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5665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基座,作为安装基础,安装在换流变压器上;导杆,贯穿所述基座的中心,其上部设置刻度线,下部与基座连接;下压件,用于连接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轴承,安装在导杆的底部,用于导杆与下压件的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精准控制局部放电模型中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实现放电量可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换流变压器领域,涉及局部放电模型两电极间距离的调节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特高压换流变压器的设计结构和运行特性,导致其故障风险尤其是绝缘故障风险显著增加。根据研究需要,通常搭建变电设备缺陷模拟及状态感知平台,以真型变电设备系统为模拟基础,以物联网为核心,以缺陷模拟系统、智能感知装置为具体实现途径,对换流变内部可能存在的局部放电缺陷、有载分接开关缺陷、套管缺陷等进行缺陷模拟和实时状态监测。目前采用在变压器内部各关键位置处布置局部放电模型的方法,模拟变压器内部发生局放故障。变压器油箱内部充满变压器油,局部放电模型布置在网侧调压绕组间、网侧阀侧绕组间、阀侧绕组与铁芯间等高磁场、高电场区域。现有的局部放电模型使用时存在以下缺点:1)局部放电模型实际试验时需放置于变压器内部,当需要调节放电量时,必须将局部放电模型取出,调整后再放入变压器内。如此操作步骤极其繁琐,安装工作量巨大,单次试验时间间隔长。2)现有局部放电模型无法精准控制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只能依靠目测。3)现有局放模型无法保证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距离不变化,存在试验前后距离不一致等问题。为了能够让操作者在变压器外部精准可靠的控制局部放电模型,需要一种微量伸缩装置,用来调节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实现放电量可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以精准控制局部放电模型中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实现放电量可控。为此,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其包括:基座,作为安装基础,安装在换流变压器上;导杆,贯穿所述基座的中心,其上部设置刻度线,下部与基座连接;下压件,用于连接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金属尖端电极;轴承,安装在导杆的底部,用于导杆与下压件的连接。本专利技术使用时,下压件与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连接杆上端连接,连接杆的下端连接金属尖端电极,通过导杆的升降带动金属尖端电极上下移动,平板电极固定不动,从而实现局部放电模型中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距离的调节,无需将局部放电模型从变压器油箱中取出进行两电极间距离的调整。下压件与导杆采用轴承连接,可以自由转动,可防止转动导杆时下压件跟转,导致与下压件相连的其他部件(即连接杆及金属尖端电极)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的基座上设有指针,所述指针的上部呈“L”形,与导杆的刻度配合使用,提高下压精准度。进一步地,所述导杆的顶部设有用于转动导杆的手轮。通过手轮的旋转来实现导杆的升降,方便操作。进一步地,所述的基座上设有用于控制手轮下移距离的限位件,该限位件位于手轮的下方。当手轮与限位件相碰时,便无法继续下压,防止过度下压,造成金属尖端电极的损坏。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底部法兰开有多个螺栓安装孔,通过螺栓安装孔和螺栓将基座固定在换流变压器上。进一步地,所述导杆上的刻度线,量程为0-40mm,可赋予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40mm可控距离,精度为0.1mm,使测量的精确度达0.1mm等级,即可达到精准控制下压距离的目的。进一步地,所述的导杆由上直段和下直段对接而成,下直段采用螺纹与基座连接,上直段上设刻度线,下直段的直径大于上直段的直径,基座的中心孔内壁上形成一套在上直段上的凸环;凸环的内径大于上直段的直径,小于下直段的直径,位于凸环上方的基座与上直段之间设有一套在导杆上的密封件。密封件用于提高密封性能,适用于变压器油密封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的上方设有一压紧螺母,所述的压紧螺母与基座采用螺纹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底部法兰设有一螺纹孔,用于连接接地装置,用于本专利技术整体与变压器油箱可靠接地,防止出现悬浮电位。进一步地,所述的下压件套在所述的轴承上,轴承与导杆的底部直接连接。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变压器局放缺陷模拟试验,可精确控制局部放电模型中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现有局部放电模型布置于变压器油箱内部时,需要将模型取出调节两电极之间距离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导杆带刻度,可以让操作者于变压器油箱外部,在确定好初始位置的情况下,目视刻度,转动手轮,精准地调节下压的距离,使得操作更方便快捷,节省大量人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基座底部法兰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A部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使用时的示意图;其中:1为手轮;2为导杆;3为限位件;4为指针;5为基座;6为下压件;7为轴承;8为接地装置;9为凸环;10为密封件;11为连接杆;12为金属尖端电极;13为平板电极,14-压紧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应当知道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的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其包括:基座5,作为安装基础,安装在换流变压器上;导杆2,贯穿所述基座5的中心,其上部设置刻度线,下部与基座5采用螺纹连接;下压件6,用于连接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轴承7,与导杆2的底部直接连接,下压件6套在所述的轴承7上。所述的基座5上设有指针4,所述指针4的上部呈“L”形,与导杆2的刻度配合使用。所述导杆2的顶部设有用于转动导杆的手轮1。所述的基座5上设有用于控制手轮1下移距离的限位件3,该限位件3位于手轮1的下方。如图2所示,所述基座5的底部法兰开有多个螺栓安装孔,通过螺栓安装孔和螺栓将基座5固定在换流变压器上。基座5的底部法兰还设有一螺纹孔,用于连接接地装置8。如图3所示,导杆2由上直段和下直段对接而成,下直段采用螺纹与基座连接,上直段上设刻度线,量程为0-40mm,精度为0.1mm,下直段的直径大于上直段的直径,基座5的中心孔内壁上形成一套在上直段上的凸环9;凸环9的内径大于上直段的直径,小于下直段的直径,位于凸环上方的基座与上直段之间设有一套在导杆上的密封件10。所述密封件10的上方设有压紧螺母14,所述的压紧螺母14与基座采用螺纹连接。本专利技术装配后进行密封试验,0.5MPa,5min无渗漏。确定初始位置后即可将指针校准,使指针指向25刻度线处。本专利技术的使用过程如下:如图4所示,在金属尖端电极初始位置确定,指针已经校准的情况下,操作者于变压器外部逆时针转动手轮,使指针由25指向30处,此时手轮带动下压件上升5mm,同时带动连接杆以及金属尖端电极上升5mm,而平板电极固定不动,此时金属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由25mm变为30mm。在金属尖端电极初始位置确定,指针已经校准的情况下,操作者于变压器外部顺时针转动手轮,使指针由25指向20处,此时下压件下降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基座(5),作为安装基础,安装在换流变压器上;/n导杆(2),贯穿所述基座(5)的中心,其上部设置刻度线,下部与基座(5)连接;/n下压件(6),用于连接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n轴承(7),安装在导杆(2)的底部,用于导杆(2)与下压件(6)的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5),作为安装基础,安装在换流变压器上;
导杆(2),贯穿所述基座(5)的中心,其上部设置刻度线,下部与基座(5)连接;
下压件(6),用于连接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
轴承(7),安装在导杆(2)的底部,用于导杆(2)与下压件(6)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5)上设有指针(4),所述指针(4)的上部呈“L”形,与导杆(2)的刻度配合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杆(2)的顶部设有用于转动导杆的手轮(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5)上设有用于控制手轮(1)下移距离的限位件(3),该限位件(3)位于手轮(1)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5)的底部法兰开有多个螺栓安装孔,通过螺栓安装孔和螺栓将基座(5)固定在换流变压器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一鸣李晨金凌峰王强邵先军金玉琪杨智蔺家骏朱佳李祥林浩凡于兵贡春艳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