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砟轨道损伤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3805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轨道检测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无砟轨道损伤检测装置,包括平车板,平车板的顶部螺接有第一超声波探伤装置和第二超声波探伤装置,平车板的顶部螺接有推车杆,平车板的底部焊接有两个第一轮轴支撑板和两个第二轮轴支撑板,第一轮轴支撑板的左右侧壁贯通并通过轴承卡接有第一轮轴,第二轮轴支撑板的左右侧壁贯通并通过轴承卡接有第二轮轴,平车板的的顶壁和底壁之间贯通并螺接有电动机保护罩,电动机保护罩的内腔中固定安装有电动机,电动机的输出轴与第一锥形齿轮固定连接,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的轮齿啮合,第二锥形齿轮套接于第一轮轴的外壁,本装置利用电动机进行移动,十分省力,同时大大提升了本装置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砟轨道损伤检测装置
本技术属于轨道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无砟轨道损伤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无砟轨道(Ballastlesstrack)是指采用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等整体基础取代散粒碎石道床的轨道结构,又称作无碴轨道,是当今世界先进的轨道技术。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相比,无砟轨道避免了道砟飞溅,平顺性好,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耐久性好,维修工作少,列车运行时速可达350千米以上。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存在的问题:现有的无砟轨道损伤检测手段除了使用轨道探伤车进行钢轨伤损的探测外,更多的是探伤工利用手推式的轨道探伤检测装置进行人工检测,现有的无砟轨道损伤检测装置十分笨重,仅靠人力推动较为费力,且仅能检测单侧的钢轨,想要同时检测一条轨道上的两条钢轨,则需使用两个本装置,或者分两次检测,大大影响了检测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砟轨道损伤检测装置,通过平车板、蓄电池装置、第一轮轴支撑板、第二轮轴支撑板、第一轮轴、第二轮轴、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电动机保护罩、电动机、第一锥形齿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砟轨道损伤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车板(1),所述平车板(1)的顶部螺接有蓄电池装置(2),所述蓄电池装置(2)的顶部螺接有太阳能发电装置(3),所述平车板(1)的顶部螺接有第一超声波探伤装置(4)和第二超声波探伤装置(5),所述平车板(1)的顶部螺接有推车杆(6),所述推车杆(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及显示装置(7),所述平车板(1)的底部焊接有两个第一轮轴支撑板(8)和两个第二轮轴支撑板(9),所述第一轮轴支撑板(8)的左右侧壁贯通并通过轴承卡接有第一轮轴(10),所述第二轮轴支撑板(9)的左右侧壁贯通并通过轴承卡接有第二轮轴(11),所述第一轮轴(10)的两端与第一移动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砟轨道损伤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车板(1),所述平车板(1)的顶部螺接有蓄电池装置(2),所述蓄电池装置(2)的顶部螺接有太阳能发电装置(3),所述平车板(1)的顶部螺接有第一超声波探伤装置(4)和第二超声波探伤装置(5),所述平车板(1)的顶部螺接有推车杆(6),所述推车杆(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及显示装置(7),所述平车板(1)的底部焊接有两个第一轮轴支撑板(8)和两个第二轮轴支撑板(9),所述第一轮轴支撑板(8)的左右侧壁贯通并通过轴承卡接有第一轮轴(10),所述第二轮轴支撑板(9)的左右侧壁贯通并通过轴承卡接有第二轮轴(11),所述第一轮轴(10)的两端与第一移动轮(1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轮轴(11)的两端与第二移动轮(13)固定连接,所述平车板(1)的顶壁和底壁之间贯通并螺接有电动机保护罩(14),所述电动机保护罩(14)的内腔中固定安装有电动机(15),所述电动机(15)的输出轴与第一锥形齿轮(1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形齿轮(16)和第二锥形齿轮(17)的轮齿啮合,所述第二锥形齿轮(17)套接于第一轮轴(10)的外壁,两个所述第一轮轴支撑板(8)靠内的一侧侧壁均通过阻尼转轴安装有连接杆(18),所述连接杆(18)的另一端与限位防脱轮(19)通过转轴和轴承连接,所述平车板(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照明灯(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砟轨道损伤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超声波探伤装置(4)包括第一转轴座(21),所述第一转轴座(21)的内腔中卡接有第一转轴(22),所述第一转轴(22)的顶部固定安装第一探伤仪安装座(23),所述第一探伤仪安装座(23)的顶部通过阻尼转轴安装有第一超声波探伤仪(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瑞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铁道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