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袋机构和包装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7585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52
本公开涉及一种撑袋机构和包装设备。该撑袋机构包括备袋台、装袋台、第一吸附结构和第二吸附结构,备袋台用于放置包装袋;第一吸附结构用于将位于备袋台的包装袋从备袋台拾取至装袋台,第二吸附结构位于装袋台,且在第一吸附结构移动至装袋台上的撑袋位置时与第一吸附结构相对,第一吸附结构和第二吸附结构能够相互远离,以撑开包装袋。该撑袋机构代替人工进行包装袋的拾取及撑开,利于减小人工投入,提升分包效率。且,第一吸附结构集成有转运和吸附功能,无需单独设置转运机构,有利于简化撑袋机构的结构。另外,该撑袋机构结构简单,利于实现撑袋机构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适用于有限空间,例如,适用于前置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撑袋机构和包装设备
本公开涉及包装设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撑袋机构和具有该撑袋机构的包装设备。
技术介绍
在目前的前置仓中,蔬菜水果的到货状态通常为整包到场,需要在仓内进行分包。然而,在分包的过程中,撑袋的步骤通常是通过人工操作,人工投入较大,且效率较低,导致撑袋的步骤会占据很大一部分时间,从而影响到货物的分包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撑袋机构和具有该撑袋机构的包装设备,该撑袋机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撑袋机构,包括:备袋台,用于放置包装袋;装袋台;第一吸附结构,用于将位于所述备袋台的包装袋从所述备袋台拾取至所述装袋台,和第二吸附结构,位于所述装袋台,且在所述第一吸附结构移动至所述装袋台上的撑袋位置时与所述第一吸附结构相对,所述第一吸附结构和所述第二吸附结构能够相互远离,以撑开所述包装袋。可选地,所述撑袋机构还包括支架,所述第一吸附结构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以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吸附结构,且所述第一吸附结构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以使所述第一吸附结构能够在所述备袋台和所述装袋台之间移动。可选地,所述装袋台的高度高于所述备袋台的高度。可选地,所述撑袋机构还包括备货台,所述备袋台、所述装袋及所述备货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依次布置,其中,所述备货台的高度不低于所述装袋台的高度。可选地,所述第二吸附结构设置在所述装袋台靠近所述备货台的一端。r>可选地,所述支架呈L形,且包括竖直部和水平部,所述竖直部的下端连接固定,所述水平部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吸附结构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滑槽配合的第一导轨,可选地,所述第一吸附结构还包括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布置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导轨滑动配合于所述第二滑槽。可选地,所述第二导轨呈倒T字形,且包括水平杆和竖杆,所述竖杆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所述水平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包装袋的开口的宽度方向相同,且在所述水平杆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水平杆的底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吸盘,所述第二吸附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吸盘,多个所述第二吸盘与多个所述第一吸盘一一对应。可选地,所述第一导轨呈U形,且包括第一杆、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杆相对两端的第二杆和第三杆,所述第二杆和所述第三杆构造为所述第一导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包装设备,包括上述的撑袋机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采用撑袋机构代替人工进行包装袋的拾取及撑开,打包人员只需手动或采用工具将货物放入袋中即可。由于是机械化作业,能够消除相关技术中因手动撑袋导致人员疲劳等因素对撑袋效率的影响,有利于减小人工投入,提高撑袋效率,提高分包的速度,从而利于提升分包效率。而且,在本公开中,第一吸附结构集成有转运和吸附功能,无需单独设置转运机构,有利于简化撑袋机构的结构。另外,由于该撑袋机构的结构简单,利于实现撑袋机构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使得该撑袋机构适用于有限空间,例如,适用于物流系统中的前置仓。当将该撑袋机构应用于物流系统中的前置仓时,基于前置仓通常位于城市中心附近的位置、以及撑袋机构小型化的特点,使得该撑袋机构应用在前置仓具有较为乐观的前景。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撑袋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吸附结构位于备袋台;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撑袋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吸附结构位于装袋台,包装袋处于未被撑开的状态;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撑袋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吸附结构位于装袋台,包装袋处于被撑开的状态。附图标记说明100-撑袋机构;301-备袋台;302-装袋台;303-备货台;10-第一吸附结构;11-第一导轨;111-第一杆;112-第二杆;113-第三杆;12-第二导轨;121-水平杆;122-竖杆;13-第一吸盘;20-第二吸附结构;21-第二吸盘;30-支架;31-竖直部;32-水平部;40-底座;41-第一台阶;42-第二台阶;43-第二台阶;200-包装袋;201-包装袋的开口;400-第一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基于附图的图面方向为基准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的内、外。另外,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撑袋机构100,该撑袋机构100包括备袋台301、装袋台302、第一吸附结构10和第二吸附结构20。其中,备袋台301用于放置包装袋200,装袋台302即撑袋工作区,在装袋台302,包装袋200被撑开。第一吸附结构10用于将位于备袋台301的包装袋200从备袋台301拾取至装袋台302。第二吸附结构20位于装袋台302,且在第一吸附结构10移动至装袋台302上的撑袋位置(即装袋台302上用于进行撑袋作业的位置)时与第一吸附结构10相对。第一吸附结构10和第二吸附结构20能够相互靠近,以撑开包装袋20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采用撑袋机构100代替人工进行包装袋200的拾取及撑开,打包人员只需手动或采用工具将货物放入袋中即可。由于是机械化作业,能够消除相关技术中因手动撑袋导致人员疲劳等因素对撑袋效率的影响,有利于减小人工投入,提高撑袋效率,提高分包的速度,从而利于提升分包效率。而且,在本公开中,第一吸附结构10集成有转运和吸附功能,无需单独设置转运机构,有利于简化撑袋机构100的结构。另外,由于该撑袋机构100的结构简单,利于实现撑袋机构100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使得该撑袋机构100适用于有限空间,例如,适用于物流系统中的前置仓。当将该撑袋机构100应用于物流系统中的前置仓时,基于前置仓通常位于城市中心附近的位置、以及撑袋机构100小型化的特点,使得该撑袋机构100应用在前置仓具有较为乐观的前景,可广泛普及。可选地,进行作业是,第一吸附结构10可吸附包装袋200的第一侧,第二吸附结构20可吸附包装袋200的第二侧,第一侧与第二侧为包装袋200的相对侧。本公开对撑袋机构100的具体结构和形状不作限定,其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结构和形状。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撑袋机构100可还包括支架30,第一吸附结构10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支架30,以靠近或远离第二吸附结构20,第一吸附结构10沿第一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撑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备袋台(301),用于放置包装袋(200);/n装袋台(302);/n第一吸附结构(10),用于将位于所述备袋台(301)的包装袋(200)从所述备袋台(301)拾取至所述装袋台(302),和/n第二吸附结构(20),位于所述装袋台(302),且在所述第一吸附结构(10)移动至所述装袋台(302)上的撑袋位置时与所述第一吸附结构(10)相对;/n所述第一吸附结构(10)和所述第二吸附结构(20)能够相互远离,以撑开所述包装袋(2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撑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备袋台(301),用于放置包装袋(200);
装袋台(302);
第一吸附结构(10),用于将位于所述备袋台(301)的包装袋(200)从所述备袋台(301)拾取至所述装袋台(302),和
第二吸附结构(20),位于所述装袋台(302),且在所述第一吸附结构(10)移动至所述装袋台(302)上的撑袋位置时与所述第一吸附结构(10)相对;
所述第一吸附结构(10)和所述第二吸附结构(20)能够相互远离,以撑开所述包装袋(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袋机构(100)还包括支架(30),所述第一吸附结构(10)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30),以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吸附结构(20),且所述第一吸附结构(10)沿第一方向(400)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30),以使所述第一吸附结构(10)能够在所述备袋台(301)和所述装袋台(302)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撑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袋台(302)的高度高于所述备袋台(301)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撑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袋机构还包括备货台(303),所述备袋台(301)、所述装袋台(302)及所述备货台(303)在所述第一方向(400)上依次布置,其中,所述备货台(303)的高度不低于所述装袋台(302)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撑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附结构(20)设置在所述装袋台(302)靠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辰傅强姜凯未杏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