立柱和陆侧门框立柱铰接,第一斜撑杆与沿第一方向的海、陆侧下铰点连线的夹角成锐角,第一斜撑杆上设有第一驱动装置,用于调整斜撑杆的长度。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岸桥既能够调节岸桥的高度,也能够调节岸桥的外伸距和后伸距。够调节岸桥的外伸距和后伸距。够调节岸桥的外伸距和后伸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岸桥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港口装卸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岸桥。

技术介绍

[0002]岸桥,又称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主结构由门框立柱、大梁及上部结构(大梁以上部分,包括上横梁、梯形架、拉杆、机器房)等组成。门框立柱是由钢结构组成固定框架,对上部结构起到支撑作用;门框立柱下安装有大车行走机构,可实现岸桥整体沿平行于海岸线方向的移动。海、陆侧门框立柱顶部的上横梁下悬挂着大梁,小车可以沿铺设在大梁上的轨道移动。整机沿大车方向的运动、小车沿大梁上的运动、以及小车上的吊具对集装箱的起吊与下放,共同实现了岸桥对集装箱船的装卸功能。
[0003]涉及岸桥装卸作业的4个主要结构参数为:(1)门框立柱高度;(2)外伸距;(3)后伸距;(4)海侧门框立柱倾斜量。门框立柱高度决定了岸桥的作业高度,即装船高度。由于码头装船高度的要求,门框立柱高度通常为40~50米,也有一些码头为满足更高的装船高度将门框立柱加高。外伸距由前大梁的长度决定,是指小车作业时可以在前大梁上的到达的距海侧轨道最远的距离,它决定了岸桥所能装卸集装箱船上堆垛的宽度范围。后伸距是小车作业时在后大梁上能到达的距陆侧轨道的最远距离,它由后大梁的长度决定,它决定了装卸船时后大梁下可容纳的集卡车道的数量。显然,大的外伸距与后伸距意味着更大的装卸能力。海侧门框立柱向陆侧倾斜是为了避让集装箱船的沿自身纵轴摇晃时船体上方的集装箱,以免与轮船上高层的集装箱发生碰撞。
[0004]但是,传统岸桥一旦制作完成,其装船高度、外伸距、后伸距、以及海侧门框立柱倾斜量都是固定的。事实上,对于轮船上特定的集装箱堆高,岸桥装卸作业时存在最优的门框高度(或称装船高度)。在该高度下,吊具行程最小、晃动最小、司机与箱位垂直距离最小视距最优因而可以准确对位,因此该高度下岸桥装卸效率最高。显然,传统的岸桥不能实现装船高度的调整,因而不能实现装卸效率的最大化。
[0005]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410089185.4公开了一种升降大梁式集装箱起重机,该岸桥的4个立柱上设置有导轨及主梁升降装置,可以实现大梁与上部结构的升降。但是该岸桥只能调节岸桥的高度,不能调节外伸距和后伸距。另外,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210256074.2公开了一种伸缩式桁架大梁及其制造方法,该岸桥的大梁悬挂在海、陆侧上横梁上的支撑结构上,利用驱动机构实现大梁沿海、陆侧方向的移动,进而实现外伸距与后伸距的调节。但是该岸桥只能调节岸桥的外伸距和后伸距,不能调节岸桥的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岸桥不能同时调节高度和外伸距、后伸距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岸桥,该岸桥既能够调节岸桥的高度,还能够调节岸桥的外伸距、后伸距。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岸桥,包括上部大梁结构、门框结构和底部支撑结构,其中门框结构包括:
[0008]海侧门框立柱,海侧门框立柱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海侧上铰点,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海侧下铰点;
[0009]陆侧门框立柱,陆侧门框立柱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陆侧上铰点,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陆侧下铰点;
[0010]第一斜撑杆,第一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海侧门框立柱和陆侧门框立柱铰接,第一斜撑杆与第一方向的夹角成锐角,第一斜撑杆上设有第一驱动装置,用于调整第一斜撑杆的长度。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斜撑杆的长度,能够实现岸桥大梁的升降、外伸距与后伸距的增减,以及海侧门框立柱的倾斜,进而实现装船高度的调整、装卸范围的调整、避让船只的功能。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海侧门框立柱和/或陆侧门框立柱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转动范围为0~
±
22.5
°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底部支撑结构包括海侧支腿、陆侧支腿和连接海侧支腿、陆侧支腿的底部连接横梁。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海侧门框立柱包括第一海侧立柱和第二海侧立柱,第一海侧立柱的底端与第二海侧立柱的顶端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第一海侧立柱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海侧上铰点,第二海侧立柱的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海侧下铰点;
[0015]陆侧门框立柱包括第一陆侧立柱和第二陆侧立柱,第一陆侧立柱的底端与第二陆侧立柱的顶端铰接于陆侧中间铰点,第一陆侧立柱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陆侧上铰点,第二陆侧立柱的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陆侧下铰点,第一陆侧立柱与第一海侧立柱的长度相等,第二陆侧立柱与第二海侧立柱的长度相等;
[0016]第一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海侧立柱和第一陆侧立柱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和陆侧上铰点;
[0017]门框结构还包括:第二斜撑杆,第二斜撑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和陆侧下铰点,第二斜撑杆上设有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用于调整第二斜撑杆的长度;
[0018]中间连接横梁,中间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和陆侧中间铰点。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海侧立柱、第二海侧立柱、第一陆侧立柱、第二陆侧立柱的长度均相等。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海侧立柱和/或第二海侧立柱和/或第一陆侧立柱和/或第二陆侧立柱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转动范围为0~
±
45
°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斜撑杆和/或第二斜撑杆为杆件或管件。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驱动装置和/或第二驱动装置为液压缸。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驱动装置和/或第二驱动装置安装有阻尼器。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上部大梁结构包括:
[0025]海侧上横梁,与海侧门框立柱铰接于海侧上铰点;
[0026]陆侧上横梁,与陆侧门框立柱铰接于陆侧上铰点;
[0027]大梁,设置在海侧上横梁和陆侧上横梁下方;
[0028]梯形架,设于海侧上横梁上;
[0029]拉杆,连接梯形架与大梁。
[003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岸桥,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斜撑杆和/或第二斜撑杆的长度,能够实现岸桥大梁的升降、外伸距与后伸距的增减,以及海侧门框立柱的倾斜,进而实现装船高度的调整、装卸范围的调整、避让船只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31]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一;
[0032]图2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岸桥的右视图;
[0033]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二;
[0034]图4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三;
[0035]图5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一;
[0036]图6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二;
[0037]图7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三;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岸桥,包括上部大梁结构、门框结构和底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结构包括:海侧门框立柱,所述海侧门框立柱的顶端与所述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海侧上铰点,底端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海侧下铰点;陆侧门框立柱,所述陆侧门框立柱的顶端与所述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陆侧上铰点,底端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陆侧下铰点;第一斜撑杆,所述第一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海侧门框立柱和所述陆侧门框立柱铰接,所述第一斜撑杆与第一方向的夹角成锐角,所述第一斜撑杆上设有第一驱动装置,用于调整所述第一斜撑杆的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海侧门框立柱和/或所述陆侧门框立柱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转动范围为0~
±
22.5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包括海侧支腿、陆侧支腿和连接所述海侧支腿、所述陆侧支腿的底部连接横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海侧门框立柱包括第一海侧立柱和第二海侧立柱,所述第一海侧立柱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海测立柱的顶端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所述第一海侧立柱的顶端与所述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所述海侧上铰点,所述第二海侧立柱的底端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所述海侧下铰点;所述陆侧门框立柱包括第一陆侧立柱和第二陆侧立柱,所述第一陆侧立柱的底端与所述第二陆侧立柱的顶端铰接于陆侧中间铰点,所述第一陆侧立柱的顶端与所述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所述陆侧上铰点,所述第二陆侧立柱的底端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所述陆侧下铰点,所述第一陆侧立柱与所述第一海侧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义明聂飞龙景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