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颜登坤专利>正文

充气缓冲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7711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54
提供一种充气缓冲体,其为一种更方便流畅充气的充气缓冲体。具体包括:在具有自粘性的两片内膜相互贴近的面的其中一片的顶部等距离印刷没有热封性能的涂层,涂层设定值为大于或等于10mm,小于所需要的气柱宽度,涂层越宽充气越流畅。将内膜与其中一片外膜叠合热封制成空气通道,这样有利于充气完成后两片内膜能更好的自粘贴紧。当从充气道充气时,气体通过涂层气道进入隔开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停止充气两片内膜相互贴紧阻止空气回流,采用本技术方案可以达到节约充气工序时间的显著效果,同时还可以满足流畅采用机器充气的效果,未来利于实现智能工厂的技术升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缓冲体
本技术属于充气缓冲
,具体涉及一种充气缓冲体。
技术介绍
随着快递物流的快速发展,充气缓冲包装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经济环保的且具有其他包装无法替代的缓冲性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原来的充气进气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很多的不足。如专利号200610067311.5的专利所揭示的制作方法,此专利利用设置热封开启点的方法来使充气通道全部打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充气的流畅性不够。二是现在大部分是机器充气代替人工充气,在实际生产中存在很大的弊病,在产品过程中难免热封开启点会移位,离开耐热层,这样就会形成两片外膜和两片内膜热封在一起,堵塞充气道,充气管无法通过,必须停下来剪断热封开启点移位的部分,这样严重影响使用进度,耗费人工。
技术实现思路
提供一种充气缓冲体,其为一种相对于现有技术更方便流畅充气的充气缓冲体。本技术在省略部分结构基础上,采用特定工序,设置热封结构,不需要设置通气道开启点,不需要设置开启区域,巧妙利用结构设计,就能顺畅打开通气道,解决设置开启区域不能批量生产的问题。本技术另一主要贡献是将没有热封性能的印刷涂层加宽,突破现有技术本领域人员易于想到的设定值,而将设定值设为大于或等于10mm,且小于所需要的气柱宽度(气柱宽度基本大于或等于20mm),涂层越宽进气区域越大,充气更流畅。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充气缓冲体,包括具有自粘性能的二片内膜,分别为第一内膜(L1)与第二内膜(L2),以及分别叠合于两片内膜外侧的二片外膜,分别为第一外膜(W1)与第二外膜(W2),其特征在于:一内膜的面向另一内膜的顶端间隔印有多个没有热封性的涂层(D),且所述单个涂层(D)的横向宽度设定值为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所需要的气柱宽度;所述第二热封(2)横贯所述多个涂层(D)的顶端内侧,再与另外一片外膜叠合热封;第一外膜叠合于二内膜的一外侧,热封形成空气通道(4),第二外膜叠合于二内膜另外一侧,成为第一外膜-第一内膜-第二内膜-第二外膜的四层结构。每个涂层对应有相对独立的储气区。进一步地,从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有第一热封(1)、第二热封(2)、第三热封(3);充气道(5),其由第一热封(1)与第二热封(2)之间热封形成;储气区(7),其由第二热封(2)、第三热封(3)之间热封形成。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热封(2)为线,即第二热封线;所述第三热封(3)为第三热封线,包括垂直与水平的热封线。进一步地,所述两片内膜竖直方向尺寸小于两片外膜的尺寸。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二、三热封为水平设置。优选地,所述多个涂层(D)为平行等间隔设置。优选地,还包括保气结构,保气结构设置为:从充气道(5)充气,外膜受压分开拉开内膜通过进气口(6)进入储气区(7),停止充气两片内膜相互贴紧阻止空气回流形成保气结构。优选地,所述涂层为圆角矩形结构。优选地,所述涂层靠近顶端为直角矩形结构。优选地,所述涂层的横向宽度为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20mm。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特定工序以及采用特定的涂层尺寸及方案,在实际使用更方便,节省人工,提高效率。在实验中,本技术中的加宽涂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达到大幅节约充气工序的时间的显著效果,将原有的40%的节约效率提高到80%,同时保证充气和保气效果而并非单纯地变化,这在该充气领域是显著的技术贡献;同时优选但不必要地也满足了采用机器充气,改变了行业内采用人工工作的效果,未来有利于实现智能工厂的技术升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充气缓冲体的一个实施例的充气时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充气缓冲体的一个实施例的充气前的平面展开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充气缓冲体的一个实施例的二片膜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充气缓冲体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通道的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充气缓冲体的一个实施例的四片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中:L1—第一内膜;L2—第二内膜;W1—第一外膜;W2—第二外膜;D—涂层;1—第一热封;2—第二热封;3—第三热封;4—空气通道;5—充气道;6—进气口;7—储气区。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以便能更清楚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实施例1:请参照图1至图5,充气缓冲体:1,提供具有自粘性的2片内膜L1与L2和叠合于两片内膜外侧的2外膜W1与W2。2,在两片内膜相互贴近的面的其中一片的顶部等距离印刷没有热封性能的涂层,设定值为大于或等于10mm,小于所需要的气柱宽度(气柱宽度基本大于或等于20mm),涂层越宽充气越流畅。3,将内膜与其中一片外膜叠合热封制成空气通道,这样有利于充气完成后两片内膜能更好的自粘贴紧。4,再与另外一片外膜叠合热封,制成充气道(第一热封线与第二热封线之间),储气区(第二热封线与第三热封线之间)。实施例2:充气缓冲体,包括具有自粘性能的二片内膜,分别为第一内膜(L1)与第二内膜(L2),以及分别叠合于两片内膜外侧的二片外膜,分别为第一外膜(W1)与第二外膜(W2),一内膜的面向另一内膜的顶端间隔印有多个没有热封性的涂层(D),且所述单个涂层(D)的横向宽度设定值为大于或等于10mm,且小于所需要的气柱宽度;所述第二热封(2)横贯所述多个涂层(D)的顶端内侧,再与另外一片外膜叠合热封;第一外膜叠合于二内膜的一外侧,热封形成空气通道(4),第二外膜叠合于二内膜另外一侧,成为第一外膜-第一内膜-第二内膜-第二外膜的四层结构。每个涂层对应有相对独立的储气区。实施例3:对上述实施例进一步补充地,从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有第一热封(1)、第二热封(2)、第三热封(3);充气道(5),其由第一热封(1)与第二热封(2)之间热封形成;储气区(7),其由第二热封(2)、第三热封(3)之间热封形成。实施例4:对上述实施例进一步补充地,所述第二热封(2)为线,即第二热封线;所述第三热封(3)为第三热封线,包括垂直与水平的热封线,形成隔离区域。实施例5:对上述实施例进一步补充地,所述两片内膜竖直方向尺寸小于两片外膜的尺寸。实施例6:对上述实施例进一步补充地,所述第一、二、三热封为水平设置。实施例7:对上述实施例进一步补充地,所述多个涂层(D)为平行等间隔设置。实施例8:对上述实施例进一步补充地,还包括保气结构,保气结构设置为:从充气道5充气,外膜受压分开拉开内膜通过进气口6进入储气区7,停止充气两片内膜相互贴紧阻止空气回流形成保气结构。实施例9:对上述实施例进一步补充地,涂层为圆角矩形结构。实施例10:对上述实施例进一步补充地,所述涂层靠近顶端为直角矩形结构。实施例11:对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缓冲体,包括具有自粘性能的二片内膜,分别为第一内膜(L1)与第二内膜(L2),以及分别叠合于两片内膜外侧的二片外膜,分别为第一外膜(W1)与第二外膜(W2),其特征在于:/n一内膜的面向另一内膜的顶端间隔印有多个没有热封性的涂层(D),且所述单个涂层(D)的横向宽度设定值为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所需要的气柱宽度;/n第二热封(2)横贯所述多个涂层(D)的顶端内侧,再与另外一片外膜叠合热封;/n第一外膜叠合于二内膜的一外侧,热封形成空气通道(4),第二外膜叠合于二内膜另外一侧,成为第一外膜-第一内膜-第二内膜-第二外膜的四层结构;/n每个涂层对应有相对独立的储气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缓冲体,包括具有自粘性能的二片内膜,分别为第一内膜(L1)与第二内膜(L2),以及分别叠合于两片内膜外侧的二片外膜,分别为第一外膜(W1)与第二外膜(W2),其特征在于:
一内膜的面向另一内膜的顶端间隔印有多个没有热封性的涂层(D),且所述单个涂层(D)的横向宽度设定值为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所需要的气柱宽度;
第二热封(2)横贯所述多个涂层(D)的顶端内侧,再与另外一片外膜叠合热封;
第一外膜叠合于二内膜的一外侧,热封形成空气通道(4),第二外膜叠合于二内膜另外一侧,成为第一外膜-第一内膜-第二内膜-第二外膜的四层结构;
每个涂层对应有相对独立的储气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气缓冲体,其特征在于,从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有第一热封(1)、第二热封(2)、第三热封(3);充气道(5),其由第一热封(1)与第二热封(2)之间热封形成;储气区(7),其由第二热封(2)、第三热封(3)之间热封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气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封(2)为线,即第二热封线;所述第三热封(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登坤
申请(专利权)人:颜登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