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7214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47
一种触摸板装置,包含触摸基板、电路模块、枢接件,及框架。所述枢接件材质为金属并包括固定于所述电路模块的固定部,及至少一个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弹性臂。所述至少一个弹性臂界定出开口朝向所述电路模块的嵌合槽。所述框架呈环绕状并与所述电路模块相间隔且材质为金属。所述框架包括嵌合部。所述嵌合部具有至少一个供所述至少一个弹性臂的第一延伸段穿过的穿槽,及至少一个相邻于所述至少一个穿槽前侧且嵌合于所述至少一个嵌合槽的嵌合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金属材质的枢接件提升稳定性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嵌合块产生易于组装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摸板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机界面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摸板装置。
技术介绍
参阅图1,一种现有的触摸板9,适用于应用在笔记本电脑并做为使用者的输入设备。该现有的触摸板9包含一个触摸基板91、一个连接于该触摸基板91下方的电路板92、一个设置于该电路板92底部其中一侧的按压开关93、一个设置在该电路板92底部相反于该按压开关93的一侧的泡棉片94,及一个连接于该泡棉片94下方的组装框架95。该现有的触摸板9可以通过按压该触摸基板91使得该电路板92以对应于该泡棉片94的一侧为偏转轴而相对于该组装框架95偏动,进而使得该按压开关93被该组装框架95对应于该按压开关93的一侧触动。然而,该泡棉片94经长期使用后会有稳定性不佳的问题,会令该电路板92与该组装框架95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变,产生偏移。此外,经多次压缩后会使得该泡棉片94的恢复能力下降,进而使按压时的回馈触感逐渐消失,影响使用者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较佳且易于组装的触摸板装置。本专利技术触摸板装置,包含触摸基板、电路模块、枢接件,及框架。所述触摸基板包括用于触控的触控面。所述电路模块包括连接于所述触摸基板并位于相反于所述触控面的一侧的电路基板,及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并由所述电路基板朝相反于所述触摸基板的一侧凸出的按压开关。所述电路基板具有位在相反于所述触摸基板的一侧的第一表面。定义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前后轴向。所述第一表面具有设置于前侧并供所述按压开关设置的悬浮区,及设置于后侧的枢接区。所述枢接件材质为金属并包括固定于所述枢接区的固定部,及至少一个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弹性臂。所述至少一个弹性臂具有由所述固定部朝相反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延伸段、由所述第一延伸段朝前延伸的第二延伸段,及由所述第二延伸段朝所述电路基板延伸的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第三延伸段共同界定出开口朝向所述电路基板的嵌合槽。所述框架呈环绕状并与所述电路基板相间隔且材质为金属。所述框架包括位置对应于所述悬浮区的前框部、位置对应于所述枢接区的后框部、两个连接于所述前框部与所述后框部之间的侧框部,及由所述后框部朝邻近于所述枢接件的一侧浮凸的嵌合部。所述嵌合部具有至少一个供所述至少一个弹性臂的第一延伸段穿过的穿槽,及至少一个相邻于所述至少一个穿槽前侧且嵌合于所述至少一个嵌合槽的嵌合块。本专利技术触摸板装置,所述枢接件的第三延伸段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界定出组装间隙。本专利技术触摸板装置,所述枢接件的至少一个弹性臂还具有由所述第三延伸段朝前且朝相反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侧倾斜延伸的导引段。本专利技术触摸板装置,所述枢接件包括多个弹性臂,所述弹性臂沿垂直于所述前后轴向的左右轴向呈等间隔排列。本专利技术触摸板装置,所述电路模块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枢接区的接地电极,所述枢接件的固定部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枢接区而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地电极电性连接,所述框架通过所述嵌合部而与所述枢接件电性连接。本专利技术触摸板装置,所述触摸基板、所述电路模块、所述枢接件与所述框架沿垂直于所述前后轴向的按压轴向排列,所述至少一个嵌合块沿所述按压轴向界定出嵌合厚度,所述至少一个弹性臂的第二延伸段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界定出活动距离,所述嵌合厚度小于所述活动距离。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金属材质的枢接件提升稳定性,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嵌合块嵌合于所述至少一个嵌合槽产生易于组装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现有的触摸板的一个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触摸板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该实施例的一个局部立体分解图;图4是一个电路模块的一个仰视图;图5是该实施例沿图1中的线Ⅴ-Ⅴ所得到的一个剖视图;图6是图5的一个不完整的局部放大图,显示一个电路模块在一个默认位置;图7是类似于图6的视图,显示该电路模块在一个按压位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2、图3与图4,本专利技术触摸板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含一个触摸基板1、一个电路模块2、一个枢接件3,及一个框架4。定义一个前后轴向D1、一个垂直于该前后轴向D1的左右轴向D2,及一个同时垂直于该前后轴向D1与该左右轴向D2的按压轴向D3。该触摸基板1、该电路模块2、该枢接件3与该框架4沿该按压轴向D3排列。参阅图3、图4与图5,该触摸基板1包括一个用于触控的触控面11。该电路模块2包括一个连接于该触摸基板1并沿该按压轴向D3位于相反于该触控面11的一侧的电路基板21、一个设置在该电路基板21并由该电路基板21朝相反于该触摸基板1的一侧凸出的按压开关22,及六个接地电极23。该电路基板21具有一个位在相反于该触摸基板1的一侧且平行于该前后轴向D1的第一表面211。该第一表面211具有一个设置于前侧并供该按压开关22设置的悬浮区212,及一个设置于后侧的枢接区213。所述接地电极23设置于该枢接区213。本实施例中,该电路模块2包括六个接地电极23,但是只为举例而言。该电路模块2也可以包括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或七个以上的接地电极23,不应以此为限。该枢接件3材质为金属并包括一个固定于该枢接区213的固定部31,及三个连接于该固定部31的弹性臂32。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部31是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于该枢接区213而与所述接地电极23电性连接。但是此种固定方式只为举例而言,不应以此为限。参阅图6,每一弹性臂32具有一个由该固定部31朝相反于该电路基板21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延伸段321、一个由该第一延伸段321朝前延伸的第二延伸段322、一个由该第二延伸段322朝该电路基板21延伸的第三延伸段323,及一个由该第三延伸段323朝前且朝相反于该电路基板21的一侧倾斜延伸的导引段324。该第一延伸段321、该第二延伸段322与该第三延伸段323共同界定出一个开口朝向该电路基板21的嵌合槽325。该第三延伸段323与该电路基板21之间界定出一个组装间隙S。在本实施例中,该枢接件3的三个所述弹性臂32沿该左右轴向D2呈等间隔排列。但是此处只为举例而言,该枢接件3也可以包括一个、二个或四个以上的弹性臂32,分布方式也不限于等间隔排列。参阅图3、图4与图6,该框架4呈环绕状并与该电路基板21相间隔且材质为金属。该框架4包括一个位置对应于该悬浮区212的前框部41、一个位置对应于该枢接区213的后框部42、二连接于该前框部41与该后框部42之间的侧框部43,及一个连接于该后框部42且浮凸于该后框部42邻近于该枢接件3的一侧的嵌合部44。该嵌合部44具有三个供所述弹性臂32的第一延伸段321穿过的穿槽441,及三个分别相邻于所述穿槽441前侧且分别嵌合于所述嵌合槽325的嵌合块442。该框架4通过该嵌合部44而与该枢接件3电性连接。所述嵌合块442沿该按压轴向D3界定出一个嵌合厚度T1。所述第二延伸段322与该电路基板21之间界定出一个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摸板装置,包含触摸基板、电路模块、枢接件,及框架,其特征在于:/n所述触摸基板,包括用于触控的触控面;/n所述电路模块,包括连接于所述触摸基板并位于相反于所述触控面的一侧的电路基板,及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并由所述电路基板朝相反于所述触摸基板的一侧凸出的按压开关,所述电路基板具有位在相反于所述触摸基板的一侧的第一表面,定义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前后轴向,所述第一表面具有设置于前侧并供所述按压开关设置的悬浮区,及设置于后侧的枢接区;/n所述枢接件,材质为金属并包括固定于所述枢接区的固定部,及至少一个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弹性臂,所述至少一个弹性臂具有由所述固定部朝相反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延伸段、由所述第一延伸段朝前延伸的第二延伸段,及由所述第二延伸段朝所述电路基板延伸的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第三延伸段共同界定出开口朝向所述电路基板的嵌合槽;/n所述框架,呈环绕状并与所述电路基板相间隔且材质为金属,所述框架包括位置对应于所述悬浮区的前框部、位置对应于所述枢接区的后框部、两个连接于所述前框部与所述后框部之间的侧框部,及由所述后框部朝邻近于所述枢接件的一侧浮凸的嵌合部,所述嵌合部具有至少一个供所述至少一个弹性臂的第一延伸段穿过的穿槽,及至少一个相邻于所述至少一个穿槽前侧且嵌合于所述至少一个嵌合槽的嵌合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摸板装置,包含触摸基板、电路模块、枢接件,及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摸基板,包括用于触控的触控面;
所述电路模块,包括连接于所述触摸基板并位于相反于所述触控面的一侧的电路基板,及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并由所述电路基板朝相反于所述触摸基板的一侧凸出的按压开关,所述电路基板具有位在相反于所述触摸基板的一侧的第一表面,定义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前后轴向,所述第一表面具有设置于前侧并供所述按压开关设置的悬浮区,及设置于后侧的枢接区;
所述枢接件,材质为金属并包括固定于所述枢接区的固定部,及至少一个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弹性臂,所述至少一个弹性臂具有由所述固定部朝相反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延伸段、由所述第一延伸段朝前延伸的第二延伸段,及由所述第二延伸段朝所述电路基板延伸的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第三延伸段共同界定出开口朝向所述电路基板的嵌合槽;
所述框架,呈环绕状并与所述电路基板相间隔且材质为金属,所述框架包括位置对应于所述悬浮区的前框部、位置对应于所述枢接区的后框部、两个连接于所述前框部与所述后框部之间的侧框部,及由所述后框部朝邻近于所述枢接件的一侧浮凸的嵌合部,所述嵌合部具有至少一个供所述至少一个弹性臂的第一延伸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傑蔡宜纹黄庆瑶曾令丞
申请(专利权)人:精元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