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常温拌合改性乳化沥青原料添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5878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性能常温拌合改性乳化沥青原料添加装置,包括上料主体,所述上料主体包括锥形筒,所述锥形筒的上端设置为弧形头,且锥形筒的下端安装有第一台形筒,所述第一台形筒的下方安装有第二台形筒,所述锥形筒、第一台形筒和第二台形筒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台形筒与第二台形筒靠近上端的位置均开设有进料镂空部,所述上料主体的内部安装有转轴,且上料主体的下方设置有用以驱动转轴转动的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上料主体料包括锥形筒、第一台形筒和第二台形筒,锥形筒、第一台形筒和第二台形筒能够将原料分成三份,以避免原料堆积形的喂料,导致的不易混合的现象,上料主体可转动,以进一步的保证原料的上料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性能常温拌合改性乳化沥青原料添加装置
本技术涉及沥青
,具体是一种高性能常温拌合改性乳化沥青原料添加装置。
技术介绍
改性乳化沥青需要将乳化沥青和改性剂在常温下进行拌合,现有技术中的沥青主要使用沥青泵泵入拌合罐的内部,而改性剂则直接喂入拌合罐,这种方式会导致改性剂初始状态为堆积在拌合罐的内部,难以拌合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性能常温拌合改性乳化沥青原料添加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直接将改性剂喂入拌合罐的方式会导致改性剂初始状态为堆积在拌合罐的内部,难以拌合均匀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性能常温拌合改性乳化沥青原料添加装置,包括上料外壳、上料主体,所述上料主体包括锥形筒,所述锥形筒的上端设置为弧形头,且锥形筒的下端安装有第一台形筒,所述第一台形筒的下方安装有第二台形筒,所述锥形筒、第一台形筒和第二台形筒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台形筒与第二台形筒靠近上端的位置均开设有进料镂空部,所述上料主体的内部安装有转轴,且上料主体的下方设置有用以驱动转轴转动的电机,所述上料主体位于上料外壳的内部,所述上料外壳的上方与弧形头对应的位置安装有进料口,所述上料外壳的内部下方开设有出料口。优选的,所述上料外壳的内部与转轴的下端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块,且安装块的两侧与上料外壳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优选的,所述安装块与转轴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进料镂空部的两侧均安装有支撑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r>本技术中的上料主体料包括锥形筒、第一台形筒和第二台形筒,锥形筒、第一台形筒和第二台形筒能够将原料分成三份,以避免原料堆积形的喂料,导致的不易混合的现象;2、本技术的电机可通过转轴带动上料主体转动,以进一步的保证原料的上料均匀。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上料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料外壳;2、电机;3、上料主体;31、锥形筒;32、第一台形筒;33、第二台形筒;34、进料镂空部;35、弧形头;36、支撑杆;37、凹槽;4、进料口;5、安装块;6、转轴;7、出料口;8、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高性能常温拌合改性乳化沥青原料添加装置,包括上料外壳1,上料外壳1的内部中间设置有上料主体3,上料外壳1的上方中部与上料主体3垂直对应的位置安装有进料口4,将原料从进料口4的内部喂入,原料可到达上料主体3上,上料主体3起到均匀上料的作用;结合图1和图2、图3所示,上料主体3包括锥形筒31,锥形筒31的上端设置为弧形头35,进料口4与弧形头35的位置对应,且锥形筒31的下端安装有第一台形筒32,第一台形筒32的下方安装有第二台形筒33,锥形筒31、第一台形筒32和第二台形筒33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凹槽37,第一台形筒32与第二台形筒33靠近上端的位置均开设有进料镂空部34,进料镂空部34的两侧均安装有支撑杆36,进料的原料从进料口4到达弧形头35上,原料再进入锥形筒31上的凹槽37内部,而后顺着锥形筒31上的凹槽37向下运动,部分原料到达第一个进料镂空部34的内部而垂直向下运动,另一部分原料沿着第一台形筒32上的凹槽37向下运动,这部分原料中的一部分从第二台形筒33上的进料镂空部34进料,另一部分原料沿着第二台形筒33上的凹槽37向下运动,使得整个原料被分成三份;如图1所示,上料主体3的内部安装有转轴6,且上料主体3的下方设置有用以驱动转轴6转动的电机2,电机2驱动转轴6转动时,转轴6可带动上料主体3转动,以便于使得上料主体3上的原料能够均匀的下落;继续参照图1所示,上料外壳1的内部与转轴6的下端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块5,且安装块5的两侧与上料外壳1之间通过连接杆8连接,安装块5与转轴6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安装块5与连接杆8起到一个稳固转轴6的作用;继续参照图1所示,上料外壳1的内部下方开设有出料口7,出料口7用于出料。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本装置时,将原料从进料口4的内部喂入,进料的原料从进料口4到达弧形头35上,原料再进入锥形筒31上的凹槽37内部,而后顺着锥形筒31上的凹槽37向下运动,部分原料到达第一个进料镂空部34的内部而垂直向下运动,另一部分原料沿着第一台形筒32上的凹槽37向下运动,这部分原料中的一部分从第二台形筒33上的进料镂空部34进料,另一部分原料沿着第二台形筒33上的凹槽37向下运动,使得整个原料被分成三份,与此同时电机2驱动转轴6转动时,转轴6可带动上料主体3转动,以便于使得上料主体3上的原料能够均匀的下落,最终三圈原料可通过出料口7出料。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性能常温拌合改性乳化沥青原料添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外壳(1)、上料主体(3),所述上料主体(3)包括锥形筒(31),所述锥形筒(31)的上端设置为弧形头(35),且锥形筒(31)的下端安装有第一台形筒(32),所述第一台形筒(32)的下方安装有第二台形筒(33),所述锥形筒(31)、第一台形筒(32)和第二台形筒(33)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凹槽(37),所述第一台形筒(32)与第二台形筒(33)靠近上端的位置均开设有进料镂空部(34),所述上料主体(3)的内部安装有转轴(6),且上料主体(3)的下方设置有用以驱动转轴(6)转动的电机(2),所述上料主体(3)位于上料外壳(1)的内部,所述上料外壳(1)的上方与弧形头(35)对应的位置安装有进料口(4),所述上料外壳(1)的内部下方开设有出料口(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性能常温拌合改性乳化沥青原料添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外壳(1)、上料主体(3),所述上料主体(3)包括锥形筒(31),所述锥形筒(31)的上端设置为弧形头(35),且锥形筒(31)的下端安装有第一台形筒(32),所述第一台形筒(32)的下方安装有第二台形筒(33),所述锥形筒(31)、第一台形筒(32)和第二台形筒(33)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凹槽(37),所述第一台形筒(32)与第二台形筒(33)靠近上端的位置均开设有进料镂空部(34),所述上料主体(3)的内部安装有转轴(6),且上料主体(3)的下方设置有用以驱动转轴(6)转动的电机(2),所述上料主体(3)位于上料外壳(1)的内部,所述上料外壳(1)的上方与弧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兴旺刘洪磊姜帅王海赞宋俊伟王俊丽沈军伟刘长红宋蕊蕊张国栋魏志阳夏青郑伟时留培张彩丽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金欧特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