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嘉林专利>正文

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9447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包括:主控MCU;用于识别每一节脊柱位置的脊突传感模块,脊突传感模块包括分别与主控MCU电性连接的旋转编码器、第一线性磁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脊柱两侧肌肉松弛度的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与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皆包括分别与主控MCU电性连接的电磁振子、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第二线性磁位移传感器。通过设置脊突传感模块、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分别采集每一节脊柱位置信息和脊柱两侧肌肉松弛度的数据,反馈给主控MCU,从而间接获取脊柱侧弯所需的监测数据,主控MCU可将监测数据反馈供后台处理器诊断脊柱侧弯状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
技术介绍
现在脊柱肌肉检测都是使用医疗人员的手指触诊。一般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触诊;病变范围微小或病变在骨突的侧方(如棘突的侧方)时,还可以用拇指指腹的两侧按压寻找。由于指腹的感觉灵敏,因此可辨别或感觉组织的厚度、硬度、柔韧度及弹性等,还能准确地给患部适当的压力刺激,以诱发病变部位的疼痛。手指触诊法在触摸脊柱时,又分为三指、双拇指和单拇指触诊法。现有方法存在改善之处:1,检查人员需要经过长时间学习和训练,已到达一定手感和力度记忆以后才能进行触诊;2检查结果会受检查人员的主观意志及经验水平等因素影响,难以定量分析患者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准确性高的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包括:主控MCU;用于识别每一节脊柱位置的脊突传感模块,所述脊突传感模块包括分别与所述主控MCU电性连接的旋转编码器、第一线性磁位移传感器,所述旋转编码器用于测量脊柱长度数据,所述第一线性磁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脊突高度数据,所述脊柱长度与脊突高度相结合可识别每一节脊柱位置;用于检测脊柱两侧肌肉松弛度的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所述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与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皆包括分别与所述主控MCU电性连接的电磁振子、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第二线性磁位移传感器,所述电磁振子用于输出剪切波作用于脊柱侧边肌肉,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剪切波的加速度,所述第二线性磁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剪切波的振幅。进一步,所述主控MCU通过三个连接端子P1分别与所述第一线性磁位移传感器、及所述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与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的第二线性磁位移传感器连接;所述主控MCU通过两个连接端子P2分别与所述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与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的电磁振子、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连接。进一步,所述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与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皆还包括三极管Q1、二极管D1、二极管D2,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通过电阻R1、电阻R2与所述连接端子P2的第1端、第2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连接有电容C1,所述电磁振子连接在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连接端子P2的第3端之间,所述二极管D1、二极管D2串联后与所述电磁振子并联,所述连接端子P2的第3端、第4端、第5端分别与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VCC端、SCL端、SDA端连接。进一步,所述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还包括DC/DC电路和主控芯片稳压电路,所述DC/DC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芯片稳压电路电性连接以用于将5V电压转换为3.3V电压,所述主控芯片稳压电路用于对所述DC/DC电路输出的3.3V电压进行稳压且其输出端与所述主控MCU电性连接以提供工作电源。进一步,所述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还包括与监测数据存储器,所述监测数据存储器与所述主控MCU连接以存储脊柱侧弯数据。进一步,所述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还包括与所述主控MCU连接的USB通讯模块,所述USB通讯模块用于所述主控MCU与后台处理器通讯以上传脊柱侧弯数据。进一步,所述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还包括与蜂鸣器驱动电路,所述蜂鸣器驱动电路与所述主控MCU连接以输出提示信号。进一步,所述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还包括与按键开关电路,所述按键开关电路与所述主控MCU连接以输出开关指令。进一步,所述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还包括与工作指示电路,所述工作指示电路与所述主控MCU连接以输出指示信号。根据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脊突传感模块、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分别采集每一节脊柱位置信息和脊柱两侧肌肉松弛度的数据,反馈给主控MCU,从而间接获取脊柱侧弯所需的监测数据,主控MCU可将监测数据反馈供后台处理器诊断脊柱侧弯状况。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控MCU、按键开关电路及工作指示电路的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磁振子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电路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线性磁位移传感器的电路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DC/DC电路的电路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控芯片稳压电路的电路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监测数据存储器的电路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USB通讯模块的电路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剪切波波速曲线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蜂鸣器驱动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的主要构思基于脊柱侧弯之后,脊柱两侧肌肉受压迫的力度不同,进而导致两侧肌肉的松弛度(或硬度)不同,便可通过检测脊柱两侧的肌肉松弛度的平衡率来间接采集侧弯数据。参考图1所示,为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的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包括:主控MCU;用于识别每一节脊柱位置的脊突传感模块,所述脊突传感模块包括分别与所述主控MCU电性连接的旋转编码器、第一线性磁位移传感器,所述旋转编码器用于测量脊柱长度数据,所述第一线性磁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脊突高度数据,所述脊柱长度与脊突高度相结合可识别每一节脊柱位置;用于检测脊柱两侧肌肉松弛度的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所述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与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皆包括分别与所述主控MCU电性连接的电磁振子、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第二线性磁位移传感器,所述电磁振子用于输出剪切波作用于脊柱侧边肌肉,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剪切波的加速度,所述第二线性磁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剪切波的振幅。通过设置脊突传感模块、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分别采集每一节脊柱位置信息和脊柱两侧肌肉松弛度的数据,反馈给主控MCU,从而间接获取脊柱侧弯所需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控MCU;/n用于识别每一节脊柱位置的脊突传感模块,所述脊突传感模块包括分别与所述主控MCU电性连接的旋转编码器、第一线性磁位移传感器,所述旋转编码器用于测量脊柱长度数据,所述第一线性磁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脊突高度数据,所述脊柱长度与脊突高度相结合可识别每一节脊柱位置;/n用于检测脊柱两侧肌肉松弛度的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所述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与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皆包括分别与所述主控MCU电性连接的电磁振子、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第二线性磁位移传感器,所述电磁振子用于输出剪切波作用于脊柱侧边肌肉,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剪切波的加速度,所述第二线性磁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剪切波的振幅。/n

【技术特征摘要】
1.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控MCU;
用于识别每一节脊柱位置的脊突传感模块,所述脊突传感模块包括分别与所述主控MCU电性连接的旋转编码器、第一线性磁位移传感器,所述旋转编码器用于测量脊柱长度数据,所述第一线性磁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脊突高度数据,所述脊柱长度与脊突高度相结合可识别每一节脊柱位置;
用于检测脊柱两侧肌肉松弛度的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所述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与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皆包括分别与所述主控MCU电性连接的电磁振子、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第二线性磁位移传感器,所述电磁振子用于输出剪切波作用于脊柱侧边肌肉,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剪切波的加速度,所述第二线性磁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剪切波的振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MCU通过三个连接端子P1分别与所述第一线性磁位移传感器、及所述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与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的第二线性磁位移传感器连接;所述主控MCU通过两个连接端子P2分别与所述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与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的电磁振子、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侧弯数据采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边脊柱传感模块与右侧边脊柱传感模块皆还包括三极管Q1、二极管D1、二极管D2,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通过电阻R1、电阻R2与所述连接端子P2的第1端、第2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连接有电容C1,所述电磁振子连接在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嘉林
申请(专利权)人:魏嘉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