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静脉留置针,包括针柄、套管以及针芯,所述针柄上具有翼板和进液管,所述套管上具有第一弧形预弯部和第二弧形预弯部,所述第一弧形预弯部靠近针柄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平直部,第二弧形预弯部远离针柄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第一弧形预弯部、第二弧形预弯部以及第二平直部相配合,使所述套管自然状态下为S形,所述第一弧形预弯部的弧顶处设置有标识线,回撤出针芯后套管在皮表处和血管中呈自然小角度弯曲状态,有效避免了传统套管变向时容易发生大角度死弯的问题,有利于液体顺畅的输入,大大的减少了患者的困扰,对于提升患者满意度和护理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静脉留置针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静脉留置针。
技术介绍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其核心组成部件包括可以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套管以及不锈钢的穿刺引导针芯,使用时将套管和针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内然后回撤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套管留置在血管内从而进行输液治疗,但是由于目前套管材质柔软、抗弯折功能差,所以使得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会在皮表处及血管中呈现接近直角的大角度弯曲状态,实际护理过程中发现:由于套管的大角度弯曲,使得很多留置针未到期就已经不通畅,患者反复寻求护士帮助疏通液路而造成临床护理工作量增加,特殊药物如甘露醇等不能按规定速度输入还会影响或延误患者治疗,另外,因留置针流通不畅而直接更换还给患者增加了进针痛苦和经济负担,从而导致患者满意度降低,不利于提升护理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脉留置针,其有效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静脉留置针,包括针柄、套管以及针芯,所述针柄上具有翼板和进液管,所述套管上具有第一弧形预弯部和第二弧形预弯部,所述第一弧形预弯部和第二弧形预弯部相连,第一弧形预弯部靠近针柄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平直部,第二弧形预弯部远离针柄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第一弧形预弯部、第二弧形预弯部以及第二平直部相配合,使所述套管自然状态下为S形,所述第一弧形预弯部的弧顶处设置有标识线。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预弯部和第二弧形预弯部的弧长分别为2-2.5mm和4-4.5mm且所述第一弧形预弯部和第二弧形预弯部的弧度分别为1.4-1.5rad和1-1.1rad。进一步的,所述针柄的横截面为半圆形,其底面为平面,所述第一平直部与针柄的连接处靠近针柄的底面。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中的套管上具有第一弧形预弯部和第二弧形预弯部,回撤出针芯后套管在皮表处和血管中呈自然小角度弯曲状态,有效避免了传统套管变向时容易发生大角度死弯的问题,有利于液体顺畅的输入,大大的减少了患者的困扰,对于提升患者满意度和护理水平有很大的帮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回撤出针芯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以及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以及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以及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静脉留置针,包括针柄1、套管2以及针芯3,针柄1上具有翼板4和进液管5,针芯3尾部也具有方便把持的侧板6,针芯3以及进液管5在针柄1上的连接结构为本领域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套管2上具有第一弧形预弯部7和第二弧形预弯部8,第一弧形预弯部7和第二弧形预弯部8可以通过成品直套管煨弯而成,还可以通过模具直接注塑形成具有第一弧形预弯部7和第二弧形预弯部8的套管2,由于套管2的材质为FEP,其质地柔软、变形性能良好,所以其与针芯3装配好时呈现平直状态,方便进针,针芯3抽出后,套管2具有回弹形成第一弧形预弯部7和第二弧形预弯部8的趋势,第一弧形预弯部7和第二弧形预弯部8相连,第一弧形预弯部7靠近针柄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平直部9,第二弧形预弯部8远离针柄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平直部10,第一平直部9、第一弧形预弯部7、第二弧形预弯部8以及第二平直部10相配合,使套管2自然状态下为S形,第一弧形预弯部7的弧顶处设置有标识线11,标识线11为周向设置在套管2外壁的环形凹槽或无毒颜料勾画在套管2外壁上的环形线,标识线11可以方便护理人员参考第一弧形预弯部7的位置,避免进针过深而导致第一弧形预弯部7完全进入皮下。第一弧形预弯部和7第二弧形预弯部8的弧长分别为2-2.5mm和4-4.5mm且第一弧形预弯部7和第二弧形预弯部8的弧度分别为1.4-1.5rad和1-1.1rad,上述尺寸适用于手部静脉留置针,根据现有医学资料可知,人体手背处的静脉距皮表深度为0.5-4mm,上述尺寸可以保证第一弧形预弯部7和第二弧形预弯部8可以保证覆盖血管12内侧底面与皮表处之间的人体组织,使套管2可能发生弯曲的部分保持在小角度弯曲,避免大角度死弯现象的发生。针柄1的横截面为半圆形,其底面为平面,第一平直部9与针柄1的连接处靠近针柄1的底面,传统留置针针柄为圆柱形,其横截面为圆形,且传统套管根部与留置针针柄同轴设置,造成了套管根部与皮表之间的间隙较大,这也容易使套管根部与留置针针柄的连接处发生大角度弯折,造成液体流通不畅,本实施例使第一平直部9尽量贴近皮表,进一步减小套管2根部发生大角度弯折的可能性,另外,由于针柄1的底面改为平面,还可以在针柄1的底面设置医用丙烯酸胶层和离型纸,进针时撕去离型纸,进针完成后将针柄1按合在皮表处,医用丙烯酸胶层可以实现针柄1的预定位,然后再通过医用胶带进一步固定针柄1,此举可以有效避免进针完成后至医用胶带固定之前的时间段内针柄的轻易移位,方便护理人员操作。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把持翼板4倾斜进针,见回血后改平,继续进针至标识线11靠近或贴合皮表处停止,把持侧板5从针柄1尾部抽出针芯3,然后将针柄1按合在皮表,通过医用胶带固定好针柄1即可,针芯3抽出后,套管2具有回弹形成第一弧形预弯部7和第二弧形预弯部8的趋势,第一弧形预弯部7保证皮表处套管2的预弯导向,第二弧形预弯部8保证血管内侧顶面和内侧底面之间的套管2的预弯导向,避免上述位置处发生大角度弯折,有效保证液体过流顺畅,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困扰,有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和护理水平。本技术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以及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技术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以及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以及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技术的原理以及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技术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静脉留置针,包括针柄、套管以及针芯,所述针柄上具有翼板和进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上具有第一弧形预弯部和第二弧形预弯部,所述第一弧形预弯部和第二弧形预弯部相连,第一弧形预弯部靠近针柄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平直部,第二弧形预弯部远离针柄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第一弧形预弯部、第二弧形预弯部以及第二平直部相配合,使所述套管自然状态下为S形,所述第一弧形预弯部的弧顶处设置有标识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脉留置针,包括针柄、套管以及针芯,所述针柄上具有翼板和进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上具有第一弧形预弯部和第二弧形预弯部,所述第一弧形预弯部和第二弧形预弯部相连,第一弧形预弯部靠近针柄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平直部,第二弧形预弯部远离针柄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第一弧形预弯部、第二弧形预弯部以及第二平直部相配合,使所述套管自然状态下为S形,所述第一弧形预弯部的弧顶处设置有标识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曦,
申请(专利权)人:陈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