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垃圾收集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240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折叠垃圾收集框,包括:框子侧壁,框子侧壁至少包括第一活动壁、第二活动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之间的中间活动壁,中间活动壁分别与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转动连接,第一活动壁能够与第二活动壁可拆卸连接,框子侧壁能够在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连接的状态下环绕形成内部容纳空间;框子底部,与框子侧壁转动连接以使得框子底部能够相对于框子侧壁转动,框子侧壁上且靠近内部容纳空间底部的位置设置有限位部件,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连接的状态下,限位部件能够与框子底部连接以阻止框子底部相对于框子侧壁转动并且定位于内部容纳空间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提高运输和使用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叠垃圾收集框
本技术涉及垃圾收集框
,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垃圾收集框。
技术介绍
垃圾收集框用于放置在设定位置,方便使用人员将垃圾置于其中,并将垃圾收集在垃圾收集袋中,现有的垃圾收集框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垃圾收集框在运输和包装的时候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折叠垃圾收集框,其可以提高运输和使用的便利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折叠垃圾收集框,包括:框子侧壁,所述框子侧壁至少包括第一活动壁、第二活动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之间的中间活动壁,所述中间活动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壁能够与第二活动壁可拆卸连接,所述框子侧壁能够在所述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连接的状态下环绕形成内部容纳空间;框子底部,与所述框子侧壁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框子底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框子侧壁转动,所述框子侧壁上且靠近所述内部容纳空间底部的位置设置有限位部件,所述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连接的状态下,所述限位部件能够与所述框子底部连接以阻止所述框子底部相对于所述框子侧壁转动并且定位于所述内部容纳空间的底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中间活动壁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当所述中间活动壁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中间活动壁依次转动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可折叠垃圾收集框还包括限位框架,所述限位框架用于与所述框子侧壁的顶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活动壁与所述中间活动壁相对定位,所述限位框架上具有开口以使得限位框架与所述框子侧壁连接的状态下暴露所述内部容纳空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限位框架上设置有容纳卡槽,所述限位框架与所述框子侧壁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活动壁和所述中间活动壁的顶部插设于所述容纳卡槽中。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限位框架设置有用于挂设垃圾收集袋的挂钩。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活动壁上设置有第一锁紧部件,所述第二活动壁上设置有第二锁紧部件,所述第一锁紧部件能够与所述第二锁紧部件锁紧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活动壁和所述第二活动壁处于锁紧状态。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框子侧壁和所述框子底部为网格状结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限位部件为限位片。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限位片包括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所述第二限位片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限位片的长度,所述第一活动壁、所述第二活动壁和所述中间活动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片,所述第二活动壁和所述中间活动壁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片,所述第二限位片上设置有限位孔,所述框子底部上设置有限位柱,所述框子底部与所述限位片连接的状态下,所述框子底部置于所述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上并且所述限位柱插设于所述限位孔中。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框子底部的形状与所述内部容纳空间的截面对应。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折叠垃圾收集框,其具有框子侧壁,并且框子侧壁至少包括第一活动壁、第二活动壁和中间活动壁,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分别与中间活动壁转动连接,并且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能够可拆卸连接,并且框子底部与框子侧壁为转动连接,当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连接的时候构成收集框主体结构,在将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拆卸开来之后,框子底部、第一活动壁、第二活动壁和中间活动壁均可以折叠,可以节省收纳空间,提高运输和使用的便利性。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折叠垃圾收集框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框子底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活动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活动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中间活动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中间活动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限位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2中的A出放大示意图;图中:10、框子底部;20、限位框架;30、第一中间活动壁;40、第二中间活动壁;50、第一活动壁;60、第二活动壁;100、第一限位片;200、第二限位片;300、限位部件;400、限位孔;101、限位柱;201、容纳卡槽;202、开口;203、挂钩;501、第一锁紧部件;601、第二锁紧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至图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垃圾收集框,包括:框子侧壁,框子侧壁至少包括第一活动壁50、第二活动壁60以及位于第一活动壁50和第二活动壁60之间的中间活动壁,中间活动壁分别与第一活动壁50和第二活动壁60转动连接,第一活动壁50能够与第二活动壁60可拆卸连接,框子侧壁能够在第一活动壁50和第二活动壁60连接的状态下环绕形成内部容纳空间;框子底部10,与框子侧壁转动连接以使得框子底部10能够相对于框子侧壁转动,框子侧壁上且靠近内部容纳空间底部的位置设置有限位部件300,第一活动壁50和第二活动壁60连接的状态下,限位部件300能够与框子底部10连接以阻止框子底部相对于框子侧壁转动并且定位于内部容纳空间的底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折叠垃圾收集框,其在使用的时候,将第一活动壁50和第二活动壁60进行可拆卸连接,在第一活动壁50和第二活动壁60可拆卸连接之后,此时第一活动壁50、第二活动壁60还有中间活动壁环绕构成一个内部容纳空间,可以用于容纳垃圾,而框子底部10与框子侧壁为转动连接,框子侧壁上设置有限位部件300,限位部件300能够对框子底部10起到限位作用,使得框子底部10能够对垃圾起到承托作用,当第一活动壁50和第二活动壁60拆卸开之后,整个框子侧壁可以展开,并且限位部件300不再对框子底部10起到限位作用,因此,框子底部10可以相对于框子侧壁转动,因此,第一活动壁50、第二活动壁60以及框子底部10均可以旋转折叠,折叠之后可以节省所占用的空间,因此其可以提高运输和使用的便利性。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中间活动壁与第一活动壁50和第二活动壁60转动连接,以及框子底部10与框子侧壁之间的转动连接均通过铰链来实现。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内部容纳空间可以为任意规则形状,即其截面为任意规则形状,而且,框子底部10可以与第一活动壁50、第二活动壁60以及中间活动壁的任一进行转动连接。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折叠垃圾收集框,其特征在于,包括:/n框子侧壁,所述框子侧壁至少包括第一活动壁、第二活动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之间的中间活动壁,所述中间活动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壁能够与第二活动壁可拆卸连接,所述框子侧壁能够在所述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连接的状态下环绕形成内部容纳空间;/n框子底部,与所述框子侧壁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框子底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框子侧壁转动,所述框子侧壁上且靠近所述内部容纳空间底部的位置设置有限位部件,所述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连接的状态下,所述限位部件能够与所述框子底部连接以阻止所述框子底部相对于所述框子侧壁转动并且定位于所述内部容纳空间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垃圾收集框,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子侧壁,所述框子侧壁至少包括第一活动壁、第二活动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之间的中间活动壁,所述中间活动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壁能够与第二活动壁可拆卸连接,所述框子侧壁能够在所述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连接的状态下环绕形成内部容纳空间;
框子底部,与所述框子侧壁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框子底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框子侧壁转动,所述框子侧壁上且靠近所述内部容纳空间底部的位置设置有限位部件,所述第一活动壁和第二活动壁连接的状态下,所述限位部件能够与所述框子底部连接以阻止所述框子底部相对于所述框子侧壁转动并且定位于所述内部容纳空间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垃圾收集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活动壁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当所述中间活动壁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中间活动壁依次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垃圾收集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垃圾收集框还包括限位框架,所述限位框架用于与所述框子侧壁的顶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活动壁与所述中间活动壁相对定位,所述限位框架上具有开口以使得限位框架与所述框子侧壁连接的状态下暴露所述内部容纳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垃圾收集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框架上设置有容纳卡槽,所述限位框架与所述框子侧壁连接的状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伟
申请(专利权)人:慈溪市双伟道路设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