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核电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
技术介绍
核电作为清洁的能源,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来快速发展,但是核电却也存在其它方式的能源不具有的放射性风险。核电发展的史上发生了三次大的核事故。其中,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十分严重,放射性物质被大量释放到环境中,并且部分熔融物掉入地坑(筏基未被熔穿)。采用熔融物堆内滞留(IVR)技术,放射性物质大部分能被包容在压力容器内,而不会泄漏到安全壳及环境中。对于电功率为1400MW或者更高的1700MW的大堆或者超大堆,IVR技术可能就不能适用了,则需要堆芯熔融物堆外滞留(EVR)将堆芯熔融物滞留在该装置中,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因地基熔穿而被释放到环境中。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有利于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关于堆芯捕集器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相关专利较多,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于1978年的专利,Corecatcherfornuclearreactorcoremeltdowncontainment(US4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捕集堆芯熔融物的环状坩埚,环状坩埚包括:内管、位于内管外的外管、分别与内管、外管底部连接的底板,内管、外管、底板围成环状坩埚的容纳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捕集堆芯熔融物的环状坩埚,环状坩埚包括:内管、位于内管外的外管、分别与内管、外管底部连接的底板,内管、外管、底板围成环状坩埚的容纳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内管顶部的引流件,引流件用于将堆芯熔融物引流到环状坩埚的容纳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引流件为伞状结构,伞状结构的引流件的底部与内管顶部连接,伞状结构的引流件的顶部远离内管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内管的管高高于外管的管高,高度高出外管的内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用于通气的通气孔,通气孔用于将吸热产生的蒸汽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内管的内径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变小,内管中空的管体内设置有至少两层支撑环,支撑环的外径小于对应支撑位置的内管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1~3、5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容纳区内的牺牲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文重,鲁陈林,于沛,于明锐,赵斌,王晓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