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启式止回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8959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旋启式止回阀,包括阀体和通过转动控制阀体开闭的阀瓣,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阀体上的缓冲装置以及与缓冲装置一一对应的旋臂,阀体上可转动连接有销轴,阀瓣和旋臂都固定在销轴上;缓冲装置包括活塞油缸、活塞杆和油箱,活塞杆活动设置在活塞油缸内,活塞杆的头部伸出活塞油缸外并与相对应的旋臂可转动连接;油箱固定在阀体上并与活塞油缸连通。阀瓣在通过转动对关闭阀门的过程中带动旋臂一同转动,旋臂的转动受到缓冲装置的限制,减缓阀瓣的转动速度,避免阀瓣接触阀座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冲击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避免阀门闭合时出现水锤现象,对阀瓣和阀座起到保护作用,最终可延长旋启式止回阀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启式止回阀
本技术涉及止回阀
,尤其是一种具有缓闭功能的旋启式止回阀。
技术介绍
止回阀是指启闭件为圆形阀瓣并靠自身重量及介质压力产生动作来阻断介质倒流的一种阀门。旋启式止回阀的开启过程靠工作介质在流经阀瓣部位时推动阀瓣来开启阀门,关闭过程依靠阀瓣自身重量及工作介质回流推动阀瓣来关闭阀门。因口径较小、应对压力较低,现有的旋启式止回阀主要应用在介质流量较小的场所,旋启式止回阀的工作原理能够适用。但目前部分管线的公称直径越来越大、压力磅级也越来越高,例如NPS48Class600旋启式止回阀或更大口径更高压力级别的止回阀;如果采用常规的阀门启闭设计,阀门在使用过程中,上游工作泵突然停止工作,由于压力水流的惯性,将产生水流冲击波,水流冲击波来回产生的冲击力过大会破坏阀门和水泵。由于高压大口径的旋启式止回阀的阀瓣自身重量较大,介质回流压力较高,阀门在关闭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水锤现象,阀瓣与阀座接触的瞬间动能较大,将产生很大的冲击力,轻则产生很大的噪音,重则损坏阀门密封面,直接影响阀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旋启式止回阀,可在阀瓣转动对阀瓣进行缓冲以减缓阀瓣的关闭速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旋启式止回阀,包括阀体和通过转动控制阀体开闭的阀瓣,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阀体上的缓冲装置以及与缓冲装置一一对应的旋臂,阀体上可转动连接有销轴,阀瓣和旋臂都固定在销轴上;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活塞油缸、活塞杆和油箱,活塞杆活动设置在活塞油缸内,活塞杆的头部伸出活塞油缸外并与相对应的旋臂可转动连接;油箱固定在阀体上并与活塞油缸连通。进一步的是:所述活塞油缸由油缸上腔和油缸下腔组成,活塞油缸上设有与油箱连通的第一进出口、第二进出口和第三进出口,第一进出口设置在活塞油缸的顶部并与油缸上腔连通,第二进出口设置在活塞油缸的下部并与油缸下腔连通,第三进出口设置在活塞油缸的底部并与油缸下腔连通。进一步的是:所述活塞杆的头部通过铰链与旋臂相铰接,所述活塞油缸的底部通过铰链与阀体相铰接。进一步的是:还包括与销轴固定连接的摇臂,所述摇臂与阀瓣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是:所述摇臂的端头固定有连接套,连接套套在销轴的中部并通过键槽与销轴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是:所述缓冲装置和旋臂的数量都为两个,两个旋臂分别固定在销轴的两端,两个缓冲装置分别设置在阀体的两侧面上并与对应的旋臂连接。进一步的是:所述销轴的两端端头为六方形端头,旋臂未与缓冲装置相连接一端的端头设有与销轴的端头相匹配的六方形卡口,旋臂与销轴卡接固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旋启式止回阀上增加缓冲装置与旋臂配合对阀瓣进行缓冲,阀瓣在通过转动对关闭阀门的过程中带动旋臂一同转动,旋臂的转动受到与之相连接的缓冲装置的限制,从而减缓阀瓣的转动速度,使阀瓣缓慢得接触阀座,避免阀瓣接触阀座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冲击力;本技术可以有效避免阀门闭合时出现水锤现象,对阀瓣和阀座起到保护作用,最终可延长旋启式止回阀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技术的俯视剖面图;图中标记为:100-阀体、200-旋臂、300-销轴、410-活塞油缸、411-油缸上腔、412-油缸下腔、413-第一进出口、414-第二进出口、415-第三进出口、420-活塞杆、430-油箱、500-摇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旋启式止回阀包括阀体100和阀瓣,阀瓣可转动连接在阀体100上,阀瓣通过转动对阀体100的出口进行封闭以实现阀门的关闭。本技术所述的旋启式止回阀增加了旋臂200和缓冲装置配合对阀瓣的转动进行缓冲,以达到减缓阀瓣转动速度、避免阀瓣冲击阀座的目的。如图1、图2所示,阀体100上设有一个销轴300,在阀体100上设置可供销轴300穿过的通孔,销轴300贯穿阀体100,销轴300与通孔之间为间隙配合以实现销轴300与阀体100之间的转动连接。旋臂200和阀瓣都与销轴300固定连接,则阀瓣受到水流冲击转动时会带动销轴300一同转动,而销轴300的转动又会带动固定在销轴300上的旋臂200转动;旋臂200与缓冲装置连接,缓冲装置对旋臂200的转动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实现减缓阀瓣转动速度的效果。本技术中的缓冲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活塞油缸410、活塞杆420和油箱430,活塞杆420活动设置在活塞油缸410内,活塞杆420的头部伸出活塞油缸410外并与旋臂200通过铰链相铰接,活塞油缸410的底部与阀体100同样通过铰链相铰接,采用铰链连接转动更为灵活;活塞杆420位于活塞油缸410内的端头以及活塞油缸410的出口处都设置有密封圈。油箱430固定在阀体100上并与活塞油缸410连通。活塞油缸410与油箱430之间的连接依靠常规的输油管实现,在活塞油缸410上设置有三个可供液压油进出的进出口,活塞油缸410由油缸上腔411和油缸下腔412组成,活塞油缸410上设有与油箱430连通的第一进出口413、第二进出口414和第三进出口415,第一进出口413设置在活塞油缸410的顶部并与油缸上腔411连通,第二进出口414设置在活塞油缸410的下部并与油缸下腔412连通,第三进出口415设置在活塞油缸410的底部并与油缸下腔412连通;油箱430中预先装入适量的液压油,油缸下腔412中也预先装满液压油。本技术所述的旋启式止回阀在工作时,当阀门处于开启状态时,阀瓣转动至最高点,旋臂200在阀瓣的带动下同样处于最高点,活塞杆420处于伸出状态,活塞杆420的底部高于第二进出口414的高度;当阀门需要关闭时,阀瓣在自身重量以及水流回流的推力作用下下转动,阀瓣转动带动销轴300转动,销轴300带动旋臂200转动,而旋臂200转动则将相连接的活塞杆420朝向活塞油缸410中推动,活塞杆420缩回活塞油缸410中,油缸下腔412中的液压油受到活塞杆420的压力通过第二进出口414和第三进出口415被推入油箱430中;同时油箱430中的液压油通过第一进出口413流入油缸上腔411中,当活塞杆420继续下移至第二进出口414下方时,油缸下腔412中的液压油仅通过第三进出口415进入油箱430中,液压油的流通路径减小,活塞杆420的移动速度减慢,进而阻碍销轴300转动,最终减缓阀瓣的转动速度。为了调节液压油的流量,可以在第三进出口415处设置一个调节型针阀,对液压油在第三进出口415的流量进行调节,以达到调节阀瓣转动速度的目的,实现更佳的缓闭效果。本技术中,阀瓣通过摇臂500固定在销轴300上,如图2所示,摇臂500的一端端头固定有一个与销轴300相匹配的连接套,阀瓣则与摇臂500的另一端端头连接固定;销轴300穿过连接套使连接套套在销轴300的中部,在销轴300和连接套上设置键槽,通过在键槽中卡入槽键实现连接套与销轴300之间的固定,使连接套与销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旋启式止回阀,包括阀体(100)和通过转动控制阀体(100)开闭的阀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阀体(100)上的缓冲装置以及与缓冲装置一一对应的旋臂(200),阀体(100)上可转动连接有销轴(300),阀瓣和旋臂(200)都固定在销轴(300)上;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活塞油缸(410)、活塞杆(420)和油箱(430),活塞杆(420)活动设置在活塞油缸(410)内,活塞杆(420)的头部伸出活塞油缸(410)外并与相对应的旋臂(200)可转动连接;油箱(430)固定在阀体(100)上并与活塞油缸(410)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旋启式止回阀,包括阀体(100)和通过转动控制阀体(100)开闭的阀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阀体(100)上的缓冲装置以及与缓冲装置一一对应的旋臂(200),阀体(100)上可转动连接有销轴(300),阀瓣和旋臂(200)都固定在销轴(300)上;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活塞油缸(410)、活塞杆(420)和油箱(430),活塞杆(420)活动设置在活塞油缸(410)内,活塞杆(420)的头部伸出活塞油缸(410)外并与相对应的旋臂(200)可转动连接;油箱(430)固定在阀体(100)上并与活塞油缸(410)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启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油缸(410)由油缸上腔(411)和油缸下腔(412)组成,活塞油缸(410)上设有与油箱(430)连通的第一进出口(413)、第二进出口(414)和第三进出口(415),第一进出口(413)设置在活塞油缸(410)的顶部并与油缸上腔(411)连通,第二进出口(414)设置在活塞油缸(410)的下部并与油缸下腔(412)连通,第三进出口(415)设置在活塞油缸(410)的底部并与油缸下腔(4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杨钱青林冯程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精控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