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雄专利>正文

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4955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包括扳手、牵引针和两组撑开组件,任一撑开组件包括牵引螺杆、螺母、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牵引螺杆的一端固接,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与牵引螺杆滑接的第二支撑杆孔,螺母与牵引螺杆螺纹连接且设置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牵引针插接的第一牵引孔,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牵引针插接的第二牵引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牵开器进行牵开时,通过扳手拧动六角螺母的机械作用力推动远端支撑杆向远端移动,同时给予近端支撑杆以相同的反作用力来实现撑开。因此,牵开的力量确实、可靠。甚至可以满足部分陈旧性跟骨骨折撑开闭合复位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跟骨骨折闭合微创手术的辅助复位器械,用于对跟骨长度、高度及内翻畸形同时进行闭合牵拉复位并可持续维持这种复位状态。
技术介绍
现有的、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中的跟骨撑开器种类较少。因此,尚有很多医院使用颈椎撑开器进行替代使用,撑开力度小,大部分达不到良好的撑开效果。上述撑开器存在以下问题:1、牵引针过细,直径多为2.0mm或2.5mm,在牵引过程中,极易出现牵引针的弯曲变形,以至于抵消部分撑开力,达不到满意后撑开效果。2、撑开原理均是固定近端支撑杆,通过用手指(人力)拧动一个带弹簧阀的卡扣式螺栓推动远端支撑杆向远端移动进行撑开,因此撑开的力度十分有限。这对于骨折移位明显的跟骨骨折、受伤时间长的跟骨骨折、部分原本可以撑开的陈旧性跟骨骨均无法进行有效撑开。(此为现有撑开器最主要弊端);3、需依靠带弹簧阀的卡扣卡住远端支撑杆的回退以维持复位状态,一方面此种带弹簧的结构反复使用容易磨损,另一方面在回退力量过大时,卡扣抵挡不住。从而导致复位的再次丢失;4、用来实现撑开的两个支撑杆离骨面距离过大,以至于撑开的力度不能最大限度传递到跟骨,使撑开力度打折扣;5、由于牵引针过细,在撑开过程中易变形,从需导致牵引针易从支撑杆连接处滑动甚至脱落,因此需另加卡扣装置或定制一次性使用的牵引针。随之带来费用贵,需反复购买牵引针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从而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包括扳手、牵引针和两组撑开组件,任一所述撑开组件包括牵引螺杆、螺母、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牵引螺杆的一端固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牵引螺杆滑接的第二支撑杆孔,所述螺母与所述牵引螺杆螺纹连接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牵引针插接的第一牵引孔,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牵引针插接的第二牵引孔。进一步的,所述牵引针的外径为3-5mm。进一步的,所述牵引针为克氏针。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杆包括固接一体的套筒和撑杆,所述套筒内设置有所述第二支撑杆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牵引螺杆垂直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牵引孔和第二牵引孔的轴线平行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牵引孔贯穿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牵引孔贯穿所述第二凸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牵开器进行牵开时,通过扳手拧动六角螺母的机械作用力推动远端支撑杆向远端移动,同时给予近端支撑杆以相同的反作用力来实现撑开。因此,牵开的力量确实、可靠。甚至可以满足部分陈旧性跟骨骨折撑开闭合复位的需要。2、本技术设计巧妙,结构简单但科学合理,操作简便,在保证良好的牵开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六角螺母可以牢牢的锁定在原有位置,可以良好的维持这种复位状态,不会导致复位丢失。3、本技术牵开器只有两根牵引针垂直贯穿跟骨及距骨相应部分的皮肤,其余操均在皮肤外面操,最大限度减少的软组织的损伤;4、本技术的支撑杆与牵引针相连的部分尽量贴近了跟骨骨面,可将撑开的力度最大限度传递到跟骨,从而实现最大可能的撑开效果;5、本技术撑开器内外两部分分别装置在跟骨内外两侧,通过两根贯穿跟骨及距骨的牵引针进行连接,形成整体。撑开时,又可以左右两边分别逐步进行,两边互为影响,双相互促进以最大化达到撑开效果;6、本技术跟骨骨折的形态不同、导致的畸形各异。该撑开器可以通过在跟骨内外两侧加以不同的撑开力度进行个体化的撑开操作,让移位的骨块在跟骨轴线上牵引力的引导下,自动归位,以达到纠正错位的目的;7、本技术该撑开器的牵引针可以用普通的4mm直径的克氏针替代,其强度和刚度均能很好地抵抗牵开力量,不易变形。因此,牵引针与支撑杆连接处不需要额外的卡扣装置。此种克氏针基层医院均有,便宜且取材方便。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公开的跟距轴向撑开器的轴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公开的跟距轴向撑开器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公开的跟距轴向撑开器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公开的跟距轴向撑开器的左视示意图。图例说明:1、扳手;2、牵引针;3、牵引螺杆;4、螺母;5、第一支撑杆;6、第二支撑杆;61、套筒;62、撑杆;7、第一牵引孔;8、第二牵引孔;9、第一凸台;10、第二凸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如图1-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包括扳手1、牵引针2和两组撑开组件,牵引针2为外径4mm的克氏针,任一撑开组件包括牵引螺杆3、螺母4、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第一支撑杆5的一端与牵引螺杆3的一端垂直固接,第二支撑杆6上设置有与牵引螺杆3滑接的第二支撑杆孔,螺母4与牵引螺杆3螺纹连接且设置在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之间,第一支撑杆5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牵引针2插接的第一牵引孔7,第二支撑杆6上设置有用于牵引针2插接的第二牵引孔8,其中,第一牵引孔7和第二牵引孔8的轴线平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加工制造的工艺性,第二支撑杆6包括固接一体的套筒61和撑杆62,套筒61内设置有第二支撑杆孔。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撑开工作时避免牵引针2的弯曲,第一支撑杆5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凸台9,第一牵引孔7贯穿第一凸台9,第二支撑杆6上设置有第二凸台10,第二牵引孔8贯穿第二凸台10,第一凸台9和第二凸台10长度设置为可以抵靠到跟骨上,避免牵引针2弯曲损害跟骨钻孔边缘的组织。具体使用时,首先,透视出骨折跟骨大概的轴线以确定牵引针2进针点在骨折两端并位于跟骨轴线上,近端进针点位于距骨颈,远端位于跟骨结节,两根牵引针2平行垂直贯穿置入。然后,将撑开器的内外两组撑开组件组装好以后,将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分别套入两根牵引针2露出皮肤的内外两端并贴紧跟骨骨面。此时,通过扳手1分别拧动内外两边的六角形状的螺母4,以推动第二支撑杆6向远端移动,同时近端的第一支撑杆5会受到相同的反作用力,使得跟骨在其原本轴线上被牵开,由于跟骨软组织铰链的牵张作用,可迅速恢复跟骨原本的高度和长度、纠正跟骨的内翻畸形,从来达到闭合复位目的。撑开器同时可以持续维持这种复位状态,以利于进一步的微创手术操作。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扳手(1)、牵引针(2)和两组撑开组件,任一所述撑开组件包括牵引螺杆(3)、螺母(4)、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所述第一支撑杆(5)的一端与所述牵引螺杆(3)的一端固接,所述第二支撑杆(6)上设置有与所述牵引螺杆(3)滑接的第二支撑杆孔,所述螺母(4)与所述牵引螺杆(3)螺纹连接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杆(5)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牵引针(2)插接的第一牵引孔(7),所述第二支撑杆(6)上设置有用于牵引针(2)插接的第二牵引孔(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跟距轴向撑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扳手(1)、牵引针(2)和两组撑开组件,任一所述撑开组件包括牵引螺杆(3)、螺母(4)、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所述第一支撑杆(5)的一端与所述牵引螺杆(3)的一端固接,所述第二支撑杆(6)上设置有与所述牵引螺杆(3)滑接的第二支撑杆孔,所述螺母(4)与所述牵引螺杆(3)螺纹连接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杆(5)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牵引针(2)插接的第一牵引孔(7),所述第二支撑杆(6)上设置有用于牵引针(2)插接的第二牵引孔(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距轴向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针(2)的外径为3-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跟距轴向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雄
申请(专利权)人:廖雄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