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定形相变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60892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定形相变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包括变色体系和定形体系。变色体系以结晶紫内酯为发色剂,4‑十二烷基酚为显色剂,烷烃类相变材料作为溶剂;定形体系为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烯烃嵌段共聚物两种热塑性弹性体。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可逆热致变色定形相变功能材料相变焓值高,变色温度18‑65℃可调,变色效果明显,多次循环热稳定性强,100℃以下无泄漏;原料廉价易得,制备方法简单,制备过程环保无毒,柔性基体相变材料具备变色能力,拓宽功能相变材料的应用范围;在储热控温、示温变色、热量交换等领域有较好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定形相变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可逆热致变色定形相变功能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定形相变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功能材料是指通过光、电、磁、热、化学等作用后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功能材料是各领域内的重要基础材料,目前功能性材料发展迅速,我国对功能材料的多种类需求越来越大。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和相变储能材料都属于功能材料。可逆热致变色材料是指加热后由一种颜色变为另一种颜色,冷却后又恢复为原来颜色的材料。以结晶紫内酯为主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由决定颜色种类的发色剂、决定颜色深浅的显色剂、控制变色温度的溶剂三种基础成分组成,其中溶剂多为固-液相变材料。具体原理为:伴随着溶剂的熔融与凝固,结晶紫内酯分子结构中的内酯环随之打开与关闭,发色剂(电子给予体)与显色剂(电子接受体)之间进行电子转移,吸收光谱在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移动,发生可见光范围内的颜色变化,表现出可逆热致变色性质。变色体系中的溶剂由于其固-液变化,在使用时需要封装,现有技术中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大多以微胶囊形式封装。微胶囊化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定形相变功能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原料:结晶紫内酯0.3-0.5%、4-十二烷基酚0.9-1.5%、溶剂75-85%、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3-8%和烯烃嵌段共聚物10-2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定形相变功能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原料:结晶紫内酯0.3-0.5%、4-十二烷基酚0.9-1.5%、溶剂75-85%、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3-8%和烯烃嵌段共聚物10-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定形相变功能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原料:结晶紫内酯0.4%、4-十二烷基酚1.2%、溶剂78%、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6.2%和烯烃嵌段共聚物14.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定形相变功能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相变温度为18-65℃的烷烃类相变材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定形相变功能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烷烃类相变材料为正十六烷、正十七烷、正十八烷、正十九烷、正二十烷、正二十一烷、正二十二烷或石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定形相变功能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为G1650、G1651、G1652、G1701、G1726、FG1901、4033、4044、4055、YH501、YH502、YH503、YH602和YH604中的至少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定形相变功能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艳平敬瑶阁张楠钟巍董艳芳蔡雨轩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