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触控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9110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照明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感应触控灯,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内部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至少两个螺柱。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充电口将电池充满电,按动电源按钮打开灯光开关,通过手掌在灯罩周围靠近或者远离,来调节灯光的强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感应触控灯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制作成本高,触控调节功能不佳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感应触控灯
本技术属于照明装置
,具体为感应触控灯。
技术介绍
申请号为CN201120537417.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触控升降灯,包括灯罩、灯筒、升降装置、触控圈,所述灯罩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灯筒内,所述升降装置包括齿轮条和齿轮箱,所述齿轮条与所述灯筒轴线平行地固设于所述灯筒底面的中部,当所述灯罩下降至其升降范围的最下端时,所述齿轮条位于所述灯罩的中部,所述齿轮箱固设于所述灯罩内下部,该齿轮箱上的齿轮与所述齿轮条相互啮合。所述灯罩内在所述齿轮条伸入灯罩内轨道的周周均匀的固设有至少两盏LED灯。该技术的触控升降灯在灯罩位于灯筒内时LED灯光线不会被触控升降灯内部件遮挡,仍然可使用。但是,目前大部分感应触控灯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制作成本高,触控调节功能不佳,本专利通过设置螺柱简易安装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感应触控灯,用以解决感应触控灯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制作成本高,触控调节功能不佳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感应触控灯,包括底座、灯罩、设置于底座内部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至少两个螺柱。进一步,还包括发光部件、灯珠散热板和感应芯片,所述发光部件安装于底座上方,所述灯珠散热板安装在电路板上,所述螺柱包括螺纹端和紧固端,所述感应芯片安装于电路板上,螺柱通过接触电路板与弹簧连接,所述螺柱将感应数据传到弹簧。其中,包括但不限定,所述底座为下端开口的圆柱形壳体,所述电路板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电路板上部有一凸出方台,所述电路板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围绕方台呈四角分布,所述灯珠散热板为正方体结构,所述螺柱紧固端上涂有绝缘材料。进一步,所述发光部件为灯泡,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固定柱和灯光孔,所述灯泡连接在电路板上,所述灯泡安装在灯珠散热板上,所述第一固定柱环形均布在底座顶部内壁上,所述电路板通过螺柱与第一固定柱螺纹连接固定在第一固定柱上,所述灯珠散热板抵在底座顶部内壁上,所述灯泡置于灯光孔中。进一步,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卡板、第一支撑板、电源孔、第二固定柱、第二卡板、第二支撑板和充电孔;所述底座侧壁中部开设一通孔为电源孔,所述第一支撑板置于底座内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板置于电源孔的下方,所述第一卡板为“L”形板,所述第一卡板置于底座内壁上,所述第一卡板对称分布在第一支撑板两侧;所述第二固定柱底端置于底座内壁顶部,所述第二固定柱与底座内壁之间设有方形长板,所述第二固定柱通过方形长板环形均布在底座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支撑板对称分布在底座内壁两侧,所述第二卡板对称分布在第二支撑板两侧。进一步,还包括灯罩、灯光扩散板和弹簧,所述弹簧为上端打孔且下端开口的圆柱形壳体,所述弹簧外壁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固定桩,所述灯罩包括螺旋保护罩、第一触点、安装孔和第二触点;所述螺旋保护罩为螺旋杆螺旋形成的球形结构,所述安装孔设于螺旋保护罩底部中空位置,所述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对称设于安装孔两侧,所述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安装在弹簧的固定桩上。进一步,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底座还包括环形槽,所述底座顶部设一环形槽,所述灯罩通过弹簧安装在底座的环形槽内,所述灯光扩散板通过弹簧安装在底座顶部中心。进一步,还包括电源按钮,所述电源按钮安装在电源孔上,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一支撑板将电源按钮支撑在电源孔上,所述电路板前端设有电源开关,所述电源按钮与电源开关相接触,所述电路板后端设有电源充电口,所述电源充电口安装在充电孔上。进一步,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电池安装在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二卡板将电池固定在底座上。进一步,还包括支脚螺栓和底板,所述底板为圆板结构,所述底板上设有电池卡板,所述底板通过支脚螺栓螺纹连接在底座的下端。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感应触控灯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制作成本高,触控调节功能不佳等问题。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感应触控灯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感应触控灯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感应触控灯实施例的底座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感应触控灯实施例的灯罩结构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底座1;灯罩2;底板3;电源按钮4;灯光扩散板5;支脚螺栓6;电池7;弹簧8;灯泡9;灯珠散热板10;电路板11;螺柱12;第一固定柱101;第一卡板102;第一支撑板103;电源孔104;灯光孔105;第二固定柱106;第二卡板107;第二支撑板108;环形槽109;充电孔110;螺旋保护罩201;第一触点202;安装孔203;第二触点204。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感应触控灯,包括底座1、灯罩2、发光部件、灯珠散热板10、电路板11和螺柱12,底座1为下端开口的圆柱形壳体,发光部件安装于底座1上方,电路板11为长方体结构,电路板11上部有一凸出方台,电路板11中部设有4个通孔,通孔围绕方台呈四角分布,灯珠散热板10为正方体结构,灯珠散热板10安装在电路板11上,螺柱12包括螺纹端和紧固端,螺柱12紧固端上涂有绝缘材料。发光部件为灯泡9,底座1包括第一固定柱101和灯光孔105,灯泡9连接在电路板11上,灯泡9安装在灯珠散热板10上,第一固定柱101环形均布在底座1顶部内壁上,电路板11通过螺柱12与第一固定柱101螺纹连接固定在第一固定柱101上,灯珠散热板10抵在底座1顶部内壁上,灯泡9置于灯光孔105中。螺柱12在发挥固定的作用时,代替电线传递电流,减少内部多余结构,导电性能更好。作为优选方案的,底座1包括第一卡板102、第一支撑板103、电源孔104、第二固定柱106、第二卡板107、第二支撑板108和充电孔110;底座1侧壁中部开设一通孔为电源孔104,第一支撑板103置于底座1内壁上,第一支撑板103置于电源孔104的下方,第一卡板102为“L”形板,第一卡板102置于底座1内壁上,第一卡板102对称分布在第一支撑板103两侧;第二固定柱106底端置于底座1内壁顶部,第二固定柱106与底座1内壁之间设有方形长板,第二固定柱106通过方形长板环形均布在底座1的内壁上,第二支撑板108对称分布在底座1内壁两侧,第二卡板107对称分布在第二支撑板108两侧。底座1为该触控灯其他零件提供了一个保护和容纳的空间。作为优选方案的,还包括灯光扩散板5,弹簧8为上端打孔且下端开口的圆柱形壳体,弹簧8外壁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固定桩,灯罩2包括螺旋保护罩201、第一触点202、安装孔203和第二触点204;螺旋保护罩201为螺旋杆螺旋形成的球形结构,安装孔203设于螺旋保护罩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感应触控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灯罩(2)、设置于底座(1)内部的电路板(11),所述电路板(11)上设有至少两个螺柱(12);还包括发光部件、灯珠散热板(10)和感应芯片,所述发光部件安装于底座(1)上方,所述灯珠散热板(10)安装在电路板(11)上,所述螺柱(12)包括螺纹端和紧固端,所述感应芯片安装于电路板(11)上,螺柱(12)通过接触电路板(11)与弹簧(8)连接,所述螺柱(12)将感应数据传到弹簧(8)。/n

【技术特征摘要】
1.感应触控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灯罩(2)、设置于底座(1)内部的电路板(11),所述电路板(11)上设有至少两个螺柱(12);还包括发光部件、灯珠散热板(10)和感应芯片,所述发光部件安装于底座(1)上方,所述灯珠散热板(10)安装在电路板(11)上,所述螺柱(12)包括螺纹端和紧固端,所述感应芯片安装于电路板(11)上,螺柱(12)通过接触电路板(11)与弹簧(8)连接,所述螺柱(12)将感应数据传到弹簧(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触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为下端开口的圆柱形壳体,所述电路板(1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电路板(11)上部有一凸出方台,所述电路板(11)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围绕方台呈四角分布,所述灯珠散热板(10)为正方体结构,所述螺柱(12)紧固端上涂有绝缘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触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件为灯泡(9),所述底座(1)包括第一固定柱(101)和灯光孔(105),所述灯泡(9)连接在电路板(11)上,所述灯泡(9)安装在灯珠散热板(10)上,所述第一固定柱(101)环形均布在底座(1)顶部内壁上,所述电路板(11)通过螺柱(12)与第一固定柱(101)螺纹连接固定在第一固定柱(101)上,所述灯珠散热板(10)抵在底座(1)顶部内壁上,所述灯泡(9)置于灯光孔(105)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触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包括第一卡板(102)、第一支撑板(103)、电源孔(104)、第二固定柱(106)、第二卡板(107)、第二支撑板(108)和充电孔(110);所述底座(1)侧壁中部开设一通孔为电源孔(104),所述第一支撑板(103)置于底座(1)内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板(103)置于电源孔(104)的下方,所述第一卡板(102)为“L”形板,所述第一卡板(102)置于底座(1)内壁上,所述第一卡板(102)对称分布在第一支撑板(103)两侧;所述第二固定柱(106)底端置于底座(1)内壁顶部,所述第二固定柱(106)与底座(1)内壁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登宝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弥高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