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术后肢体制动护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腔内血管外科
,特别是一种术后肢体制动护理装置。
技术介绍
腔内血管外科是指在借助X线影像设备的监视下,利用特殊的微创器械经皮或经过小的切口进入血管腔内对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技术。这一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至80年代,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支架和各种血管内材料的问世,这一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腔内血管外科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的护理时,通常需要使穿刺侧肢体制动12小时,现在常见的制动方法为依靠患者自觉或使用绑带将患者穿刺侧肢体进行固定,但有的患者依从性较差,在医护人员离开后便进行肢体的晃动,并不遵照医嘱进行穿刺侧肢体的制动,甚至自行拆除绑带,而医护人员又无法时时在患者身边,这就会引发穿刺点渗血等一系列的后果,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术后肢体制动护理装置,有效的解决了患者不遵医嘱进行肢体制动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包括凹形且凹口向左的箱体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术后肢体制动护理装置,包括凹形且凹口向左的箱体(1),其特征在于,箱体(1)内设有上下轴向的固定柱(2),固定柱(2)上套装有左右方向的控制杆(3),箱体(1)左端设有工字形且随控制杆(3)上下移动的滑盒(4),滑盒(4)上滑动连接有多个沿前后方向均布的压杆(5),压杆(5)下端贯穿滑盒(4)且设有弧形的压块(6),箱体(1)右侧壁上开设有乚形且左右贯通的控制槽(7),控制杆(3)右端伸出控制槽(7),箱体(1)凹口内滑动连接有T形板(8),箱体(1)内转动连接有左右方向的摆板(9),T形板(8)下端插入箱体(1)内且与摆板(9)左侧接触,箱体(1)内滑动连接有与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术后肢体制动护理装置,包括凹形且凹口向左的箱体(1),其特征在于,箱体(1)内设有上下轴向的固定柱(2),固定柱(2)上套装有左右方向的控制杆(3),箱体(1)左端设有工字形且随控制杆(3)上下移动的滑盒(4),滑盒(4)上滑动连接有多个沿前后方向均布的压杆(5),压杆(5)下端贯穿滑盒(4)且设有弧形的压块(6),箱体(1)右侧壁上开设有乚形且左右贯通的控制槽(7),控制杆(3)右端伸出控制槽(7),箱体(1)凹口内滑动连接有T形板(8),箱体(1)内转动连接有左右方向的摆板(9),T形板(8)下端插入箱体(1)内且与摆板(9)左侧接触,箱体(1)内滑动连接有与固定柱(2)同轴且下端可与摆板(9)右侧接触的移环(10),箱体(1)内滑动连接有位于移环(10)前方且可插入控制杆(3)与移环(10)之间的挡板(11),当控制杆(3)移动至控制槽(7)后端的上侧时,挡板(11)插入控制杆(3)与移环(10)之间且控制杆(3)无法向下移动;
所述的箱体(1)内设有位于控制杆(3)后方的水箱(12),箱体(1)内滑动连接有位于水箱(12)正下方的接水盒(13),水箱(12)下侧壁上开设有与接水盒(13)连通的通孔(14),水箱(12)下端设有可前后移动且可遮挡通孔(14)的密封板(15),接水盒(13)下端经连杆(16)铰接有位于移环(10)右后方且可与挡板(11)接触的推板(17),推板(17)与箱体(1)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肢体制动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杆(3)左端开设有开口向左的插槽(18),滑盒(4)内设有左右方向的固定框(19),固定框(19)内滑动连接有可插入插槽(18)内的插杆(20),插杆(20)左端经压簧与滑盒(4)连接,插杆(20)右端面为左低右高的倾斜面,插杆(20)上开设有开口向下的凹槽(21),凹槽(21)的上端面为左低右高的倾斜面,固定框(19)下侧壁上开设有与凹槽(18)连通的让位槽,其中一个压杆(5)的上端可插入让位槽与凹槽(21)内,滑盒(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净斋,李震,郑元,王冬雨,陈亚丽,李莎莎,王瑞,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