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植生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4268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10
一种生物质植生棒,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表面边缘处垂直设有支撑筋条,所述支撑筋条呈环状阵列分布,各个所述支撑筋条的顶端连接上环体,所述上环体的直径与所述底板的直径相同;所述支撑筋条的外壁包裹有无纺布层,所述无纺布层的顶部通过上铁条固定于上环体的外壁,所述无纺布层的底部通过下铁条固定于底板的外壁,所述上环体的顶部套装有盖板,所述无纺布层、底板、盖板所围区域为种植料填充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环体、底板、支撑筋条三者的稳定连接,能够有效的提高植生棒的强度,避免植生棒破碎、弯折,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且上下两个铁条的双重定位,可避免无纺布松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质植生棒
本技术属于生态修复
,特别涉及一种生物质植生棒。
技术介绍
边坡生态修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边坡防护新技术,针对不同的边坡类型研究出许多边坡修复方法,如客土喷播技术、植生盆种植技术等,这些技术在矿山边坡、公路边坡等多种裸露边坡区域广泛应用,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客土喷播是目前逐渐推广的一项生态修复技术,它能够快速形成植被层,适用于多种边坡环境;在进喷播修复时,工作人员会将种植料置于植生棒内,然后将植生棒固定在挂网上,然而现有的植生棒的结构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套袋包裹种植土,这使得植生棒在后续喷播作业时容易被冲开,内部种植料散出,影响种子的生长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生物质植生棒,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生物质植生棒,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表面边缘处垂直设有支撑筋条,所述支撑筋条呈环状阵列分布,各个所述支撑筋条的顶端连接上环体,所述上环体的直径与所述底板的直径相同;所述支撑筋条的外壁包裹有无纺布层,所述无纺布层的顶部通过上铁条固定于上环体的外壁,所述无纺布层的底部通过下铁条固定于底板的外壁,所述上环体的顶部套装有盖板,所述无纺布层、底板、盖板所围区域为种植料填充腔。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筋条的底端与所述底板胶接固定,所述支撑筋条的顶端与所述上环体胶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无纺布层的长度与上环体、底板之间的间距相同,所述无纺布层单层包裹于支撑筋条的外部。进一步的,所述盖板过盈装入于上环体内,所述盖板的内部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用以使得空气、水可进入到种植料填充腔内。进一步的,所述盖板的表面设有环形阵列分布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用以与铁丝网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表面设有环形阵列分布的种子收纳管,所述种子收纳管位于支撑筋条的内侧,所述种子收纳管与支撑筋条错开设置,各个所述种子收纳管与上环体的内部开口相对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种子收纳管的内侧、外侧均开设有接触孔,所述接触孔竖直方向延伸,位于外侧的所述接触孔与无纺布层相对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上环体、底板、支撑筋条三者的稳定连接,能够有效的提高植生棒的强度,避免植生棒破碎、弯折,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且上下两个铁条的双重定位,可避免无纺布松脱;2、工人可手工将种植料添加至种植料填充腔内,在种植料添加完毕后,盖上盖板,便可对种植料稳定储存在种植料填充腔内,避免种植料外漏。3、种子可叠放在种子收纳管内,从而使得种子能够从上至下分布,进而充分利用填充的种植料营养,避免种子堆积导致种植料营养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生物质植生棒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底板、支撑筋条以及上环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底板、种子收纳管以及下铁条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植生棒与铁丝网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底板;2、支撑筋条;3、上环体;4、盖板;41、通气孔;42、连接环;5、上铁条;6、种子收纳管;61、接触孔;7、无纺布层;8、下铁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生物质植生棒,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表面边缘处垂直设有支撑筋条2,所述支撑筋条2呈环状阵列分布,各个所述支撑筋条2的顶端连接上环体3,所述上环体3的直径与所述底板1的直径相同;支撑筋条2用以作为植生棒的骨架部分,底板1能够从底部托起种植料,上环体3用以从上方定位各个支撑筋条2;上环体3、底板1、支撑筋条2三者的稳定连接,能够有效的提高植生棒的强度,避免植生棒破碎、弯折,延长其使用寿命;所述支撑筋条2的外壁包裹有无纺布层7,采用无纺布从外部包裹阻挡,可使得种植料能够稳定置于种植料填充腔内,同时无纺布可使得内部空气流通,种子在生长时,能够穿过无纺布,进而便可继续向外生长;所述无纺布层7的顶部通过上铁条5固定于上环体3的外壁,所述无纺布层7的底部通过下铁条8固定于底板1的外壁,利用上铁条5、下铁条8能够将无纺布稳定的固定在骨架上;所述上环体3的顶部套装有盖板4,所述无纺布层7、底板1、盖板4所围区域为种植料填充腔;工人可手工将种植料添加至种植料填充腔内,在种植料添加完毕后,盖上盖板,便可对种植料稳定储存在种植料填充腔内,避免种植料外漏。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撑筋条2的底端与所述底板1胶接固定,所述支撑筋条2的顶端与所述上环体3胶接固定;胶接固定的方式,可使得塑料材质的上环体3、底板1、支撑筋条2能够胶接为一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无纺布层7的长度与上环体3、底板1之间的间距相同,所述无纺布层7单层包裹于支撑筋条2的外部;长度相同能够实现全面覆盖,避免有局部遗漏,单层包裹是用以方便种子冲破生长。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盖板4过盈装入于上环体3内,所述盖板4的内部开设有通气孔41,所述通气孔41用以使得空气、水可进入到种植料填充腔内;过盈装配的方式,可使得盖板4稳定置于上环体3内,空气、水可进入到种植料填充内,使得种子能够更好的生长。如图1所示,所述盖板4的表面设有环形阵列分布的连接环42,所述连接环42用以与铁丝网连接;环形阵列分布的连接环42能够实现多方位固定,使得植生棒更为稳定的置于铁丝网内。如图3所示,所述底板1的表面设有环形阵列分布的种子收纳管6,所述种子收纳管6位于支撑筋条2的内侧,所述种子收纳管6与支撑筋条2错开设置,各个所述种子收纳管6与上环体3的内部开口相对设置;种子收纳管6用以收纳储存种子,使得种子叠放在种子收纳管6内,从而使得种子能够从上至下分布,进而充分利用填充的种植料营养,避免种子堆积导致种植料营养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所述种子收纳管6的内侧、外侧均开设有接触孔61,所述接触孔61竖直方向延伸,位于外侧的所述接触孔61与无纺布层7相对设置;位于内侧接触用以接触内部的种植料、位于外侧的接触孔用以接触外部的种植料,使得竖直分布的种子能够与种植料充分接触。如图4所示,本技术在实施时,在制作植生棒时,将无纺布层7单层全面包裹于支撑筋条2的外壁,然后使用上铁条5将无纺布层7的顶部固定在上环体3外壁,下铁条8将无纺布层7的底部固定在底板1的外壁;将种子从上环体3的内部开口倒入到各个种子收纳管6内,使得种子叠放在种子收纳管6内,然后将土、植物菌剂、营养肥、木纤维倒入到种植料填充腔内,种子收纳管6置于种植料内;在种植料填充完毕后,将盖板4拧入到上环体3内,便可完成植生棒的制备;在固定植生棒时,将植生棒置于铁丝网内,然后将铁丝一端穿过连接环42,另一端绑在坡面的挂网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质植生棒,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表面边缘处垂直设有支撑筋条(2),所述支撑筋条(2)呈环状阵列分布,各个所述支撑筋条(2)的顶端连接上环体(3),所述上环体(3)的直径与所述底板(1)的直径相同;/n所述支撑筋条(2)的外壁包裹有无纺布层(7),所述无纺布层(7)的顶部通过上铁条(5)固定于上环体(3)的外壁,所述无纺布层(7)的底部通过下铁条(8)固定于底板(1)的外壁,所述上环体(3)的顶部套装有盖板(4),所述无纺布层(7)、底板(1)、盖板(4)所围区域为种植料填充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质植生棒,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表面边缘处垂直设有支撑筋条(2),所述支撑筋条(2)呈环状阵列分布,各个所述支撑筋条(2)的顶端连接上环体(3),所述上环体(3)的直径与所述底板(1)的直径相同;
所述支撑筋条(2)的外壁包裹有无纺布层(7),所述无纺布层(7)的顶部通过上铁条(5)固定于上环体(3)的外壁,所述无纺布层(7)的底部通过下铁条(8)固定于底板(1)的外壁,所述上环体(3)的顶部套装有盖板(4),所述无纺布层(7)、底板(1)、盖板(4)所围区域为种植料填充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植生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条(2)的底端与所述底板(1)胶接固定,所述支撑筋条(2)的顶端与所述上环体(3)胶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植生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层(7)的长度与上环体(3)、底板(1)之间的间距相同,所述无纺布层(7)单层包裹于支撑筋条(2)的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靖
申请(专利权)人:宁国市东南木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