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5955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包括:立设于地面上的支撑架体;倾斜设于支撑架体顶部的接料斗,接料斗设有接料口;竖向插设于接料斗内的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第一过滤件的过滤尺寸大于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尺寸,第一过滤件分隔接料斗并形成第一隔间,第二过滤件分隔接料斗并形成第二隔间和第三隔间,第二隔间为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以及接料斗的侧壁围合形成;对应设于第一隔间、第二隔间和第三隔间底部的出料口;对应设于出料口下方的废料箱,混凝土从接料口倾倒入接料斗,经过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对应流入第一隔间、第二隔间和第三隔间,进而从对应的出料口流出并落入对应的废料箱中,实现分离收集并待以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
本技术涉及混凝土
,具体为一种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在目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中,混凝土剩余废料的处理以及罐车清洗废料的处理是一个难题,现有做法通常是在施工现场地面倾倒后再人工清理,但这种做法对环境造成了损害,同时给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造成了困难,直接倾倒在地面的做法也费时费力,并且造成了施工材料的浪费。综上所述,本技术提出一种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目的在于提供混凝土废料的分类回收的方式,将取代原有在施工现场对于废料或者罐车多余的混凝土料直接倾倒在地面上或者空地上的方式,通过设置接料斗和废料箱,对混凝土进行收集,接料斗内设置过滤件的方式进行分类并分别落入不同的废料箱内,依次进行利用,解决了原来直接倾倒,并人工清理,对于混凝土造成浪费,并对施工现场和环境造成了污染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用于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处理多余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包括:立设于地面上的支撑架体;倾斜设于所述支撑架体顶部的接料斗,所述接料斗设有接料口;竖向插设于所述接料斗内的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的过滤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尺寸,所述第一过滤件分隔所述接料斗并形成第一隔间,所述第二过滤件分隔所述接料斗并形成第二隔间和第三隔间,所述第二隔间为所述第一过滤件和所述第二过滤件以及所述接料斗的侧壁围合形成;对应设于所述第一隔间、所述第二隔间和所述第三隔间底部的出料口;对应设于所述出料口下方的废料箱,所述混凝土从所述接料口倾倒入所述接料斗,经过所述第一过滤件和所述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对应流入所述第一隔间、所述第二隔间和所述第三隔间,进而从对应的所述出料口流出并落入对应的所述废料箱中,实现分离收集并待以利用。可选地,所述支撑架体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横杆,所述第一支撑杆成对设置且端部对应支撑于所述接料斗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成对设置且端部对应支撑于所述接料斗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标高高于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横杆成对设置且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同一侧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并形成所述支撑架体,所述接料斗与所述支撑架体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废料箱的底部设有轮子。可选地,所述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流管、第二导流管和第三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二导流管和所述第三导流管对应连接于所述第一隔间的出料口、所述第二隔间的出料口和所述第三隔间的出料口,并对应伸入对应的废料箱。可选地,对应位于第三隔间底部的废料箱上设有抽水管。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件与所述接料斗的底部所呈角度不小于70°,所述第二过滤件与所述接料斗的底部所呈角度不小于55°。可选地,所述废料箱的侧部设有推动把手。本技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采用支撑架体将接料斗倾斜顶撑的方式,使得向接料斗内倾倒的混凝土沿倾斜方向依次摊开在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上,并对应分离,落入支撑架体下方的各个对应的废料箱内,对于多余的混凝土或者罐车内的剩余混凝土进行回收并分类,分别收集,以待下次加以利用,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对混凝土的回收取代了直接将多余混凝土倾倒在地面上的方式,保护了环境和施工现场的秩序。2、本技术,设计简单,操作方便,接料斗内第一过滤件与第二过滤件均设有一定角度,使得摊开后的混凝土能被更好的分离过滤,不仅节约了混凝土的收集时间,而且一次分离即可完成多种材料的回收,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时间。3、适用范围广泛,在施工现场的地面即可设立,各个废料箱可移动的设于接料斗的下方,使用更加灵活,对应的废料箱收集满之后,推动替换即可。4、对应位于第三隔间底部的废料箱上设有抽水管,对应落入废料箱内的沙子和水泥经过沉淀,废料箱内沙子和水泥的上部积聚有清水,抽水管对于清水进行抽取并加以利用,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能对建筑废料再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再利用,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的支撑架体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的过滤件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20、支撑架体;21、第一支撑杆;22、第二支撑杆;23、横杆;24、接料斗;25、第一过滤件;26、第二过滤件;27、第一隔间;28、第二隔间;29、第三隔间;30、出料口;31、废料箱;32、废料箱;33、废料箱;34、抽水管;35、推动把手;36、轮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其特征在于,包括: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用于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处理多余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包括:立设于地面上的支撑架体20;倾斜设于所述支撑架体20顶部的接料斗24,所述接料斗设有接料口;竖向插设于所述接料斗24内的第一过滤件25和第二过滤件26,所述第一过滤件25的过滤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过滤件26的过滤尺寸,所述第一过滤件25分隔所述接料斗24并形成第一隔间27,所述第二过滤件26分隔所述接料斗24并形成第二隔间28和第三隔间29,所述第二隔间28为所述第一过滤件25和所述第二过滤件26以及所述接料斗24的侧壁围合形成;对应设于所述第一隔间27、所述第二隔间28和所述第三隔29间底部的出料口30;对应设于所述出料口30下方的废料箱,所述混凝土从所述接料口倾倒入所述接料斗24,经过所述第一过滤件25和所述第二过滤件26的过滤,对应流入所述第一隔间27、所述第二隔间28和所述第三隔间29,进而从对应的所述出料口30流出并落入对应的所述废料箱中,实现分离收集并待以利用。本技术立设有支撑架体,支撑架体上倾斜设有接料斗,接料斗内竖向插设有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将接料斗分隔形成第一隔间、第二隔间和第三隔间,对应各个隔间底部设有出料口,出料口下方设有对应的废料箱,第一过滤件的过滤尺寸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用于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处理多余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包括:/n立设于地面上的支撑架体;/n倾斜设于所述支撑架体顶部的接料斗,所述接料斗设有接料口;/n竖向插设于所述接料斗内的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的过滤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尺寸,所述第一过滤件分隔所述接料斗并形成第一隔间,所述第二过滤件分隔所述接料斗并形成第二隔间和第三隔间,所述第二隔间为所述第一过滤件和所述第二过滤件以及所述接料斗的侧壁围合形成;/n对应设于所述第一隔间、所述第二隔间和所述第三隔间底部的出料口;/n对应设于所述出料口下方的废料箱,所述混凝土从所述接料口倾倒入所述接料斗,经过所述第一过滤件和所述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对应流入所述第一隔间、所述第二隔间和所述第三隔间,进而从对应的所述出料口流出并落入对应的所述废料箱中,实现分离收集并待以利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用于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处理多余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包括:
立设于地面上的支撑架体;
倾斜设于所述支撑架体顶部的接料斗,所述接料斗设有接料口;
竖向插设于所述接料斗内的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的过滤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尺寸,所述第一过滤件分隔所述接料斗并形成第一隔间,所述第二过滤件分隔所述接料斗并形成第二隔间和第三隔间,所述第二隔间为所述第一过滤件和所述第二过滤件以及所述接料斗的侧壁围合形成;
对应设于所述第一隔间、所述第二隔间和所述第三隔间底部的出料口;
对应设于所述出料口下方的废料箱,所述混凝土从所述接料口倾倒入所述接料斗,经过所述第一过滤件和所述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对应流入所述第一隔间、所述第二隔间和所述第三隔间,进而从对应的所述出料口流出并落入对应的所述废料箱中,实现分离收集并待以利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废料分离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体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横杆,所述第一支撑杆成对设置且端部对应支撑于所述接料斗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成对设置且端部对应支撑于所述接料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书成李建文于江李超张任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