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托架总成及电动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领域的接地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托架总成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电池包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电池包中的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车载电源。电池存在漏电风险,考虑到安全性,电动汽车会配备有接地结构,以将电池的漏电引出。目前的接地结构通常采用线圈连接电池和车辆的车架,但是该方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的接地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佳的缺陷,提供一种托架总成及电动汽车。
[0004]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05]一种托架总成,其特点在于,所述托架总成包括托架主体,所述托架主体设于电动汽车上,所述托架主体用于安装固定电池包,所述托架总成还包括接地装置,所述接地装置用于将所述电池包上的电荷导出至所述托架总成的外部,所述接地装置包括:
[0006]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连接于所述托架主体上;和,
[0007]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活动连接于所述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总成包括托架主体,所述托架主体设于电动汽车上,所述托架主体用于安装固定电池包,所述托架总成还包括接地装置,所述接地装置用于将所述电池包上的电荷导出至所述托架总成的外部,所述接地装置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连接于所述托架主体上;和,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活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导电组件用于将电池包壳体的电荷导出到所述托架总成的外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被设置为承受外部作用时相对于所述安装座在X轴和/或Y轴和/或Z轴上移动,并被设置为在所述外部作用消失后自动复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包括: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用于接收所述电池包壳体的电荷;和,第二端部,用于连接所述托架总成外部的接地导出部件,电荷由所述第一端部沿轴向到达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用于将电荷导出至所述托架总成的外部的接地导出部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第一导电面,所述电池包具有第二导电面,所述第一导电面用于与所述第二导电面面接触并导通,导通时,所述第二导电面被所述第一导电面完全覆盖;和/或,所述第二端部具有第三导电面,所述托架总成外部的接地导出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三导电面并与所述第三导电面相导通。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包括极柱,所述极柱的两端分别为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所述极柱被设置为承受所述外部作用时相对于所述安装座在X轴和/或Y轴和/或Z轴上移动,并被设置为在所述外部作用消失后自动复位。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接于所述极柱上,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极柱,另一端抵接所述安装座;所述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极柱自动复位。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极柱抵接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弹性件与安装座抵接的一端的直径;或者,所述弹性件包括窄端和宽端,所述窄端与所述极柱相抵接,所述宽端与所述安装座相抵接,所述弹性件的内圈从所述宽端向所述窄端逐渐收窄,所述弹性件的外圈从所述宽端向所述窄端逐渐收窄。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包括第一柱段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柱段的一端;所述安装座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弹性件套接于所述第一柱段上,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环状结构或为绕所述第一柱段的周向均布的凸起状结构;和/或,
所述第二限位部为环形结构或为若干间隔设置的凸起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平,仇丹梁,周英富,
申请(专利权)人: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