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面雨水进入周边生物滞留池的排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2775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屋面雨水进入周边生物滞留池的排水装置,包括:雨水截水沟和生物滞留池;排水出户管,所述排水出户管连通于所述雨水截水沟的左侧,所述雨水截水沟的右侧连通有排水横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滞留池技术领域。该屋面雨水进入周边生物滞留池的排水装置,通过排水出户管与排水立管配合设置,将雨水管道改为两部分组成,当管道所处的底层为回填场地发生沉降时,由于两个管道并非一体设置,在发生沉降时,通过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降低了剪力对管道的损害,且在两个管道的连接处填充有柔性填料,在起到密封的作用同时,利用柔性填料的弹性,并可有效地保持管段间的连接性能,从而保证雨水能够通过管道进入到生物滞留池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屋面雨水进入周边生物滞留池的排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生物滞留池
,具体为一种屋面雨水进入周边生物滞留池的排水装置。
技术介绍
生物滞留池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可以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池和复杂型生物滞留池,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现有技术中,生物滞留池可与屋面雨水管道连通,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利用,而当屋面雨水管道处在经回填而成的场地时,由于其土层内部尚未完成自重固结,虽然经过了地基处理但是仍会发生沉降,当室外地表不均匀沉降量较大时,室外管道极易受不均匀沉降而产生剪力破坏,进而导致雨水不能通过管道进入到生物滞留池中。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屋面雨水进入周边生物滞留池的排水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屋面雨水室外管道处在回填而成的场地时,使得室外管道极易受不均匀沉降而产生剪力破坏,进而导致雨水不能通过管道进入到生物滞留池中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屋面雨水进入周边生物滞留池的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屋面雨水进入周边生物滞留池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雨水截水沟(1)和生物滞留池(2);/n排水出户管(3),所述排水出户管(3)连通于所述雨水截水沟(1)的左侧,所述雨水截水沟(1)的右侧连通有排水横管(4),所述排水出户管(3)的顶端通过连接弯头(5)连通有排水立管(6),所述连接弯头(5)与所述排水立管(6)连接处之间填充有柔性填料(7);/n溢流竖管井(8),所述溢流竖管井(8)连通于所述雨水截水沟(1)的底部,所述溢流竖管井(8)的内部设置有穿孔管(9),所述雨水截水沟(1)内壁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透水层(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屋面雨水进入周边生物滞留池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雨水截水沟(1)和生物滞留池(2);
排水出户管(3),所述排水出户管(3)连通于所述雨水截水沟(1)的左侧,所述雨水截水沟(1)的右侧连通有排水横管(4),所述排水出户管(3)的顶端通过连接弯头(5)连通有排水立管(6),所述连接弯头(5)与所述排水立管(6)连接处之间填充有柔性填料(7);
溢流竖管井(8),所述溢流竖管井(8)连通于所述雨水截水沟(1)的底部,所述溢流竖管井(8)的内部设置有穿孔管(9),所述雨水截水沟(1)内壁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透水层(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面雨水进入周边生物滞留池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截水沟(1)与所述生物滞留池(2)均设置于地底中,所述排水横管(4)的一端与所述生物滞留池(2)的左侧连通。


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佳文李彬钟良生赖杜锋石伟红郭晓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