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石英砂反应釜及排砂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59511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5: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石英砂反应釜及排砂方法,其中,所述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包括:反应釜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反应釜主体顶部的反应釜盖体,所述反应釜盖体顶部并排设置有第一主进水口、第二主进水口和第三主进水口,所述第二主进水口连接有向所述反应釜主体内延伸的第一延伸管道,所述第三主进水口连接有向所述反应釜主体内延伸的第二延伸管道,所述反应釜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侧进水口组件和第二侧进水口组件,所述反应釜主体底部设置有主排砂口以及用于反冲的第四主进水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多点位进水,使石英砂在反应釜内可快速形成流体状态,避免了断层和板结的现象产生,提高了排砂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石英砂反应釜及排砂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反应釜排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石英砂反应釜及排砂方法。
技术介绍
石英砂提纯工艺主要工序分为:进砂、洗砂、排砂。按照目前的石英砂提纯工艺,反应釜排砂300吨需要的时间在20个小时左右,耗时长,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导致反应釜排砂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石英砂在经过排酸工序后,会出现断层和板结现象。断层导致水无法在砂的间隙中形成流体,水的渗透速度非常的缓慢,导致石英砂无法流动起来,石英砂产生板结情况,无法在罐体内形成流体状,从而不能快速排出,需要浪费大良的时间排砂,同时还容易产生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石英砂反应釜及排砂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反应釜内石英砂因出现断层和板结现象导致排砂速度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包括:反应釜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反应釜主体顶部的反应釜盖体,所述反应釜盖体顶部并排设置有第一主进水口、第二主进水口和第三主进水口,所述第二主进水口连接有向所述反应釜主体内延伸的第一延伸管道,所述第三主进水口连接有向所述反应釜主体内延伸的第二延伸管道,所述反应釜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侧进水口组件和第二侧进水口组件,所述反应釜主体底部设置有主排砂口以及用于反冲的第四主进水口。可选的,所述反应釜主体底部还设置有第一辅助排砂口和第二辅助排砂口。可选的,所述反应釜主体的侧壁底部设置有循环加热孔。可选的,所述反应釜盖体顶部包括第一半圆盖体和第二半圆盖体,所述第一半圆盖体和第二半圆盖体之间设置有一开口,所述第一主进水口、第二主进水口和第三主进水口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半圆盖体上。可选的,所述第二半圆盖体上设置有维修孔、进砂孔以及进酸孔。可选的,所述第一侧进水口组件包括第一侧进水口、第二侧进水口和第三侧进水口,所述第二侧进水口组件包括第四侧进水口、第五侧进水口和第六侧进水口,所述第一侧进水口组件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侧进水口组件的上方。可选的,所述反应釜主体底部还设置有一通风口。可选的,所述第一延伸管道的底部向外弯折设置,所述第二延伸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侧进水口组件上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石英砂反应釜,包括如上所述的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方法,包括:打开第一主进水口往反应釜主体顶部进水,当所述反应釜主体顶部存储的水量达到预设阈值后关闭所述第一主进水口,使所述反应釜主体顶部存储的水向所述反应釜主体内渗透,并打开所述第四主进水口向所述反应釜主体内进行冲砂操作;打开第一侧进水口组件和第二侧进水口组件向所述反应釜主体内进行冲砂操作,当所述反应釜主体内部的石英砂下降至第二延伸管道的位置时,打开所述第三主进水口进行反冲排砂操作,并在反冲弧度达到预定弧度时打开第二主进水口进行反冲排砂操作,使石英砂从主排砂口排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石英砂反应釜及排砂方法,其中,所述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包括:反应釜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反应釜主体顶部的反应釜盖体,所述反应釜盖体顶部并排设置有第一主进水口、第二主进水口和第三主进水口,所述第二主进水口连接有向所述反应釜主体内延伸的第一延伸管道,所述第三主进水口连接有向所述反应釜主体内延伸的第二延伸管道,所述反应釜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侧进水口组件和第二侧进水口组件,所述反应釜主体底部设置有主排砂口以及用于反冲的第四主进水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多点位进水,使石英砂在反应釜内可快速形成流体状态,避免了断层和板结的现象产生,提高了排砂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在此本专利技术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专利技术。如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下面请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包括:反应釜主体2以及设置于所述反应釜主体2顶部的反应釜盖体1,所述反应釜盖体1顶部并排设置有第一主进水口111、第二主进水口112和第三主进水口113,所述第二主进水口112连接有向所述反应釜主体2内延伸的第一延伸管道1121,所述第三主进水口113连接有向所述反应釜主体2内延伸的第二延伸管道1131,结合图2和图3所示,所述反应釜主体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侧进水口组件21和第二侧进水口组件22,所述反应釜主体2底部设置有主排砂口24以及用于反冲的第四主进水口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石英砂反应釜包括反应釜主体2和反应釜盖体1,所述反应釜盖体1设置于所述反应釜主体2的顶部,且并排设置有多个主进水口,所述反应釜主体2上设置有多个侧进水口组件,且所述反应釜主体2底部设置有主排砂口24。其中,所述第一主进水口111、第二主进水口112和第三主进水口113设置于所述反应釜盖体1的一侧,所述第四主进水口23设置于所述反应釜主体2底部。所述第一主进水口111直接将水流从所述反应釜盖体1导入所述反应釜主体2内;所述第二主进水口112连接有第一延伸管道1121,当水流从第二主进水口112流入时,通过所述第一延伸管道1121将水流导入所述反应釜主体2内部;所述第三主进水口113连接有第二延伸管道1131,所述第二延伸管道1131悬于所述第一侧进水口组件21上方2米处,当水流从第三主进水口113流入时,通过所述第二延伸管道1131将水流导入所述反应釜主体2内。具体的,所述第一主进水口111的管径设置为100mm,所述第二主进水口112和第三主进水口113的管径均设置为150mm,所述第四主进水口23的管径设置为80mm,所述第一侧进水口组件21和第二侧进水口组件22的管径可设置为60-100mm,优选的可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釜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反应釜主体顶部的反应釜盖体,所述反应釜盖体顶部并排设置有第一主进水口、第二主进水口和第三主进水口,所述第二主进水口连接有向所述反应釜主体内延伸的第一延伸管道,所述第三主进水口连接有向所述反应釜主体内延伸的第二延伸管道,所述反应釜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侧进水口组件和第二侧进水口组件,所述反应釜主体底部设置有主排砂口以及用于反冲的第四主进水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釜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反应釜主体顶部的反应釜盖体,所述反应釜盖体顶部并排设置有第一主进水口、第二主进水口和第三主进水口,所述第二主进水口连接有向所述反应釜主体内延伸的第一延伸管道,所述第三主进水口连接有向所述反应釜主体内延伸的第二延伸管道,所述反应釜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侧进水口组件和第二侧进水口组件,所述反应釜主体底部设置有主排砂口以及用于反冲的第四主进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主体底部还设置有第一辅助排砂口和第二辅助排砂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主体的侧壁底部设置有循环加热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盖体顶部包括第一半圆盖体和第二半圆盖体,所述第一半圆盖体和第二半圆盖体之间设置有一开口,所述第一主进水口、第二主进水口和第三主进水口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半圆盖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圆盖体上设置有维修孔、进砂孔以及进酸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英砂反应釜的排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升王成阮传富张洪张友斌虞波王强王声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南玻石英材料有限公司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