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港口集装箱立体作业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码头运输设施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港口集装箱立体作业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自动化作业设备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建集装箱码头(物流站场、火车装卸站场)堆场作业采用自动化作业模式,堆场(场站)作业采用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简称自动化轨道吊或ARMG),港内道路采用平交布置,无法完全解决内集卡和外集卡的分离行驶,造成内、外集卡的车流交织,当内集卡采用无人驾驶模式时,在既有无人驾驶集卡的技术条件及政策要求下,存在安全问题。当内集卡和外集卡车流量都较大时,严重影响装卸系统效率。现有自动化码头堆场(场站)布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堆场作业线垂直码头岸线布置,堆场装卸作业采用无悬臂ARMG,内、外集卡在海、陆两侧进行交接,以此实现内、外集卡的分离。此种布置形式适用于无中转或中转比例较小的码头(场站),对于中转比例较高的码头(场站)将严重影响设备利用效率和作业效率;(2)堆场作业线垂直码头岸线布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港口集装箱立体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地面运输层(10),所述地面运输层(10)包括外集卡运输路及堆场区域(30);/n高架运输层(20),所述高架运输层(20)位于所述地面运输层(10)上方,所述高架运输层(20)包括内集卡运输路;/n悬臂轨道吊,所述悬臂轨道吊安装在布设于所述地面运输层(10)的轨道上,用于将所述地面运输层(10)堆放的集装箱吊装至所述地面运输层(10)的外集卡或所述高架运输层(20)的内集卡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港口集装箱立体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面运输层(10),所述地面运输层(10)包括外集卡运输路及堆场区域(30);
高架运输层(20),所述高架运输层(20)位于所述地面运输层(10)上方,所述高架运输层(20)包括内集卡运输路;
悬臂轨道吊,所述悬臂轨道吊安装在布设于所述地面运输层(10)的轨道上,用于将所述地面运输层(10)堆放的集装箱吊装至所述地面运输层(10)的外集卡或所述高架运输层(20)的内集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港口集装箱立体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轨道吊为双悬臂轨道吊(40),所述双悬臂轨道吊(40)的两个悬臂分别位于所述外集卡运输路上方及所述内集卡运输路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港口集装箱立体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集卡运输路包括第一环路及连通所述第一环路相对两侧的多条第一纵向路;所述内集卡运输路包括第二环路(21)及连通所述第二环路(21)相对两侧的多条第二纵向路(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港口集装箱立体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路和所述第二纵向路(22)平行设置,相邻两个第二纵向路(22)之间形成路间隙,多个所述第一纵向路一一对应地位于多个所述路间隙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港口集装箱立体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文斌,潘海涛,丁建康,吴澎,朱明有,张婧卿,陈云飞,汪锋,李瑞刚,许海英,袁胜强,牛建峰,龙友,刘成鑫,董志强,吴立新,吴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