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汪秋专利>正文

一种轴承生产用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0136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5 2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轴承生产用输送装置,涉及轴承生产技术领域,解决了轴承圈输送过程中其与挡块相接触后,极易被挡块影响输送,导致轴承圈输送受阻,从而使得多个轴承圈碰撞聚集情况的发生。一种轴承生产用输送装置,包括承载机构、蝶形头端,所述承载机构经由凹形承载板、支撑架、轴承A、矩形滑槽、滚珠共同组成。通过该转动流畅的圆形尼龙转轮设置,利于输送机构输送轴承圈时,轴承圈不会与矩形限位块前端面直接接触,其只会与该转动流畅的圆形尼龙转轮接触,故使得轴承圈的输送并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有效的避免轴承圈输送受阻而导致多个轴承圈碰撞聚集情况的发生。多个轴承圈碰撞聚集情况的发生。多个轴承圈碰撞聚集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承生产用输送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轴承生产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轴承生产用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举足轻重的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用以降低设备在传动过程中的机械载荷摩擦系数,轴承的生产要经过车内孔、车端面槽、内外圈倒角、车外圈滚道、车外圈密封沟、车内圈密封滚道及密封沟等环节。在轴承生产过程中,由于分工序操作,故需要将轴承零部件从输送至下一工序线位置,再进行下一步加工。
[0003]现轴承圈零部件输送设备均为皮带输送机,皮带输送机并在输送皮带两侧边均设置一排挡块,防止轴承圈从输送皮带上掉,但其所设置的挡块相互间的距离不可调节,无法适用于不同直径大小的轴承圈规格,而且轴承圈输送过程中其与挡块相接触后,极易被挡块影响输送,导致轴承圈输送受阻,从而使得多个轴承圈碰撞聚集情况的发生。
[0004]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轴承生产用输送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轴承生产用输送装置,以解决现轴承圈零部件输送设备均为皮带输送机,皮带输送机并在输送皮带两侧边均设置一排挡块,防止轴承圈从输送皮带上掉,但其所设置的挡块相互间的距离不可调节,无法适用于不同直径大小的轴承圈规格,而且轴承圈输送过程中其与挡块相接触后,极易被挡块影响输送,导致轴承圈输送受阻,从而使得多个轴承圈碰撞聚集情况的发生的问题。
[0006]本技术轴承生产用输送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7]一种轴承生产用输送装置,包括承载机构、凹形承载板、支撑架、轴承A、矩形滑槽、滚珠、输送机构、输送带、传动辊、电机、限位机构、矩形限位块、U形块、螺纹通孔、圆形尼龙转轮、圆形转动腔、转轴、轴承B、传动机构、传动杆、正向螺纹、反向螺纹、蝶形头端,所述承载机构经由凹形承载板、支撑架、轴承A、矩形滑槽、滚珠共同组成;所述凹形承载板底端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且凹形承载板前端面及后端面左右两侧边缘部位均内嵌安装有一个轴承A;所述凹形承载板前端面及后端面相邻顶端部位均开设有一处矩形滑槽;每处所述矩形滑槽左侧面及右侧面中间部位均内嵌转动安装有一颗滚珠,且每处矩形滑槽顶侧面及底侧面相邻左右两侧边缘部位也均内嵌转动安装有一颗滚珠;所述承载机构内端安装有输送机构,且输送机构经由输送带、传动辊、电机共同组成;设置有两根所述传动辊,且两根传动辊之间传动连接有一张输送带;位于左侧方的一根所述传动辊与电机传动相连接;位于左侧方的所述传动辊与位于左侧方的两个轴承A转动相连接,且电机固定安装在凹形承载板前端面上;位于右侧方的所述传动辊与位于右侧方的两个轴承A转动相连接;所述输送带顶端
面与矩形滑槽底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承载机构前端及后端均滑动连接有一组限位机构,且限位机构经由矩形限位块、U形块、螺纹通孔、圆形尼龙转轮、圆形转动腔、转轴、轴承B共同组成;所述矩形限位块后端面中间部位固定连接有一块U形块,且U形块半圆形结构的轴心部位开设有一处螺纹通孔;所述矩形限位块前端面呈均匀分布状共开设有若干处圆形转动腔,且每处圆形转动腔轴心部位均固定连接有一根转轴;每根所述转轴上均通过一个轴承B转动安装有一个圆形尼龙转轮;两组所述限位机构之间通过一组传动机构传动相连接,且传动机构经由传动杆、正向螺纹、反向螺纹、蝶形头端共同组成;所述传动杆外周面呈对称状分别设置有正向螺纹和反向螺纹,且传动杆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一个蝶形头端;所述传动杆外周面上所设置的正向螺纹和反向螺纹分别与两组限位机构中螺纹通孔螺纹传动相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安装状态下,所述矩形限位块滑动连接在矩形滑槽内,且矩形限位块外端面不与矩形滑槽内端面相接触,所述矩形限位块外端面与滚珠滑动相接触。
[0009]进一步的,所述圆形转动腔直径大于圆形尼龙转轮直径,且圆形转动腔宽度大于圆形尼龙转轮厚度。
[0010]进一步的,所述圆形尼龙转轮安装状态下,所述圆形尼龙转轮顶端面及底端面不与圆形转动腔内端顶侧面及底侧面相接触。
[0011]进一步的,所述矩形限位块长度与输送带长度相一致,且矩形限位块的宽度为输送带宽度的二分之一。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两组限位机构之间通过一组传动机构传动相连接,传动机构中传动杆外周面呈对称状分别设置有正向螺纹和反向螺纹,且传动杆外周面上所设置的正向螺纹和反向螺纹分别与两组限位机构中螺纹通孔螺纹传动相连接,故可通过沿两组限位机构中螺纹通孔螺纹转动传动杆,从而实现同步控制两组限位机构中矩形限位块分别沿两处矩形滑槽或向内或向外滑动,从而以适应所输送轴承圈的规格。
[0014]通过该转动流畅的圆形尼龙转轮设置,利于输送机构输送轴承圈时,轴承圈不会与矩形限位块前端面直接接触,其只会与该转动流畅的圆形尼龙转轮接触,故使得轴承圈的输送并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有效的避免轴承圈输送受阻而导致多个轴承圈碰撞聚集情况的发生。
[0015]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轴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的承载机构轴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的承载机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技术的图5中B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本技术的输送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是本技术的限位机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9是本技术的图8中C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10是本技术的图9中D

D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11是本技术的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2是本技术的图3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9]1、承载机构;101、凹形承载板;102、支撑架;103、轴承A;104、矩形滑槽;105、滚珠;2、输送机构;201、输送带;202、传动辊;203、电机;3、限位机构;301、矩形限位块;302、U形块;303、螺纹通孔;304、圆形尼龙转轮;305、圆形转动腔;306、转轴; 307、轴承B;4、传动机构;401、传动杆;402、正向螺纹;403、反向螺纹;404、蝶形头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生产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机构(1)、凹形承载板(101)、支撑架(102)、轴承A(103)、矩形滑槽(104)、滚珠(105)、输送机构(2)、输送带(201)、传动辊(202)、电机(203)、限位机构(3)、矩形限位块(301)、U形块(302)、螺纹通孔(303)、圆形尼龙转轮(304)、圆形转动腔(305)、转轴(306)、轴承B(307)、传动机构(4)、传动杆(401)、正向螺纹(402)、反向螺纹(403)、蝶形头端(404),所述承载机构(1)经由凹形承载板(101)、支撑架(102)、轴承A(103)、矩形滑槽(104)、滚珠(105)共同组成;所述凹形承载板(101)底端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02),且凹形承载板(101)前端面及后端面左右两侧边缘部位均内嵌安装有一个轴承A(103);所述凹形承载板(101)前端面及后端面相邻顶端部位均开设有一处矩形滑槽(104);每处所述矩形滑槽(104)左侧面及右侧面中间部位均内嵌转动安装有一颗滚珠(105),且每处矩形滑槽(104)顶侧面及底侧面相邻左右两侧边缘部位也均内嵌转动安装有一颗滚珠(105);所述承载机构(1)内端安装有输送机构(2),且输送机构(2)经由输送带(201)、传动辊(202)、电机(203)共同组成;设置有两根所述传动辊(202),且两根传动辊(202)之间传动连接有一张输送带(201);位于左侧方的一根所述传动辊(202)与电机(203)传动相连接;位于左侧方的所述传动辊(202)与位于左侧方的两个轴承A(103)转动相连接,且电机(203)固定安装在凹形承载板(101)前端面上;位于右侧方的所述传动辊(202)与位于右侧方的两个轴承A(103)转动相连接;所述输送带(201)顶端面与矩形滑槽(104)底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承载机构(1)前端及后端均滑动连接有一组限位机构(3),且限位机构(3)经由矩形限位块(301)、U形块(302)、螺纹通孔(30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汪秋
申请(专利权)人:蒋汪秋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