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华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建筑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8693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建筑组件,包括主导建筑结构及辅助建筑结构;所述主导建筑结构是一种包括两个长型建筑组和两个短型建筑组的围合式布局建筑结构,辅助建筑结构是一种包括三个第二建筑组的行列式布局建筑结构;主导建筑结构和辅助建筑结构所包含的每个建筑组均由两栋单层建筑单体平行排列而成,这两栋建筑单体的入口朝向相反且背面相邻,且所述建筑组之间的间距均不小于4m;所述主导建筑结构的长型建筑组与短型建筑组的长度之比为9:5,形成的院落建筑结构的平面长宽比为1.4:1;应用本技术方案可改善国内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区的行列式布局模式存在的室内外物理环境差、户外活动交往空间不足、缺乏向心性户外空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建筑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布局结构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建筑组件。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发生后,过渡安置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是救灾重建的重要环节。2008年汶川地震及2013年芦山地震后,政府大力统建标准化板房用于过渡安置,住建部印发了《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指导安置房建设,按照该导则,过渡安置区“每处规模不宜少于50套,成组团布置,每50套为一个防火单元,组团内建筑间距不应小于4m,组团间建筑间距不应小于9m,安置房宜采用行列式布置,拼接长度根据场地条件以4至10开间为宜”。灾区绝大多数过渡安置区均按该导则进行规划修建,采用行列式布局。现场调研发现:安置房的间距被尽可能压缩,建筑呈高密度聚集状态,最小间距仅为1.5m左右,过大的建筑密度导致过渡安置区夏季室内外通风不畅、热舒适度低等问题普遍存在。对汶川地震灾区实测数据显示:夏季晴天安置区内平均风速比区域外低36%,区域内室外气温比区域外气温高1.63℃,板房室内温度最高时比区域内室外气温还高4.6℃。对汶川地震灾区问卷调查显示:夏季安置房恶劣的热环境是受灾群众最不能忍受的问题,严重影响受灾群众的日常生活。汶川和芦山地震灾区同处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季应注重通风防热、冬季应注重保温防风,但目前在该建筑气候区出现的灾后过渡安置区的行列式布局模式存在室内外物理环境的明显缺陷。另外,技术人对芦山地震灾区某过渡安置区住户的户外行为进行66小时的观察记录发现:行列式布局中,道路十字路口和入户巷道是户外活动和邻里交往的重要空间,它们都是由安置房边界粗放限定出的交通空间,首要功能是交通,这样的线性空间缺乏稳定性,很难真正形成为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享空间,难以促成更多的邻里交往和归属感的建立。行列式的高建筑密度布局模式还存在着户外活动交往空间严重不足,缺乏尺度适宜的向心性空间等问题,容易引发孤独感、无助感等社会心理问题。据文献资料显示:国外多数灾后庇护所均采用围合式的组团布局模式,能形成向心性共享空间,有利于社区意识的建立,但它们大多建设用地宽裕,建筑密度为30%左右,对围合式布局模式无法利用边角用地的缺陷不敏感。我国人口众多、用地紧缺,不宜照搬国外案例,而是应该发展一种尺度适宜的紧凑复合型围合式布局模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建筑组件,目的在于改善国内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建筑组件的行列式布局模式存在的室内外物理环境差、户外活动交往空间不足,缺乏向心性空间等问题,并兼顾保证较高建筑密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建筑组件,包括主导建筑结构及辅助建筑结构;所述主导建筑结构是一种包括若干个第一建筑组的围合式布局建筑结构,所述辅助建筑结构是一种包括若干个第二建筑组的行列式布局建筑结构;所述第一建筑组之间的间距及所述第二建筑组之间的间距均不小于4m,且所述第一建筑组及第二建筑组均由两栋单层建筑单体平行排列而成,这两栋建筑单体形状、尺寸完全相同,俯视图均为矩形,入口朝向相反且背面相邻;所述第一建筑组及第二建筑组的短边长度等于组构成它的两栋建筑单体的平面宽度总长与建筑单体背面间距之和,建筑单体背面间距的取值范围为1至1.5m;所述第一建筑组及第二建筑组的长边长度等于组构成它的建筑单体的平面长度,不同长度的建筑单体沿长度方向被划分成数量不等且不大于10的若干个入口朝向相同的标准间,所有标准间的平面为矩形,其形状和尺寸也完全相同。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导建筑结构包括四个第一建筑组,这四个第一建筑组为两个长型建筑组和两个短型建筑组;长型建筑组与短型建筑组的长度之比为9:5,每个长型建筑组由两栋长型建筑单体组成,每个短型建筑组由两栋短型建筑单体组成,长型建筑单体沿长度方向分成九个标准间,短型建筑单体沿长度方向分成五个标准间;在所述标准间的入口墙体和与入口墙体相对的墙面上开设门窗洞口;四个所述的第一建筑组围合出一个内院结构,形成一个平面为矩形的院落建筑结构,该院落建筑结构的平面长宽比为1.4:1,在院落建筑结构的矩形平面上,矩形平面的长边与长型建筑组的长边和短型建筑组的短边重合,矩形平面的短边与长型建筑组的短边和短型建筑组的长边重合,落在同一条矩形平面的边上的长型建筑组和短型建筑组之间的间距形成院落建筑结构的内院结构与院落建筑结构外界的联系通道,院落建筑结构的矩形平面的四条边上各设有一条这样的通道,它们通往四个不同的方向;院落建筑结构的矩形平面的四条边均往外偏移4m,形成了所述主导建筑结构的边界。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建筑结构的边界的形状和尺寸等同于所述主导建筑结构的边界的形状和尺寸,所述辅助建筑结构包含三个第二建筑组,它们的朝向与主导建筑结构的短型建筑组一致,三个所述的第二建筑组所占的矩形面域尺寸不超过主导建筑结构的院落建筑结构的面域尺寸。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与国内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区常见的行列式布局模式相比,“主导建筑结构”中不仅增加了户外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围合式内院,克服了行列式布局模式缺乏向心、稳定的户外空间的缺陷,有利于促成更多住户的参与和共享,增进邻里交往,建立归属感,促进社区意识的形成。(2)与国内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区常见的行列式布局模式相比,“主导建筑结构”以适当降低容积率为代价,换取了更好的室内外通风环境,夏季更通风,冬季更防风,进而有效提高夏热冬冷地区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区的居住舒适度。该结论是通过数值模拟的对比实验得到的。研究运用经实测数据校验过的CFD数值模型,模拟了现有行列式布局和三种围合式布局模型的室内外风环境,模拟的四个模型平面图如图1至图4所示,模拟的环境为成都都江堰市(汶川地震重灾区)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风速及主导风向。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在四种布局模式中,围合式布局模式A的夏季室内换气次数和室外平均风速均最大,冬季室外平均风速最小;冬季围合式布局模式A的室内换气次数较大,位居第二,但可通过门窗开闭来有效控制室内通风。与现有行列式布局模式相比,围合式布局模式A实现了夏季更通风,冬季更防风的理想效果:夏季室内换气次数和室外平均风速分别提升了80.4%和15.7%,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减少了51.4%。研究进一步运用CFD数值模型模拟了五种风向下围合式布局模式A的风环境,发现当风向是北偏西45°时,室内外通风最佳;进而模拟在北偏西45°的风向下风速1.3m/s(都江堰年平均风速)时,围合式布局模式A的四种平面长宽比模型的室内外风环境,模拟的四个模型平面图如图2、图5至图7所示,其中图2为平面长宽比1:1的模型。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数据显示:1.4:1长宽比的室内平均换气次数明显优于其他几种长宽比,而其室外平均风速与排名第一的1.7:1长宽比模型仅差1.3%,但1.7:1长宽比模型的内院几乎蜕变成线性的交通空间,与行列式布局的差异不大,因此1.4:1长宽比的模型是围合式布局模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建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导建筑结构及辅助建筑结构;所述主导建筑结构是一种包括若干个第一建筑组的围合式布局建筑结构,所述辅助建筑结构是一种包括若干个第二建筑组的行列式布局建筑结构;所述第一建筑组之间的间距及所述第二建筑组之间的间距均不小于4m,且所述第一建筑组及第二建筑组均由两栋单层建筑单体平行排列而成;这两栋建筑单体形状、尺寸完全相同,且俯视图均为矩形,入口朝向相反且背面相邻;所述第一建筑组及第二建筑组的短边长度等于组构成它的两栋建筑单体的平面宽度总长与建筑单体背面间距之和,建筑单体背面间距的取值范围为1至1.5m;所述第一建筑组及第二建筑组的长边长度等于组构成它的建筑单体的平面长度,不同长度的建筑单体沿长度方向被划分成数量不等且不大于10的若干个入口朝向相同的标准间,所有标准间的平面为矩形,其形状和尺寸也完全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建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导建筑结构及辅助建筑结构;所述主导建筑结构是一种包括若干个第一建筑组的围合式布局建筑结构,所述辅助建筑结构是一种包括若干个第二建筑组的行列式布局建筑结构;所述第一建筑组之间的间距及所述第二建筑组之间的间距均不小于4m,且所述第一建筑组及第二建筑组均由两栋单层建筑单体平行排列而成;这两栋建筑单体形状、尺寸完全相同,且俯视图均为矩形,入口朝向相反且背面相邻;所述第一建筑组及第二建筑组的短边长度等于组构成它的两栋建筑单体的平面宽度总长与建筑单体背面间距之和,建筑单体背面间距的取值范围为1至1.5m;所述第一建筑组及第二建筑组的长边长度等于组构成它的建筑单体的平面长度,不同长度的建筑单体沿长度方向被划分成数量不等且不大于10的若干个入口朝向相同的标准间,所有标准间的平面为矩形,其形状和尺寸也完全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建筑密度灾后过渡安置建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导建筑结构包括四个第一建筑组,这四个第一建筑组为两个长型建筑组和两个短型建筑组;长型建筑组与短型建筑组的长度之比为9:5,每个长型建筑组由两栋长型建筑单体组成,每个短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鹭红张靓
申请(专利权)人:华侨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