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衣用扣合结构及内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4519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衣用扣合结构及内衣,包括勾扣组件和勾槽组件,所述勾扣组件和勾槽组件连接,所述勾槽组件包括勾槽部,所述勾槽部设置为V型夹槽结构,所述勾扣组件包括勾扣部和固定端,所述勾扣部设置为勾状结构,所述勾扣部与所述勾槽组件的V型夹槽连接。勾槽部设置为近似V型夹槽结构,对勾扣组件勾状结构的扣合位置具有自动调节的作用,避免勾扣组件与勾槽组件错位扣合,降低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衣用扣合结构及内衣
本技术涉及服装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衣用扣合结构及内衣。
技术介绍
现有内衣连接件缝制在两根背带的端部,由相互配合的圈带和钩带组成。如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07505985U的专利,如图1所示,在一端采用规则矩形底部过渡连接形成扣槽,即类似U型或方框型的扣槽,再在钩带配置对应的勾扣,使用时通过手操作将扣槽与勾扣连接在在一起,形成易拆开的固定联接。但是由于勾扣与扣槽是需配套,一件文胸或内衣会用一排多对勾扣同时使用,勾扣与扣槽是一一对应使用的,且多数勾扣与扣槽结构设置在背面,使用者在扣合时看不到勾扣与扣槽的相对位置情况,操作难度大、无法实现精确定位,易出现勾扣与对应扣槽错位的现象,影响使用者使用感受。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内衣用锁扣结构及内衣,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勾扣与扣槽扣合时操作难度大、无法实现精确定位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内衣用扣合结构,包括勾扣组件和勾槽组件,所述勾扣组件和勾槽组件连接,所述勾槽组件包括勾槽部,所述勾槽部设置为V型夹槽结构,所述勾扣组件包括勾扣部和固定端,所述勾扣部设置为勾状结构,所述勾扣部与所述勾槽组件的V型夹槽连接。勾槽部设置为近似V型夹槽结构,对勾扣组件勾状结构的扣合位置具有自动调节的作用,避免勾扣组件与勾槽组件错位扣合,降低操作难度。进一步的,所述勾槽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勾槽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勾槽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在衣物本体的第二端上。方便勾槽组件与衣物本体的连接,防止勾扣组件与勾槽组件连接时勾槽组件受力从衣物本体上脱落,增加勾槽组件与衣物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勾槽部包括第一倾斜部、第二倾斜部和槽底部,所述槽底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之间,所述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形成V型夹槽的两个斜边,所述槽底部形成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之间的过渡连接。倾斜设置的两个斜边对勾扣组件具有引导限位作用,当勾扣组件偏移连接在第一倾斜部或第二倾斜部上时,由于倾斜的结构设置,使得勾扣组件向两个倾斜边的连接部位滑动,进而使得勾扣组件与勾槽组件顺利、精确扣合,避免出现错位现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部远离所述槽底部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倾斜部远离所述槽底部的一端。使得勾槽组件整体形成对称结构,保证勾槽组件与衣物本体的第二端稳定连接,提高勾槽组件及衣物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之间的夹角设置为30~150°。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均设置有连接孔,所述勾槽组件的两端通过所述连接孔固定连接在衣物本体的第二端上。增加勾槽组件与衣物本体的第二端连接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勾扣部设置为向所述固定端的方向弯曲延伸的勾状结构,所述勾扣部与所述勾槽组件的勾槽部配合。勾扣组件通过固定端固定连接在衣物本体的第一端,增加勾扣组件与衣物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勾扣组件与衣物本体的第一端脱离。进一步的,所述勾扣部的末端形成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的弧度与所述勾槽部的槽底部配合,所述弧形部半包裹在所述槽底部上。使得勾扣组件与勾槽组件扣合连接后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避免使用者在剧烈运动时勾扣组件与勾槽组件脱离,提高二者的连接稳定性。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内衣用扣合结构具有以下优势:当勾扣组件和勾槽组件需要连接扣合、使用者误将勾扣组件的勾扣部钩挂在第一倾斜部或第二倾斜部上时,倾斜设置的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对勾扣部的位置具有引导作用,自动调节勾扣组件的位置,使得勾扣组件沿倾斜边滑动至槽底部,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提高穿戴者舒适度。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内衣,包括以上所述的内衣用扣合结构。所述内衣与上述内衣用扣合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内衣扣合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勾槽组件轴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勾槽组件前视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勾扣组件轴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勾扣组件另一视角下轴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所述的勾扣组件主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所述的勾扣组件钩挂在勾槽组件的倾斜部时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所述的勾扣组件和勾槽组件扣合完成后的后视图;图9为本技术所述的勾扣组件和勾槽组件扣合完成后的前视图;图10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勾扣组件与衣物本体固定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勾扣组件,11-勾扣部,12-固定端,13-第一端,14-弧形部,15-固定槽,151-第一固定层,152-第二固定层,2-勾槽组件,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勾槽部,24-第一倾斜部,25-第二倾斜部,26-槽底部,27-连接孔,28-第二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内衣勾扣和勾槽组件,在使用者初步穿戴完毕时,需要将衣物第一端13的勾扣钩挂在第二端28的勾槽上,但是勾扣与扣槽的位置在后方或眼睛不能直接看到的地方时,穿戴者进行扣合操作时难度更大、更困难,并且当勾扣偏位钩挂在勾槽的拐角处时,穿戴者看不到,且勾扣与勾槽也无法实现自动调节,影响穿戴者舒适度。因此,本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内衣用扣合结构,如图2~9所示,包括勾扣组件1和勾槽组件2,安装在胸衣上时,勾扣组件1安装在内衣需要连接的第一端,而勾槽组件2安装在内衣需要连接的第二端。所述勾槽组件2包括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和勾槽部23,勾槽部23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之间,勾槽部23设置为近似V型夹槽结构,对勾扣组件1的勾扣位置具有自动调节的作用,避免勾扣组件与勾槽组件错位扣合,降低操作难度。进一步的,如图2~3和图7~9所示,勾槽部23包括第一倾斜部24、第二倾斜部25和槽底部26,槽底部26设置在第一倾斜部24和第二倾斜部25之间,使得勾槽部23形成近似V型夹槽结构,第一倾斜部24和第二倾斜部25形成V型夹槽的两个斜边,槽底部26形成第一倾斜部24和第二倾斜部25之间的过渡连接。倾斜设置的两个斜边对勾扣组件具有引导限位作用,当勾扣组件偏移连接在第一倾斜部或第二倾斜部上时,由于倾斜的结构设置,使得勾扣组件向两个倾斜边的连接部位滑动,进而使得勾扣组件与勾槽组件顺利、精确扣合,避免出现错位现象。优选的,所述第一倾斜部24和第二倾斜部25之间的夹角设置为30~150°,更优选的,设置为60~120°。进一步的,勾槽组件2可以通过第一倾斜部24和第二倾斜部25固定连接在衣物本体的第二端28上,也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固定在衣物本体的第二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衣用扣合结构,包括勾扣组件(1)和勾槽组件(2),所述勾扣组件(1)和勾槽组件(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勾槽组件(2)包括勾槽部(23),所述勾槽部(23)设置为V型夹槽结构,所述勾扣组件(1)包括勾扣部(11)和固定端(12),所述勾扣部(11)设置为勾状结构,所述勾扣部(11)与所述勾槽组件(2)的V型夹槽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衣用扣合结构,包括勾扣组件(1)和勾槽组件(2),所述勾扣组件(1)和勾槽组件(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勾槽组件(2)包括勾槽部(23),所述勾槽部(23)设置为V型夹槽结构,所述勾扣组件(1)包括勾扣部(11)和固定端(12),所述勾扣部(11)设置为勾状结构,所述勾扣部(11)与所述勾槽组件(2)的V型夹槽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衣用扣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勾槽组件(2)还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所述勾槽部(23)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之间,所述勾槽组件(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固定在衣物本体的第二端(28)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衣用扣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勾槽部(23)包括第一倾斜部(24)、第二倾斜部(25)和槽底部(26),所述槽底部(26)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部(24)和第二倾斜部(25)之间,所述第一倾斜部(24)和第二倾斜部(25)形成V型夹槽的两个斜边,所述槽底部(26)形成第一倾斜部(24)和第二倾斜部(25)之间的过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衣用扣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碧浩
申请(专利权)人:安莉芳中国服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