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9501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包括驱动电路、过载检测电路和微控制单元,所述驱动电路的受控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控制端与电磁脉冲阀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电磁脉冲阀是否过流过载。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通过设置过载检测电路,当发现有短路过载的情况发生后,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会自动的停止输出并给出报警信号供工作人员确认,保护了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以及电磁脉冲阀,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坏及故障,节省了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清灰控制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很多除尘器的清灰系统需要控制数百个脉冲阀,脉冲阀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除尘器的效果,以及使用寿命。而目前的除尘器的清灰控制系统,只对脉冲阀提供开环控制,即:控制系统只按照控制逻辑的需要操作对应的控制器上输出点输出,但控制过程并不检测控制系统既不检测被控对象(电磁脉冲阀)是否正确获得驱动信号,也不检测电磁脉冲阀是否正常的工作。造成了用户无法实时的了解到电磁脉冲阀的是否真正的在工作。为了解脉冲阀的工作状态,用户需要配备巡检人员对除尘器的脉冲阀定期的巡检,造成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处理,甚至影响生产的情况。由于现有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因此当存在以下三种情况中任何一种时,就会存在现场实际工况与控制系统给定信号不一致的情况。1)控制系统本身损坏,无法输出正确的驱动信号;2)控制系统到电磁脉冲阀间的信号线出现短路或者断路的故障;3)电磁脉冲阀损坏,无法按照控制信号的控制进行工作。由于目前的控制系统存在以上问题,因此即使工厂使用了远程的监控手段,但上位画面所显示和记录的也只是控制系统中的指令状态,无法获取脉冲阀线圈的实际工作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都是由工作人员定期的到除尘器现场,人工巡检,这样的缺点就是:工作效率低、工作强度大、问题发现不及时以及增加了人工成本。以一台有300个脉冲阀的除尘器为例,若不想影响正常生产,300个电磁头的工况的检查,需要耗时约1小时。这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另外由于现有的系统采用开环的控制,当线路及脉冲阀线圈出现短路的情况时,控制系统无法及时的停止输出信号,只能依靠保险丝来做被动的防护,对控制系统的保护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包括驱动电路、过载检测电路和微控制单元,所述驱动电路的受控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控制端与电磁脉冲阀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电磁脉冲阀是否过流过载。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驱动电路包括晶体管T1和二极管D21,所述晶体管T1的基极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晶体管T1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21的正极和所述电磁脉冲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1的负极与所述电磁脉冲阀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晶体管T1的发射极与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电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过载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187、电阻R60、二极管D4、电容C67、电阻R59、电阻R70和比较器U47A,所述电阻R187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晶体管T1的发射极和所述电阻R6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87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电容C67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70的第二端和所述比较器U47A的第二供电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电阻R60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电容C67的第一端和所述比较器U47A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70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比较器U47A的反相输入端和所述电阻R59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阻R59的第一端与所述比较器U47A的第一供电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47A的输出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还包括未工作检测电路,所述未工作检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容C6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未工作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未工作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62、电阻R71、比较器U47B,所述比较器U47B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电容C6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47B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62的第二端和所述电阻R7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2的第一端与所述比较器U47B的第一供电端连接,所述电阻R71的第二端与所述比较器U47B的第二供电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47B的输出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比较器U47A和比较器U47B的型号均为LMV358。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微控制单元的型号为STM32F051C4。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通过设置过载检测电路,当发现有短路过载的情况发生后,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会自动的停止输出并给出报警信号供工作人员确认,保护了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以及电磁脉冲阀,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坏及故障,节省了运行成本。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技术手段,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说明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特举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的部分电路图;图2为未工作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图3为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路、过载检测电路和微控制单元,所述驱动电路的受控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控制端与电磁脉冲阀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电磁脉冲阀是否过流过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路、过载检测电路和微控制单元,所述驱动电路的受控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控制端与电磁脉冲阀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电磁脉冲阀是否过流过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晶体管T1和二极管D21,所述晶体管T1的基极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晶体管T1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21的正极和所述电磁脉冲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1的负极与所述电磁脉冲阀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晶体管T1的发射极与所述过载检测电路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脉冲阀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187、电阻R60、二极管D4、电容C67、电阻R59、电阻R70和比较器U47A,所述电阻R187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晶体管T1的发射极和所述电阻R6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87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电容C67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70的第二端和所述比较器U47A的第二供电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电阻R60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电容C67的第一端和所述比较器U47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梓成张毅肖爽
申请(专利权)人:沃尔士环控系统工程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