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鳜鲮养殖用循环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59030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鱼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鳜鲮养殖用循环水系统,包括:塘体,所述塘体内并行设置有鳜鱼池和鲮鱼池,所述鳜鱼池和鲮鱼池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鳜鱼池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排污管道,所述排污管道通过第一连通管与鲮鱼池连通,所述鲮鱼池内设置有氧气浓度传感器,所述鲮鱼池的侧壁设置有电缸,所述电缸包括滑块,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通过第二连通管与所述鳜鱼池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水泵和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二水泵和第二控制阀,所述塘体外部还设置有控制器。该鳜鲮养殖用池塘能够持续地对鳜鱼池内的水体进行净化,降低鳜鱼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鳜鲮养殖用循环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鱼类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鳜鲮养殖用循环水系统。
技术介绍
鳜鱼,又名桂鱼、鲈桂,肉质丰厚坚实,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是世界上一种名贵淡水鱼类。鳜鱼作为我国名贵淡水鱼的代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一直是名特水产养殖中的“明星”品种。鲮鱼其因具有生长速度快,耐肥水性好,群体产量高的特点,是我国南方传统池塘养殖鱼类品种之一。现有技术中的鳜鱼养殖池塘的主要矛盾在于高密度的养殖带来的水体持续营养输入与排泄物不能及时有效分解带来的病害问题。鳜鱼以鲮鱼等活饵料喂食,使用大量的鲮鱼进入鳜鱼养殖水体中摄食藻类,也容易造成鳜鱼池塘水体中的藻类量偏低,出现“瘦水”现象。“瘦水”容易滋生寄生虫,而消毒杀虫则加剧了水体的恶化。现有的鳜鲮混合养殖技术还需要一种合理设计的鳜鲮养殖用池塘予以支持。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鳜鲮养殖用循环水系统,所述鳜鲮养殖用池塘通过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鳜鱼养殖成本,降低鳜鱼养殖病害的发生,同时,减少化学制剂的使用,提高鳜鱼品质。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鳜鲮养殖用循环水系统,包括塘体,所述塘体内并行设置有鳜鱼池和鲮鱼池,所述鳜鱼池和鲮鱼池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鳜鱼池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排污管道,所述排污管道通过第一连通管与鲮鱼池连通,所述鲮鱼池内设置有氧气浓度传感器,所述鲮鱼池内在竖直方向上上设置有电缸,所述电缸包括滑块,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通过第二连通管与所述鳜鱼池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水泵和第一控阀,所述第二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二水泵和第二控制阀,所述塘体外部还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一控制阀以及第二控制阀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水体含氧量,并将其反馈至控制器,当鲮鱼池内的水体含氧量高于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二控制阀开启并启动第二水泵将鲮鱼池内的富氧水泵入鳜鱼池中,同时,从鳜鱼池中泵送相同体积污水进入鲮鱼池中进行循环处理,同时,在进行水体交换时,根据鲮鱼池内的水质情况通过控制所述电缸的运动带动所述排水管上下移动,可将鲮鱼池中不同深度的表层清洁富氧水泵入鳜鱼池中进行交换,利于鳜鱼养殖。进一步地,所述电缸为防水型电缸。进一步地,所述鲮鱼池的侧壁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排污管道均匀分布在所述鳜鱼池的底部,所述排污管道上开设有若干吸水口,便于对富含鳜鱼排泄物的水体进行收集。进一步地,所述吸水口进水的一端覆盖有过滤网,所述滤网用于阻挡水中的鲮鱼和其他杂质进入该排污管道。进一步地,所述鳜鱼池的池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便于养殖者掌握和控制养殖水位。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的上部设置有电动闸门,该电动闸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动闸门开启便于鲮鱼作为养殖饵料进入鳜鱼池内,降低鳜鱼的养殖成本。进一步地,所述鲮鱼池的面积为鳜鱼池面积的2-4倍,便于对鳜鱼池内的污水进行进化,缩短循环周期。进一步地,所述鲮鱼池和鳜鱼池内均设置有增氧机,所述增氧机用于增加鳜鱼池和鲮鱼池内水体的溶解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鳜鲮养殖用循环水系统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地对鲮鱼池和鳜鱼池内进行水体交换,并且根据鲮鱼池内水体的含氧量和水质状况灵活地调节水体交换量,该鳜鲮养殖用池塘能够有效降低鳜鱼养殖成本并提高鳜鱼品质,及时并持续地对鳜鱼池内的水体进行净化,降低鳜鱼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鳜鲮养殖用循环水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鳜鲮养殖用循环水系统A处的放大图;附图标记为:10为鳜鱼池,101为排污管道,102为第一连通管,103为氧气浓度传感器,104为吸水口,105为第一控制阀,106为第一水泵,20为鲮鱼池,201为电缸,202为滑块,203为第二连通管,204为第二控制阀,205为第二水泵,206为进水口,207为排水口,208为排水管,209为滑轨,30为增氧机,40为控制器,50为电动闸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鳜鲮养殖用循环水系统,包括塘体,所述塘体内并行设置有鳜鱼池10和鲮鱼池20,所述鳜鱼池10和鲮鱼池20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鳜鱼池10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排污管道101,所述排污管道101通过第一连通管102与鲮鱼池20连通,所述鲮鱼池20内设置有氧气浓度传感器103,所述鲮鱼池20内在竖直方向上上设置有电缸201,所述电缸201包括滑块202,所述滑块202固定连接有排水管208,所述排水管208通过第二连通管203与所述鳜鱼池10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102上设置有第一水泵106和第一控阀,所述第二连通管203上设置有第二水泵205和第二控制阀204,所述塘体外部还设置有控制器40,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103、第一水泵106、第二水泵205、第一控制阀105以及第二控制阀204均与所述控制器40电连接,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103用于检测水体含氧量,并将其反馈至控制器40,当鲮鱼池20内的水体含氧量高于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器40控制第二控制阀204开启并启动第二水泵205将鲮鱼池20内的富氧水泵入鳜鱼池10中,同时,从鳜鱼池10中泵送相同体积污水进入鲮鱼池20中进行循环处理,同时,在进行水体交换时,根据鲮鱼池20内的水质情况通过控制所述电缸201的运动带动所述排水管208上下移动,可将鲮鱼池20中不同深度的表层清洁富氧水泵入鳜鱼池10中进行交换,利于鳜鱼养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管102的出口设置在所述鲮鱼池20的底部,便于保持所述鲮鱼池20上部水体的清洁,所送第二连通管203的出口设置在所述鳜鱼池10的上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缸201为防水型电缸2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阀105和第二控制阀204均为防水型电动阀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鲮鱼池20的侧壁上设置有滑轨209,所述排水管208与所述滑轨209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污管道101均匀分布在所述鳜鱼池10的底部,所述排污管道101上开设有若干吸水口104,便于对富含鳜鱼排泄物的水体进行收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水口104进水的一端覆盖有过滤网,所述滤网用于阻挡水中的鲮鱼和其他杂质进入该排污管道1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鳜鱼池10的池体上设置有进水口206和排水口207,便于养殖者掌握和控制养殖水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的上部设置有电动闸门50,该电动闸门50与控制器40电连接,所述电动闸门50开启便于鲮鱼作为养殖饵料进入鳜鱼池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鳜鲮养殖用循环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塘体,所述塘体内并行设置有鳜鱼池(10)和鲮鱼池(20),所述鳜鱼池(10)和鲮鱼池(20)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鳜鱼池(10)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排污管道(101),所述排污管道(101)通过第一连通管(102)与鲮鱼池(20)连通,所述鲮鱼池(20)内设置有氧气浓度传感器(103),所述鲮鱼池(20)的侧壁设置有电缸(201),所述电缸(201)包括滑块(202),所述滑块(202)固定连接有排水管(208),所述排水管(208)通过第二连通管(203)与所述鳜鱼池(10)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102)上设置有第一水泵(106)和第一控制阀(105),所述第二连通管(203)上设置有第二水泵(205)和第二控制阀(204),所述塘体外部还设置有控制器(40),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103)、第一水泵(106)、第一控制阀(105)、第二水泵(205)以及第二控制阀(204)均与所述控制器(40)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鳜鲮养殖用循环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塘体,所述塘体内并行设置有鳜鱼池(10)和鲮鱼池(20),所述鳜鱼池(10)和鲮鱼池(20)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鳜鱼池(10)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排污管道(101),所述排污管道(101)通过第一连通管(102)与鲮鱼池(20)连通,所述鲮鱼池(20)内设置有氧气浓度传感器(103),所述鲮鱼池(20)的侧壁设置有电缸(201),所述电缸(201)包括滑块(202),所述滑块(202)固定连接有排水管(208),所述排水管(208)通过第二连通管(203)与所述鳜鱼池(10)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102)上设置有第一水泵(106)和第一控制阀(105),所述第二连通管(203)上设置有第二水泵(205)和第二控制阀(204),所述塘体外部还设置有控制器(40),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103)、第一水泵(106)、第一控制阀(105)、第二水泵(205)以及第二控制阀(204)均与所述控制器(40)电连接。


2.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炽强陈金辉罗月红李永峰
申请(专利权)人:清远市清城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