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雷针用升降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761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避雷针用升降杆,属于避雷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升降杆不稳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设置在升降杆外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沿升降杆长度方向分布,两个所述限位柱套在升降杆外后的纵截面为梯形,所述限位柱下端面均与地面抵触,两个所述限位柱在相对的一侧均设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通过设置在连接板上的连接件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避雷针用升降杆
本技术涉及一种避雷针用升降杆,属于避雷

技术介绍
避雷针时建筑物、构筑物、停机坪等重要场所必备的避雷安防设备。由于避雷针的高度都比较高,一般由升降杆支撑,在户外使用时,尤其是多风季节,很容易由于劲风或固定不牢导致避雷针倾倒而对周围建筑物造成损坏,因此急需要一种能够稳定避雷针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雷针用升降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升降杆不稳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避雷针用升降杆,包括设置在升降杆外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沿升降杆长度方向分布,两个所述限位柱套在升降杆外后的纵截面为梯形,所述限位柱下端面均与地面抵触,两个所述限位柱在相对的一侧均设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通过设置在连接板上的连接件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稳定升降杆时,将两个限位柱套在升降杆外,随后通过连接件将两个连接板连接后,即可固定两个限位柱在升降杆上的位置,此时限位柱下端面与地面抵触,减小升降杆由于劲风或固定不牢导致避雷针倾倒而对周围建筑物造成损坏,使得升降杆的位置稳定,且限位柱与升降杆可拆卸连接,便于搬运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更换尺寸较小的限位柱,两个限位柱套在升降杆外后的纵截面为梯形,稳定了限位柱,便于限位柱支撑升降杆。所述连接件包括开设置在两个连接板上的第一锥形孔,两个所述第一锥形孔锥度较小的一端相互靠近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板通过第一锥形孔连接有锥形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在相向的一端均设有移动杆,两个所述移动杆通过螺纹套筒连接,两个所述移动杆与螺纹套筒螺纹连接且设有反向螺纹。优选地,两个所述连接块在相背的一端均延伸出连接板。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开设置在两个连接板上的第二锥形孔,两个所述第二锥形孔锥度较小的一端相互靠近设置,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延伸至两个第二锥形孔内的卡杆,所述卡杆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与第二锥形孔配合的卡柱,所述卡柱远离第二锥形孔的一端延伸出连接板。优选地,所述限位柱下端设有增高块。优选地,所述增高块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两个对称设置在升降杆两侧的垫高块。优选地,各个所述垫高块上均设有拉杆,各个所述拉杆均穿设有同一根加强杆。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在需要稳定升降杆时,将两个限位柱套在升降杆外,随后通过连接件将两个连接板连接后,即可固定两个限位柱在升降杆上的位置,此时限位柱下端面与地面抵触,减小升降杆由于劲风或固定不牢导致避雷针倾倒而对周围建筑物造成损坏,使得升降杆的位置稳定,且限位柱与升降杆可拆卸连接,便于搬运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更换尺寸较小的限位柱,两个限位柱套在升降杆外后的纵截面为梯形,稳定了限位柱,便于限位柱支撑升降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用于体现卡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升降杆;11、限位柱;12、连接板;121、第一锥形孔;122、连接块;123、移动杆;124、螺纹套筒;13、第二锥形孔;131、卡杆;132、卡柱;14、垫高块;15、拉杆;151、加强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避雷针用升降杆,如图1和图2,包括设置在升降杆1外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限位柱11,限位柱11沿升降杆1长度方向分布,两个限位柱11套在升降杆1外后的纵截面为梯形,限位柱11下端面均与地面抵触,为了连接两个限位柱11,因此两个限位柱11在相对的一侧均设有连接板12,两个连接板12通过设置在连接板12上的连接件连接。如图1和图2,在需要稳定升降杆1时,将两个限位柱11套在升降杆1外,随后通过连接件将两个连接板12连接后,即可固定两个限位柱11在升降杆1上的位置,此时限位柱11下端面与地面抵触,减小升降杆1由于劲风或固定不牢导致避雷针倾倒而对周围建筑物造成损坏,使得升降杆1的位置稳定,且限位柱11与升降杆1可拆卸连接,便于搬运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更换尺寸较小的限位柱11,两个限位柱11套在升降杆1外后的纵截面为梯形,稳定了限位柱11,便于限位柱11支撑升降杆1。如图1和图2,连接件包括开设置在两个连接板12上的第一锥形孔121,两个第一锥形孔121锥度较小的一端相互靠近设置,两个连接板12通过第一锥形孔121连接有锥形连接块122,两个连接块122在相向的一端均设有移动杆123,两个移动杆123通过螺纹套筒124连接,两个移动杆123与螺纹套筒124螺纹连接且设有反向螺纹。在需要连接两个连接板12时,转动螺纹套筒124使得两个移动杆123相互靠近,进而使得移动杆123上的连接块122带动两个连接板12相互靠近,使得两个限位柱11固定在升降杆1外,操作方便。如图1和图2,两个连接块122在相背的一端均延伸出连接板12。便于使用者拿取连接块122,使得连接块122稳定的挤压在连接板12上。如图3,连接件包括开设置在两个连接板12上的第二锥形孔13,两个第二锥形孔13锥度较小的一端相互靠近设置,连接板12上设有延伸至两个第二锥形孔13内的卡杆131,卡杆131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与第二锥形孔13配合的卡柱132,卡柱132远离第二锥形孔13的一端延伸出连接板12。此时将卡杆131穿过两个第二锥形孔13,并将卡柱132旋入卡杆131的两端,此时卡柱132挤压在第二锥形孔13的孔壁上,便于将两个连接板12固定在一起。如图3,为了增加限位柱11稳定升降杆1的高度,因此在限位柱11下端设有增高块。如图3,增高块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两个对称设置在升降杆1两侧的垫高块14,便于安装和拆卸增高块;各个垫高块14上均设有拉杆15,各个拉杆15均穿设有同一根加强杆151,此时拉杆15便于使用者拉动增高块,而加强杆151的设置便于固定各个拉杆15,使得各个拉杆15的位置相对稳定,减小各个垫高块14之间的错位,使得各个垫高块14支撑限位柱1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需要稳定升降杆1时,将两个限位柱11套在升降杆1外,随后通过连接件将两个连接板12连接后,即可固定两个限位柱11在升降杆1上的位置,此时限位柱11下端面与地面抵触,减小升降杆1由于劲风或固定不牢导致避雷针倾倒而对周围建筑物造成损坏,使得升降杆1的位置稳定,且限位柱11与升降杆1可拆卸连接,便于搬运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更换尺寸较小的限位柱1,两个限位柱11套在升降杆1外后的纵截面为梯形,稳定了限位柱11,便于限位柱11支撑升降杆11。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避雷针用升降杆,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升降杆(1)外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限位柱(11),所述限位柱(11)沿升降杆(1)长度方向分布,两个所述限位柱(11)套在升降杆(1)外后的纵截面为梯形,所述限位柱(11)下端面均与地面抵触,两个所述限位柱(11)在相对的一侧均设有连接板(12),两个所述连接板(12)通过设置在连接板(12)上的连接件连接;/n所述连接件包括开设置在两个连接板(12)上的第一锥形孔(121),两个所述第一锥形孔(121)锥度较小的一端相互靠近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板(12)通过第一锥形孔(121)连接有锥形连接块(122),两个所述连接块(122)在相向的一端均设有移动杆(123),两个所述移动杆(123)通过螺纹套筒(124)连接,两个所述移动杆(123)与螺纹套筒(124)螺纹连接且设有反向螺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雷针用升降杆,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升降杆(1)外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限位柱(11),所述限位柱(11)沿升降杆(1)长度方向分布,两个所述限位柱(11)套在升降杆(1)外后的纵截面为梯形,所述限位柱(11)下端面均与地面抵触,两个所述限位柱(11)在相对的一侧均设有连接板(12),两个所述连接板(12)通过设置在连接板(12)上的连接件连接;
所述连接件包括开设置在两个连接板(12)上的第一锥形孔(121),两个所述第一锥形孔(121)锥度较小的一端相互靠近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板(12)通过第一锥形孔(121)连接有锥形连接块(122),两个所述连接块(122)在相向的一端均设有移动杆(123),两个所述移动杆(123)通过螺纹套筒(124)连接,两个所述移动杆(123)与螺纹套筒(124)螺纹连接且设有反向螺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雷针用升降杆,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块(122)在相背的一端均延伸出连接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方红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创博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