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远可视距离的团雾识别预警方法、系统和电子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63310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最远可视距离的团雾识别预警方法、系统和电子设备,其中,团雾识别预警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场景的场景图像以及视频图像;在场景图像上抠取出至少一个待检测子区域,获取场景图像中的边缘检测最远可视点EF;获取视频图像中的动态目标最远可视点TF;获取实际最远可视点PF,并计算实际最远可视点PF与取像侧的取像点之间的实际最远可视距离;当实际最远可视距离小于预设可视安全距离时,判定目标场景为团雾风险区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团雾进行智能化、高效、迅速、便捷的监测评估预警,从而当团雾出现在公路时,驾驶人员对团雾的警觉仍然存在一定的延迟性,无法及时进行交通安全防范,存在交通事故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最远可视距离的团雾识别预警方法、系统和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交通安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最远可视距离的团雾识别预警方法、系统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道路交通运输行业也日新月异。在我国,公路交通以其方便、快捷、机动灵活的特点,使其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公路交通的规模呈不断扩大化趋势,公路交通的事故率也在不断提升,交通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关心和热议的话题。团雾又称坨坨雾,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出现的能见度更低的雾。团雾具有区域性强,预测预报难度大的特点,在公路上,尤在高速公路上,团雾会导致能见度的突然变化,瞬间影响驾驶人员的视线,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极具危害性,容易导致重大的交通事故。因此,团雾被称为公路交通安全的“隐形杀手”。在现有的交通安全领域,目前还无法对团雾进行智能化、高效、迅速、便捷的监测评估预警,因此,当团雾出现在公路时,驾驶人员对团雾的警觉仍然存在一定的延迟性,无法及时进行交通安全防范,提升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最远可视距离的团雾识别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获取目标场景在第一时间点的场景图像以及在第一时段内的视频图像;/n在所述场景图像上抠取出至少一个待检测子区域,依次对各所述待检测子区域进行边缘检测,直至获取所述场景图像中的边缘检测最远可视点EF;/n对所述视频图像中的动态目标进行轨迹检测,直至获取所述视频图像中的动态目标最远可视点TF;/n选取所述边缘检测最远可视点EF和所述动态目标最远可视点TF中距离取像侧的取向点较远的一个作为实际最远可视点PF,并计算所述实际最远可视点PF与所述取像侧的取像点之间的实际最远可视距离;/n当所述实际最远可视距离小于预设可视安全距离时,判定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最远可视距离的团雾识别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场景在第一时间点的场景图像以及在第一时段内的视频图像;
在所述场景图像上抠取出至少一个待检测子区域,依次对各所述待检测子区域进行边缘检测,直至获取所述场景图像中的边缘检测最远可视点EF;
对所述视频图像中的动态目标进行轨迹检测,直至获取所述视频图像中的动态目标最远可视点TF;
选取所述边缘检测最远可视点EF和所述动态目标最远可视点TF中距离取像侧的取向点较远的一个作为实际最远可视点PF,并计算所述实际最远可视点PF与所述取像侧的取像点之间的实际最远可视距离;
当所述实际最远可视距离小于预设可视安全距离时,判定所述目标场景为团雾风险区域,当所述实际最远可视距离大于等于预设可视安全距离时,判定所述目标场景为清晰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团雾识别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场景图像中,标定至少一条取像标准线,沿所述取像标准线的延伸方向由远及近朝向所述取像侧,在所述场景图像上依次扣取出多个所述待检测子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团雾识别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标准线包括至少两条,两条所述取像标准线在所述场景图像中均显示为呈夹角的直线,且两者的交点为末位消失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团雾识别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末位消失点位于所述场景图像内时,由所述末位消失点开始沿所述取像标准线的延伸方向由远及近朝向所述取像侧依次扣取出多个所述待检测子区域;其中,
所有所述待检测子区域均呈矩形,呈矩形的各所述待检测子区域的高度为所述场景图像的高度的1/n,各所述待检测子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其下边沿与两条所述取像标准线的交点间距;其中,1≤n≤1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团雾识别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末位消失点位于所述场景图像外时,由所述场景图像的远离所述取像侧的上边沿开始沿所述取像标准线的延伸方向由远及近朝向所述取像侧依次扣取出多个所述待检测子区域;
所有所述待检测子区域均呈矩形,呈矩形的各所述待检测子区域的高度为所述场景图像的高度的1/n,各所述待检测子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其下边沿与两条所述取像标准线的交点间距;其中,1≤n≤1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卫兴史亚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文安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