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平车的中梁及具有其的平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运输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平车的中梁及具有其的平车。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网络经济的兴起,近年来全社会货物运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邮件、包裹为代表的高附加值零散货物的运输需求快速增加。铁路平车是铁路物流中应用的主要铁道车辆之一,主要用于与集装箱配合,对货物进行运输。集装箱运输是一种先进的运输方式,它具有运输效率高、运输成本低、联运方便、货损少、门对门等优点,是现代物流和多式联运的主要方式,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目前的平车最主要的承载结构为中梁,为了保证中梁具有良好的支撑能力,现有技术中的中梁一般由型钢制成,为了保证中梁的强度,目前的中梁一般采用厚度较的金属板。这种方式会导致中梁的自重较大,进而增大平车的自重。由于平车的最大运输动力一定,因此平车的自重越大,其对货物的最大载重量越小。目前的中梁结构导致平车的自重过大,使得平车的最大载重量较小,影响了平车的运输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车的中梁及具有其的平车,以解决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车的中梁,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下盖板(10);/n第一上盖板(20),与所述第一下盖板(10)相对设置;/n第一腹板(30),设置于所述第一上盖板(20)与所述第一下盖板(10)之间以连接所述第一上盖板(20)与所述第一下盖板(10);/n其中,所述第一下盖板(1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上盖板(20)的厚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车的中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下盖板(10);
第一上盖板(20),与所述第一下盖板(10)相对设置;
第一腹板(30),设置于所述第一上盖板(20)与所述第一下盖板(10)之间以连接所述第一上盖板(20)与所述第一下盖板(10);
其中,所述第一下盖板(1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上盖板(20)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腹板(30)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腹板(30)在所述第一下盖板(1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第一腹板(30)的厚度值在所述第一下盖板(10)的厚度值与所述第一上盖板(20)的厚度值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盖板(10)的厚度与所述第一上盖板(20)的厚度的比值在0.75至0.5之间,和/或,所述第一下盖板(10)的厚度与所述第一腹板(30)的厚度的比值在0.4至0.56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腹板(30)上开设有减重孔(3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盖板(20)包括第一上盖板本体(21)和多个第一翼板组,所述第一翼板组沿所述第一上盖板本体(2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每个所述第一翼板组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翼板(22),每个所述第一翼板组中的两个所述第一翼板(2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上盖板本体(21)的相对的两个长边上,所述第一翼板(22)与所述第一上盖板本体(21)为一整块金属板制成,所述第一下盖板(10)包括第一下盖板本体(11)和多个第二翼板组,所述第二翼板组沿所述第一下盖板本体(1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每个所述第二翼板组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翼板(12),每个所述第二翼板组中的两个所述第二翼板(1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下盖板本体(11)的相对的两个长边上,所述第二翼板(12)与所述第一下盖板本体(11)为一整块金属板制成,所述第二翼板(12)与所述第一翼板(22)一一对应设置。
6.一种平车,包括:
中梁(4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梁(40)为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中梁;
横梁(50),设置于所述中梁(4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50)包括第二上盖板(51)、第二下盖板(5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上盖板(51)和所述第二下盖板(52)之间的多个第二腹板(53),所述第二腹板(53)连接所述第二上盖板(51)和所述第二下盖板(52),所述第二上盖板(51)连接于所述中梁(40)的所述第一上盖板(20)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彩瑜,吴荣坤,田晓春,付勇,李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