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2364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封闭结构;在壳体的下部设有进水口,上部设有绕壳体筒壁一周的集水槽,在壳体的上部对应集水槽的位置设有出水口,该出水口与集水槽相连通;在壳体内还设有上下两端开放的内筒,在内筒的下方设有旋流布水器,该旋流布水器位于内筒内侧并与进水口相连;在内筒上方设有三相分离器,三相分离器的边缘与壳体的内壁间隙配合,且该三相分离器位于集水槽下方;在内筒内填充有污泥颗粒;所述内筒与三相分离器和旋流布水器之间具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确保污泥颗粒和废水的充分混合,并且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并且有效缓解壳体内污泥颗粒阻塞三相分离器,防止污泥颗粒流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本技术涉及有机废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技术介绍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是一种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反应器。所谓的厌氧生物处理指有机物在缺氧或无氧的条件下,借助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大部分有机物转化为简单小分子有机物与无机物,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的目的。厌氧生物处理具有有机物去除率高、污泥量少、运行费用低等优点。目前,处理有机废水有多种厌氧反应器,大部分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稳定、效果优良,占地面积少,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厌氧折流反应器(ABR)的流速很难控制且传质性能较差。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可以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但传质性能不好。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可以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但其主要靠产生气体的提升作用来增加传质,只适合于高浓度易降解废水。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需要较高的能耗,同时需要添加载体且载体再生难度大。考虑到上述实际问题,现有的厌氧反应设备都存在气固、液固在一个反应区内完成,气固、液固反应二者相互干扰,泥水接触不充分导致废水处理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封闭结构;在壳体的下部设有进水口,上部设有绕壳体筒壁一周的集水槽,在壳体的上部对应集水槽的位置设有出水口,该出水口与集水槽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还设有上下两端开放的内筒,在内筒的下方设有旋流布水器,该旋流布水器位于内筒内侧并与所述进水口相连;在内筒上方设有三相分离器,所述三相分离器的边缘与壳体的内壁间隙配合,且该三相分离器位于集水槽下方,使三相分离器和集水槽之间形成沉淀区;在内筒内填充有污泥颗粒;所述内筒与三相分离器和旋流布水器之间具有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封闭结构;在壳体的下部设有进水口,上部设有绕壳体筒壁一周的集水槽,在壳体的上部对应集水槽的位置设有出水口,该出水口与集水槽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还设有上下两端开放的内筒,在内筒的下方设有旋流布水器,该旋流布水器位于内筒内侧并与所述进水口相连;在内筒上方设有三相分离器,所述三相分离器的边缘与壳体的内壁间隙配合,且该三相分离器位于集水槽下方,使三相分离器和集水槽之间形成沉淀区;在内筒内填充有污泥颗粒;所述内筒与三相分离器和旋流布水器之间具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分离器的上侧设有用于与集气室相连的气体出口,该三相分离器具有若干反射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为平行设置的多层,且每层反射板错开分布;其中,所述反射板具有两支板,两支板的上侧固定在一起,下侧张开呈一定角度,且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芦根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居安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