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996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包括直管与弯管,所述弯管一端与所述直管管体连通,所述弯管另一端与所述直管端部之间设置有防松组件;所述防松组件包括杆体,所述杆体两端中心对称设置有防松半套,两个所述防松半套与所述杆体两端铰接,所述杆体两侧中心对称设置有复位部,两个所述复位部与所述杆体两侧固定连接,所述防松半套套接有螺母,两个所述螺母分别设置在所述直管端部与所述弯管端部;所述防松半套与所述杆体铰接处处于所述螺母相邻两个侧面交界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h型三通分歧管出料端口与管路连接处紧固可靠,减少渗漏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
本技术涉及分歧管
,特别是涉及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分歧管采用的一般是裤型三通管,然而传统的裤型三通,中间部分是依靠存在一定的间隙,经焊接而连接在一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这个间隙很难控制合适,间隙过小或者过大都会影响耐压强度,因而之后而逐渐提出了h型的三通来代替裤型三通,不仅能简化生产工艺,而且能大幅度提高耐压强度,从而减轻产品重量,然而在h型三通出料介质的两个端口与管路连接处时常出现接头上松动进而出现渗漏的现象,因此,需设计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h型三通分歧管出料端口与管路连接处紧固可靠,减少渗漏现象的发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管与弯管,所述弯管一端与所述直管管体连通,所述弯管另一端与所述直管端部之间设置有防松组件;所述防松组件包括杆体,所述杆体两端中心对称设置有防松半套,两个所述防松半套与所述杆体两端铰接,所述杆体两侧中心对称设置有复位部,两个所述复位部与所述杆体两侧固定连接,所述复位部固接在所述弯管弯曲管体上,所述防松半套内套接有螺母,两个所述螺母分别设置在所述直管端部与所述弯管端部;所述防松半套与所述杆体铰接处处于所述螺母相邻两个侧面交界处。优选的,所述螺母为六边形结构,所述防松半套至少套接所述螺母的四个侧面。优选的,所述防松半套为“勺子”状结构,所述防松半套包括若干个围杆,所述围杆与所述螺母侧面接触连接,若干个所述围杆的各个端部之间依次逆时针方向固接成一体。优选的,所述复位部包括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一端固接在所述弯管弯曲的管体上,两个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直管管体平行,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杆体之间固接有弹簧,所述弹簧与所述杆体垂直,所述弹簧处于所述直管端部与后续管路端部之间,所述支撑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弯管的长度。优选的,所述直管端部与所述弯管端部分别开设有螺纹,所述螺纹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优选的,两个所述螺母、所述杆体以及两个所述防松半套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本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在h型三通分歧管出料端口设置防松组件,在将出料端口与后续管路通过螺母连接在一起紧固后,通过防松半套移动扣合在螺母的外侧面,使防松半套至少套接螺母的四个侧面,并通过弹簧进一步实现对防松半套对螺母的紧密扣合,通过将两个防松半套中心对称设置在杆体两端,并将防松半套各个底面端部沿逆时针方向固接成一体,并将螺母套接在其内部,在左侧的螺母出现松动的趋势时会给靠左侧的防松半套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进而通过杆体将旋转力传递至右侧的防松半套,从而右侧的防松半套会给右侧的螺母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从而实现对右侧螺母的紧固,最终实现通过右侧螺母出现紧固的趋势来防止左侧螺母的松动,同理,在右侧螺母出现松动的趋势时,会给靠右侧的防松半套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进而通过杆体将旋转力传递至左侧的防松半套,从而左侧的防松半套会给左侧的螺母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从而实现对左侧螺母的紧固,最终实现通过左侧螺母出现紧固的趋势来防止右侧螺母的松动,从而通过防松组件实现左侧右侧两个螺母的相互限制,实现螺母的防松,进而减少泄漏现象的发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与后续管路对接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h型分歧管与后续管路对接过程中将防松组件拨动至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h型分歧管与后续管路对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防松组件、螺母侧视图。其中,1为直管,2为弯管,3为杆体,4为防松半套,5为螺母,6为支撑杆,7为弹簧,8为后续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包括直管1与弯管2,所述弯管2一端与所述直管1管体连通,所述弯管2另一端与所述直管1端部之间设置有防松组件;所述防松组件包括杆体3,所述杆体3两端中心对称设置有防松半套4,两个所述防松半套4与所述杆体3两端铰接,所述杆体3两侧中心对称设置有复位部,两个所述复位部与所述杆体3两侧固定连接,所述复位部固接在所述弯管2弯曲管体上,所述防松半套4内套接有螺母5,两个所述螺母5分别设置在所述直管1端部与所述弯管2端部;所述防松半套4与所述杆体3铰接处处于所述螺母5相邻两个侧面交界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螺母5为六边形结构,所述防松半套4至少套接所述螺母5的四个侧面。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防松半套4为“勺子”状结构,所述防松半套4包括若干个围杆9,所述围杆9与所述螺母5侧面接触连接,若干个所述围杆9的各个端部之间依次逆时针方向固接成一体,本实施例中围杆9的数量为四个,通过将四个围杆9逆时针方向围成一体,在螺母5出现松动趋势时可将松动力传递到四个围杆9上。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复位部包括支撑杆6,两个所述支撑杆6一端固接在所述弯管2弯曲的管体上,两个所述支撑杆6与所述直管1管体平行,所述支撑杆6与所述杆体3之间固接有弹簧7,所述弹簧7与所述杆体3垂直,所述弹簧7处于所述直管1端部与后续管路8端部之间,所述支撑杆6的长度大于所述弯管2的长度,弹簧7一端与支撑杆6侧面固接,弹簧7另一端与杆体3侧面固接,通过弹簧7的设置可以实现杆体3以及防松半套4在螺母5外侧轴向方向的移动,实现在拧螺母5时将防松半套4从螺母5外侧轴向拨动至一侧,不影响紧固螺母5作业,在螺母5紧固完成后通过弹簧7的作用可以将防松半套4从螺母5的轴向一侧复位至螺母5外侧,实现对螺母5的套接,弹簧7在复位后与杆体3以及支撑杆6之间垂直,通过弹簧7的压缩力进一步实现防松半套4与螺母5的紧密接触。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直管1端部与所述弯管2端部分别开设有螺纹,所述螺纹与所述螺母5螺纹连接。进一步优选方案,两个所述螺母5、所述杆体3以及两个所述防松半套4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本技术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的工作原理:首先,将h型三通分歧管的出料端与后续管路8对正并通过螺母5将出料的两个端口与后续管路8连接在一起并紧固,在紧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管(1)与弯管(2),所述弯管(2)一端与所述直管(1)管体连通,所述弯管(2)另一端与所述直管(1)端部之间设置有防松组件;/n所述防松组件包括杆体(3),所述杆体(3)两端中心对称设置有防松半套(4),两个所述防松半套(4)与所述杆体(3)两端铰接,所述杆体(3)两侧中心对称设置有复位部,两个所述复位部与所述杆体(3)两侧固定连接,所述复位部固接在所述弯管(2)弯曲管体上,所述防松半套(4)内套接有螺母(5),两个所述螺母(5)分别设置在所述直管(1)端部与所述弯管(2)端部;/n所述防松半套(4)与所述杆体(3)铰接处处于所述螺母(5)相邻两个侧面交界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管(1)与弯管(2),所述弯管(2)一端与所述直管(1)管体连通,所述弯管(2)另一端与所述直管(1)端部之间设置有防松组件;
所述防松组件包括杆体(3),所述杆体(3)两端中心对称设置有防松半套(4),两个所述防松半套(4)与所述杆体(3)两端铰接,所述杆体(3)两侧中心对称设置有复位部,两个所述复位部与所述杆体(3)两侧固定连接,所述复位部固接在所述弯管(2)弯曲管体上,所述防松半套(4)内套接有螺母(5),两个所述螺母(5)分别设置在所述直管(1)端部与所述弯管(2)端部;
所述防松半套(4)与所述杆体(3)铰接处处于所述螺母(5)相邻两个侧面交界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5)为六边形结构,所述防松半套(4)至少套接所述螺母(5)的四个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h型三通分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松半套(4)为“勺子”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明辉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康林顿管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