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植被生长的植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8945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植被生长的植架,一种便于植被生长的植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水绳、海绵层、支撑杆、蓄水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支撑杆设为中空结构,并在其内部设置有海绵层,通过利用海绵的吸水特性,与吸水绳配合使用,将吸水绳上的水分吸取至海绵层上,直至海绵层饱和从而充当备用水源,当蓄水池水源枯竭时,吸水绳可通过作为备用水源的海绵层上的水分继续为植被提供良好的水源直至海绵层干枯,该海绵层有效得充当为备用水源,从而延长了对植被灌溉的时间,同时有效得降低了当蓄水池枯竭时所导致的植被枯萎甚至死亡的情况发生的概率,进而,进一步得完善了植被生长的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植被生长的植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植架,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植被生长的植架。
技术介绍
许多观赏性植被在栽培欣赏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植架进行培育,并且需要进行绑扎和修剪造型,所以植架不仅可以起到支持植被茎干的生长,并且对其茎干起到整形的作用,还可以使枝叶较均匀地分布,从而改善枝条的通风与透光条件,有利于植被的生长。现有的植架在培育植被时,往往每隔一小段时间都需要对植被进行灌溉,从而避免植被的枯萎,但是,当人们忙起其余的事件时,难以避免的会忘记给植被提供水源,久而久之,植被便会逐渐得枯萎,甚至死亡;同样的,现有植被都是通过人工对植被的土壤进行注水从而完成灌溉,但是,这明显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当灌溉的水源较多时,轻则,将会影响植被的光合作用,重则,将会引起植被的根茎腐烂,从而影响植被的生长,所以,只有当植被吸收适量水分时才能更加完好的生长,但,对于灌溉植被这一问题,即使是专业的种植人员也很难精准得把握水源的灌溉量;再者,现有的植被种植架通过利用支架使其相互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从而形成横向植被种植用植架,其植架上可进行分层,从而能够种植更多的植被,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效得减少了种植用占地面积,并且提高了种植植被的数量,但是,由于现今社会提倡绿化,所以对于一种植被植架占地面积更小,并且能够种植更多植被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所以更加迫切得需要一种占地面积更小,并且能够种植更多植被的植架。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植被生长的植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柱、支架、吸水绳、支撑杆、海绵层、种植盆、蓄水池,所述主支柱为中空结构,所述主支柱顶部开设有注水口,所述主支柱侧壁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个数为N,N≥2,所述主支柱下端通过焊接方式与蓄水池连接,所述主支柱侧壁四周通过焊接方式与支架连接,所述支架个数为N,N≥2,所述支架呈阶梯式由所述主支柱上端持续连接至所述主支柱下端为止,所述支架远离主支柱侧壁一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部中心位置处开设有通孔,所述凹槽处放置有种植盆,所述种植盆呈环形结构,所述种植盆底部同样开设有通孔,所述种植盆底部通孔与凹槽底部中心位置处通孔处于同一直线,所述种植盆底部通孔、凹槽底部中心位置处通孔处连接有吸水绳一端,所述吸水绳一端呈打结状连接于种植盆底部通孔处且打结位于通孔上侧,所述吸水绳另一端穿过支撑杆内部通过重力作用与蓄水池底部接触,所述吸水绳为吸水棉材质,所述支撑杆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杆内部设置有海绵层,所述海绵层内侧与吸水绳接触,所述支撑杆顶部、支撑杆底部同样开设有通孔,所述支撑杆顶部通孔与凹槽底部中心位置处通孔贴合,所述支撑杆底部通孔与主支柱侧壁通孔贴合,所述支撑杆一端通过焊接方式与支架底部连接,所述支撑杆另一端通过焊接方式与主支柱侧壁连接,所述支撑杆个数为N,N≥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将主支柱设为中空结构,并在主支柱顶部开设了注水口,并在主支柱底部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了蓄水池,并利用吸水棉材质的吸水绳由种植盆底部穿过支撑杆直至与蓄水池底部接触,通过与水源的接触,吸水绳能够将水源持续得输送至种植盆底部,并且,当蓄水池足够大时,能够有效得起到一次注水,长期使用的效果,从而有效得避免了植被在长期缺乏水源的情况下,枯萎甚至死亡的情况,进而,有利于植被生长,不仅如此,本技术将支撑杆设为中空结构,并在其内部设置有海绵层,通过利用海绵的吸水特性,与吸水绳配合使用,将吸水绳上的水分吸取至海绵层上,直至海绵层饱和从而充当备用水源,当蓄水池水源枯竭时,吸水绳可通过作为备用水源的海绵层上的水分继续为植被提供良好的水源直至海绵层干枯,该海绵层有效得充当为备用水源,从而延长了对植被灌溉的时间,同时有效得降低了当蓄水池枯竭时所导致的植被枯萎甚至死亡的情况发生的概率,进而,进一步得完善了植被生长的环境;本技术通过利用为吸水棉材质的吸水绳,将其由种植盆底部通孔处穿过呈中空结构的支撑柱与蓄水池接触,使其输送水分至种植盆底部,从而完成对植被的另一种灌溉方式,通过此类的灌溉方式能够有效得避免灌溉的水源过多,从而为植被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且有利于植被的光合作用,同时,并不会引起植被根茎的腐烂;本技术利用蓄水池,将其与主支柱下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使其成为本技术的主要支撑点,并且该蓄水池圆柱形底座相较于现有的横向植被种植用植架来说占地面积更小,不仅如此,本技术在主支柱侧壁的前后左右侧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支架,并且该支架呈阶梯式由主支柱上端持续连接至主支柱下端,通过在支架远离主支柱一端开设凹槽,并在凹槽上放置种植盆,并且此种植盆呈环形结构,通过阶梯式的放置,此环形结构的种植盆将会越来越大,同时逐渐得增加了植被种植的面积,使得能够容纳的植被越来越多,进而有效得满足了一种占地面积更小,且植被种植更多的一种植被植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支架凹槽处放置种植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支撑杆结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支撑杆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图2中B部分结构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图2中C部分结构放大图;图8为本技术种植盆整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种植盆底部开设通孔结构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整体结构俯视图。如图:1-主支柱,2-支架,3-吸水绳,4-凹槽,5-支撑杆,6-注水口,7-通孔,8-海绵层,9-种植盆,10-蓄水池。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植被生长的植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柱1、支架2、吸水绳3、支撑杆5、海绵层8、种植盆9、蓄水池10,主支柱1为中空结构,主支柱1顶部开设有注水口6,主支柱1侧壁开设有通孔7,通孔7个数为N,N≥2,主支柱1下端通过焊接方式与蓄水池10连接,主支柱1侧壁四周通过焊接方式与支架2连接,支架2个数为N,N≥2,支架2呈阶梯式由所述主支柱1上端持续连接至所述主支柱1下端为止,支架2远离主支柱1侧壁一端开设有凹槽4,凹槽4底部中心位置处开设有通孔7,凹槽4处放置有种植盆9,种植盆9呈环形结构,种植盆9底部同样开设有通孔7,种植盆9底部通孔7与凹槽4底部中心位置处通孔7处于同一直线,种植盆9底部通孔7、凹槽4底部中心位置处通孔7处连接有吸水绳3一端,吸水绳3一端呈打结状连接于种植盆9底部通孔7处且打结位于通孔7上侧,吸水绳3另一端穿过支撑杆5内部通过重力作用与蓄水池10底部接触,吸水绳3为吸水棉材质,支撑杆5为中空结构,支撑杆5内部设置有海绵层8,海绵层8内侧与吸水绳3接触,支撑杆5顶部、支撑杆5底部同样开设有通孔7,支撑杆5顶部通孔7与凹槽4底部中心位置处通孔7贴合,支撑杆5底部通孔7与主支柱1侧壁通孔7贴合,支撑杆5一端通过焊接方式与支架2底部连接,支撑杆5另一端通过焊接方式与主支柱1侧壁连接,支撑杆5个数为N,N≥2。实施例2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植被生长的植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柱、支架、吸水绳、支撑杆、海绵层、种植盆、蓄水池,所述主支柱下端通过焊接方式与蓄水池连接,所述主支柱侧壁四周通过焊接方式与支架连接,所述支架远离主支柱侧壁一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部中心位置处开设有通孔,所述凹槽处放置有种植盆,所述种植盆底部通孔、凹槽底部中心位置处通孔处连接有吸水绳一端,所述吸水绳一端呈打结状连接于种植盆底部通孔处且打结位于通孔上侧,所述吸水绳另一端穿过支撑杆内部通过重力作用与蓄水池底部接触,所述支撑杆内部设置有海绵层,所述海绵层内侧与吸水绳接触,所述支撑杆一端通过焊接方式与支架底部连接,所述支撑杆另一端通过焊接方式与主支柱侧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植被生长的植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柱、支架、吸水绳、支撑杆、海绵层、种植盆、蓄水池,所述主支柱下端通过焊接方式与蓄水池连接,所述主支柱侧壁四周通过焊接方式与支架连接,所述支架远离主支柱侧壁一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部中心位置处开设有通孔,所述凹槽处放置有种植盆,所述种植盆底部通孔、凹槽底部中心位置处通孔处连接有吸水绳一端,所述吸水绳一端呈打结状连接于种植盆底部通孔处且打结位于通孔上侧,所述吸水绳另一端穿过支撑杆内部通过重力作用与蓄水池底部接触,所述支撑杆内部设置有海绵层,所述海绵层内侧与吸水绳接触,所述支撑杆一端通过焊接方式与支架底部连接,所述支撑杆另一端通过焊接方式与主支柱侧壁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植被生长的植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柱为中空结构,所述主支柱顶部开设有注水口,所述主支柱侧壁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个数为N,N≥2。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植被生长的植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晓森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润玉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