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9718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可导光的触控按键;所述触控按键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触控按键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内部,所述出光面显露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邻近所述入光面设置,且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射光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在电子设备中设置可导光的触控按键,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触控按键能够实现发光。这样,电子设备中发光器件的设置无需占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不再受发光器件的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发展和普及,电子设备的功能日益强大,用户对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电子设备一般设置有一些光学器件,并通过光学器件的发光来达到提醒用户或提升外观的目的。目前,这些光学器件的光线一般通过电子设备的显示面板射出,这导致光学器件的设置会占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从而导致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电子设备因光学器件的设置需要占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而导致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受到限制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可导光的触控按键;所述触控按键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触控按键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内部,所述出光面显露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邻近所述入光面设置,且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射光线。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电子设备中设置可导光的触控按键,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触控按键能够实现发光。这样,电子设备中发光器件的设置无需占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不再受发光器件的限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触控按键的电子设备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触控按键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按键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按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对应的触控按键的光学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对应的触控按键的光学结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取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1和可导光的触控按键2;触控按键2设置于壳体1,触控按键2设置有入光面21和出光面22,入光面21位于电子设备的内部,出光面22显露于壳体1的外表面;壳体1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光源3,光源3邻近入光面21设置,且光源3朝向入光面21发射光线。壳体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光源3,可理解为,壳体1具有一容置空间,光源3设置在该容置空间内。入光面21位于电子设备的内部,可理解为,入光面21位于该容置空间内。光源3的光线可经入光面21射入触控按键2内,并可经出光面22射出。其中,光源3可与电子设备内的电路主板电连接,以实现电子设备对光源3的控制。具体的,光源3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4与电路主板电连接。光源3的发光面可以朝向入光面21设置。本申请中的触控按键2是具有触控功能的按键,其通过接收用户的触摸操作或触控件的触控操作来实现按键的功能,其有别于传统的机械按键。本申请中的触控按键2的电路控制和软件控制等方面均可采用现有技术而实现,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说明。触控按键2可以由导光效果良好的透光材料制成,例如玻璃、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等等。触控按键2可与壳体1粘接,例如,通过双面胶与壳体1粘接;触控按键2也可注塑成型于壳体1,例如,通过双色注塑的方式成型于壳体1。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电子设备中设置可导光的触控按键,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触控按键能够实现发光。这样,电子设备中发光器件的设置无需占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不再受发光器件的限制。由于出光面22显露于壳体1的外表面,因此,壳体1的外表面和出光面22均为电子设备的外观面。本技术实施例中,出光面22可与壳体1的外表面平滑过渡,以提升电子设备的整体外观。可选的,触控按键2包括导光件和连接于导光件的可透光外观层(图中未示出),外观层的外表面为出光面22;外观层的颜色与壳体1的外表面的颜色相同或相近。其中,导光件可以由导光效果良好的透光材料制成,例如玻璃、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等等。外观层可以是涂覆于导光件表面的可透光材料层,也可以是贴附于导光件表面的可透光层材料层。由于壳体1的外表面和出光面22均为电子设备的外观面,为了提升电子设备的整体外观的一致性,外观层的颜色与壳体1的外表面的颜色需要尽可能一致。这里,外观层的颜色与壳体1的外表面的颜色相近,是以普通用户的视觉感受作为参考标准。由于外观层需要与电子设备的壳体1的外观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外观层的透光性远远小于导光件的透光性。此外,通过将触控按键2设置为透光性较高的导光件和透光性较低的外观层的结构,不仅考虑到电子设备整体外观的一致性,同时考虑到触控按键2对光源3光线的导光效率。若将触控按键2设置为整体的导光件,则由于导光件的高透光性而无法确保电子设备整体外观的一致性;若将触控按键2设置为整体的外观件,则由于外观件的低透光性而使得对光源3光线的导光效率较低,从而使得光源3光线的能量损耗较大。可选的,外观层为设有光扩散颗粒的塑胶层。由于外观层的透光性较低,为了提高外观层的发光均匀度,外观层可为设有光扩散颗粒的塑胶层。通过设置光扩散颗粒,能够有效防止出光面22出现明显的亮点和暗点。塑胶层与光扩散颗粒的配比可以根据具体的发光需求或外观层的颜色进行调整。目前,电子设备的壳体1的颜色以深色,尤其黑色居多,因此,在塑胶层为深色时,光扩散颗粒的配比可以适当地增加。可选的,如图4至图6所示,入光面21包括至少一个散射区域211,至少一个光源3与至少一个散射区域211一一对应设置。光源3的光线到达散射区域211时,其传导方向能够被散射区域211改变,从而使光源3的光线以各种不同的方向入射至触控按键2内。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入射至触控按键2内的光线尽可能地发散,能够使触控按键2各区域的亮度尽可能地均匀,使出光面22的发光更加均匀,从而有效防止出光面22出现明显的亮点和暗点。散射区域211的表面为不平整的表面,散射区域211的表面可以呈锯齿形,散射区域211的表面也可以呈波浪形。可选的,沿触控按键2的长度方向,散射区域211的中部相对散射区域211的两侧略微下凹。根据凹透镜发散光线的光学原理,为了使光源3的光线能够更好地发散于触控按键2内,散射区域211的中部可以相对其两侧略微下凹,以使散热区域在宏观上形成一下凹的透光面。这样,不仅散射区域211微观上的不平整表面使光源3的光线进行发散,而且散射区域211宏观上的下凹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可导光的触控按键;/n所述触控按键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触控按键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内部,所述出光面显露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n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邻近所述入光面设置,且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射光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可导光的触控按键;
所述触控按键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触控按键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内部,所述出光面显露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邻近所述入光面设置,且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射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按键包括导光件和连接于所述导光件的可透光外观层,所述外观层的外表面为所述出光面;
所述外观层的颜色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颜色相同或相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观层为设有光扩散颗粒的塑胶层。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包括至少一个散射区域,所述至少一个光源与所述至少一个散射区域一一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区域的表面呈锯齿形;或者,所述散射区域的表面呈波浪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触控按键的长度方向,所述散射区域的中部相对所述散射区域的两侧略微下凹。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攀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