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结部件以及框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86384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06
连结部件(5)具备平板状的第一部分(51)、平板状的第二部分(52)、平板状的第三部分(53)以及翅片部(54)。第一部分(51)具有相互正交的第一边(51c)以及第二边(51d)。第二部分(52)在第一边(51c)相对于第一部分(51)弯折,且相对于第一部分(51)的内表面(51a)垂直地延伸。第三部分(53)在第二边(51d)相对于第一部分(51)弯折,且相对于第一部分(51)的内表面(51a)垂直地延伸。翅片部(54)相对于第二部分(52)的内表面(52a)垂直地突出,并且与第三部分(53)对置地配置。第一边(51c)处的连结部件(5)的外表面的弯曲半径与第一延伸部件(1)的与第一边(51c)对置的一侧的面的弯曲半径相等。第二边(51d)处的连结部件(5)的外表面的弯曲半径与第二延伸部件(2)的与第二边(51d)对置的一侧的面的弯曲半径相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结部件以及框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结部件以及框体。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0-32462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能够在缩短组装作业时间的同时提高组装精度,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及低成本化的框体的框架结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框架结构具备由钢板构成的多个框架、以及将框架彼此相互结合的并用了紧固件(铆钉)及粘接剂的结合机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2462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框架结构的拐角部中,经由具有向相互垂直的方向延伸的三个方向的弯折线的拐角加强部,将框架彼此结合。然而,拐角加强部的强度不能说是充分的,存在改进的余地。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结部件,其连结多个延伸部件、并实现轻量化及强度的提高。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使用了该连结部件的框体。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某一方面的连结部件至少将两个延伸部件相互连结,该连结部件具备平板状的第一部分、平板状的第二部分、平板状的第三部分以及翅片部。第一部分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边、以及与第一边正交且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二边。第二部分在第一边相对于第一部分弯折,且相对于第一部分的内表面垂直地延伸。第三部分在第二边相对于第一部分弯折,且相对于第一部分的内表面垂直地延伸。翅片部相对于第二部分的内表面垂直地突出,并且与第三部分对置地配置。第一边处的连结部件的外表面的弯曲半径与第一延伸部件的与第一边对置的一侧的面的弯曲半径相等。第二边处的连结部件的外表面的弯曲半径与第二延伸部件的与第二边对置的一侧的面的弯曲半径相等。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实现轻量化及强度的提高的连结部件以及框体。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的框体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的展开图。图4是框体的拐角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图4中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的框体的立体图。在图1中示意地示出了框体100的框架构造。参照图1,框体100通过将多个框架部件相互连结而形成。多个框架部件具有沿水平方向(图中Y方向)延伸的第一梁部件1、沿水平方向(图中X方向)延伸的第二梁部件2以及沿垂直方向(图中Z方向)延伸的柱部件3。第一梁部件1、第二梁部件2以及柱部件3对应于呈直线状延伸的“延伸部件”的一个实施例。框体100还具有用于连结至少两个以上的延伸部件的连结部件5。连结部件5配置于框体100的拐角部分,用于连结第一梁部件1、第二梁部件2以及柱部件3。图2是连结部件5的立体图。参照图2,连结部件5具有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第三部分53以及翅片部54。第一部分51具有平面状的形状,并具有作为一个表面的内表面51a、以及作为另一个表面的外表面51b。第一部分51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边51c、以及与第一边51c正交且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二边51d。第一部分51具有将矩形的一个顶点部分切除而成的形状。该缺口形成为矩形的一个顶点部分被切除的矩形形状。但是,缺口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在第一部分51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一部分51的多个贯通孔6a、6b。对贯通孔6a、6b的内表面51a侧实施了倒角加工。另外,贯通孔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第二部分52具有平面状的形状,并具有作为一个表面的内表面52a、以及作为另一个表面的外表面52b。第二部分52在第一边51c相对于第一部分51的内表面51a弯折,且相对于内表面51a垂直地延伸。在第二部分52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二部分52的多个贯通孔6c、6d。对贯通孔6c、6d的内表面52a侧实施了倒角加工。另外,贯通孔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第三部分53具有平面状的形状,并具有作为一个表面的内表面53a、以及作为另一个表面的外表面53b。第三部分53在第二边51d相对于第一部分51的内表面51a弯折,且相对于内表面51a垂直地延伸。在第三部分53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三部分53的多个贯通孔6e、6f。对贯通孔6e、6f的内表面53a侧实施了倒角加工。另外,贯通孔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以及第三部分53以相互正交的方式配置。第一部分51以及第二部分52在第一边51c处接合,第一部分51以及第三部分53在第二边51d处接合。在第二部分52与第三部分53之间形成有间隙55。翅片部54具有平面状的形状,并具有作为一个表面的第一面54a以及作为另一个表面的第二面54b。翅片部54相对于第二部分52的内表面52a弯折,且相对于内表面52a垂直地突出。翅片部54的第一面54a与第三部分53对置,相对于第三部分53平行地设置。在翅片部54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翅片部54的贯通孔6g。对贯通孔6g的第一面54a侧实施了倒角加工。另外,贯通孔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一个。图3是图2所示的连结部件5的展开图。参照图3,连结部件5通过对平板部件10实施开孔加工并且对平板部件10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作为构成平板部件1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软钢或不锈钢等钢板、铝板等。平板部件10的厚度例如为1~3.5mm左右。通过将平板部件10相对于形成第一部分51的部分呈直角弯折,形成第二部分52以及第三部分53。进而,通过将平板部件10相对于第二部分52呈直角弯折,形成翅片部54。即,平板部件10的内表面10a构成第一部分51的内表面51a、第二部分52的内表面52a、第三部分53的内表面53a以及翅片部54的第一面54a。平板部件10的外表面10b构成第一部分51的外表面51b、第二部分52的外表面52b、第三部分53的外表面53b以及翅片部54的第二面54b。第一边51c以及第二边51d位于平板部件10的弯曲的中心部分。第二部分52的第三边52c位于平板部件10的弯曲的中心部分。这样,通过平板部件10的弯曲加工能够形成连结部件5,因此提高了连结部件5的加工性。另外,由于能够仅由单一的部件(平板部件10)构成连结部件5,因此与组合多个部件来构成连结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连结部件的轻量化及低廉化。在组合多个部件来构成连结部件的情况下,需要用于部件彼此的对位的作业,因此存在框体的组装作业繁琐且花费时间的问题。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5不需要对位的作业,因此能够提高框体100的加工性。接下来,对使用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5将多个延伸部件相互连结而成的框体100进行说明。图4是框体100的拐角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图4中仅示出了框体100的拐角部分附近的梁部件1、2以及柱部件3的一部分。第一梁部件1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结部件,至少将两个延伸部件相互连结,其中,该连结部件具备:/n平板状的第一部分,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边、以及与所述第一边正交且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二边;/n平板状的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边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弯折,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内表面垂直地延伸;/n平板状的第三部分,在所述第二边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弯折,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内表面垂直地延伸;以及/n平板状的翅片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表面垂直地突出,并且与所述第三部分对置地配置,/n所述第一边处的所述连结部件的外表面的弯曲半径与第一延伸部件的与所述第一边对置的一侧的面的弯曲半径相等,并且/n所述第二边处的所述连结部件的外表面的弯曲半径与第二延伸部件的与所述第二边对置的一侧的面的弯曲半径相等。/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连结部件,至少将两个延伸部件相互连结,其中,该连结部件具备:
平板状的第一部分,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边、以及与所述第一边正交且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二边;
平板状的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边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弯折,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内表面垂直地延伸;
平板状的第三部分,在所述第二边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弯折,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内表面垂直地延伸;以及
平板状的翅片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表面垂直地突出,并且与所述第三部分对置地配置,
所述第一边处的所述连结部件的外表面的弯曲半径与第一延伸部件的与所述第一边对置的一侧的面的弯曲半径相等,并且
所述第二边处的所述连结部件的外表面的弯曲半径与第二延伸部件的与所述第二边对置的一侧的面的弯曲半径相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结部件,
所述连结部件构成为,将三个延伸部件相互连结,
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第三边,该第三边与所述第一边及所述第二边正交且呈直线状延伸,
所述翅片部在所述第三边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弯折,且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表面垂直地突出,
所述第三边处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健治原田好野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