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通旋转翼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5348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双通旋转翼阀,包括旋转轴以及连接在旋转轴上的三通管;三通管包括双流道管体以及单流道管体,双流道管体与单流道管体经阀体连接。双流道管体包括第一中转管以及与第一中转管转动连接且相互连通的第二中转管;还包括与旋转轴固定连接的内接管以及与内接管转动连接的导气管;内接管的上部容于第一中转管中,下部容于第二中转管内;内接管上向外延伸出通口,贯穿并引出至第二中转管的管壁外;单流道管体包括与旋转轴固定连接的收气管以及与收气管转动连接的排放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所设置的三通管配合可旋转的阀体,结构设计合理,在旋转状态下也能够路保持阀体内流场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通旋转翼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流体阀门领域,特别是涉及双通旋转翼阀。
技术介绍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环形阵列有多个流道,需要使用阀门结构进行单独截流,并对截停的流道进行处理(包括抽风,送风);那么就需要开发出一套双通的旋转翼阀,实现在进行旋转的同时不影响阀体内流道的输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双通旋转翼阀,包括旋转轴以及连接在旋转轴上的第一双通管和第二双通管;第一双通管与第二双通管经阀体连通。第一双通管包括第一中转管以及与第一中转管转动连接且相互连通的第二中转管;第二中转管与旋转轴固定连接第二双通管包括与旋转轴固定连接的收气管以及与收气管转动连接的排放管。优选的,所述阀体的流道经第一中转管和第二中转管到阀体的阀腔,再经收气管和排放管。优选的,所述阀体由两个结构相同的风箱组成,所述风箱的结构包括箱盖以及密封连接于箱盖边缘且向下延伸且上下均开口的软连接体,在软连接体的下开口外缘固定连接有支架;在箱盖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油缸,油缸的驱动端位于箱盖内,且与支架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阀体由上风箱和下风箱组成,所述上风箱与第二中转管连接,所述下风箱与收气管连接。优选的,所述风箱为翼型结构。优选的,所述箱盖的外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支撑板上安装有滑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所设置的两个双通管配合可旋转的阀体,结构设计合理,在旋转状态下也能够路保持阀体内流场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应用场景的整体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吸附塔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吸附塔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吸附小单元结构示意图。图6式本专利技术风箱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侧剖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循环机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进风管体的爆炸示意图。图10为图9装配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1为出风管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双通阀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以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为例,该应用场景参照图1所示,是基于对废气中VOC进行吸附的吸附塔。请参阅图1,包括吸附转塔1以及与吸附塔1相连的脱附装置10(脱附装置10在本实施例中的作用是输送脱附用的介质到吸附转塔1中进行脱附,主要包括风机,热风加热器)。另外,本实施例中利用的是热风脱附的原理,并不限定本实施例的范围。吸附砖塔1的结构参照图2所示,包括内设有吸附腔体的塔体14以及位于吸附腔体中的吸附体6;塔体14上的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与吸附腔体连通,废气从进风口11进入经过吸附体6吸附之后由出风口12排出。另外,在塔体14外安装有检修台13。具体的,吸附体6分为若干个单元,具体分割可参照吸附腔体的结构,本实施例中吸附腔体为圆柱状,所以将吸附体6等分成若干个扇形小单元(参照图3);吸附小单元61的结构参照图5:包括格栅611以及覆盖在格栅611上的钢丝网612,利用钢丝网612将吸附材料(如:活性炭)封装进格栅611中。进一步,可参照图中所示,每个吸附小单元61的上下是贯穿的,而两侧是相对封闭的格栅板围设而成的,废气由下至上传输,经过吸附材料进行吸附处理。在使用时,单个吸附小单元61出现堵塞现象,可单独更换。在吸附内腔中还设置有循环机构,循环机构用于循环性对每个吸附小单元61进行脱附。具体的,脱附装置10经循环机构将热风循环性地输送到每个吸附小单元61内进行脱附作业,并通过循环机构将脱附下的VOC输送出去;循环机构的原理在于,设置一个可打开/封闭的阀体结构,该阀体用于容置至少一个吸附小单元61,当该阀体打开时,其内的吸附小单元61与吸附内腔连通,不影响其吸附功能。当阀体关闭时,其内的吸附小单元61与吸附内腔隔离,此时循环机构通过管道将脱附装置10的热风引进在阀体内,对其内的吸附小单元61进行脱附工作,再利用该管道将脱附下的浓缩VOC带离吸附转塔1.为了实现循环性地对每个吸附体6进行脱附作业,则需要该循环机构的阀体结构设计成是可移动的,并且其移动的路径与吸附小单元61的排布路径保持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为了保证装置的紧凑性以及运行的稳定性,将吸附小单元61设计成扇形并呈中心阵列式分布,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状结构。所以,将阀体结构设置在扇形区域,并且保持阀体结构可绕吸附小单元61的对称中心旋转,便可循环性对每个吸附小单元61进行脱附作业。具体的结构参照图3以及图4所示,上述中的阀体结构即为图中的脱附上风箱5以及脱附下风箱7(与上述的吸附小单元61的结构适配,阀体采用上下结构,对吸附小单元的上下流道进行密封),脱附上风箱5以及脱附下风箱7采用电机驱动的方式进行旋转,其旋转轴的轴线与整个圆柱状脱附体6的轴线共线。为了保证脱附作业状态下(即阀体结构封闭)的密封性,以上风箱5为例,参照图6或者7所示,包括箱盖51以及密封连接于箱盖51边缘且向下延伸且上下均开口的软连接体53(如:塑料布),在软连接体53的下开口外缘固定连接有支架54;另外,参照图7所示,在箱盖51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油缸55,油缸55的驱动端位于箱盖51内,且与支架54固定连接。箱盖51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板511,支撑板的底部安装有滑轮,安装时,在塔体上设一支撑台阶,滑轮置于台阶上,起到支撑的作用。为了使各部分零件实现标准化,下风箱7的结构与上风箱5相同(可看做是一个倒扣的上风箱5)。阀体结构为密封状态时,油缸55将支架34密封抵接在吸附小单元61的上端边缘位置(此处为了提高稳定性以及密封性,可在结构上进行适应性的处理,如设置与支架34相配合的唇边结构,以供支架34插入唇边结构,实现密封);下风箱也是同理,利用油缸将支架密封抵接在吸附小单元61的下端边缘位置。上风箱5与下风箱7的同时密封,确保了该吸附小单元61,与废气的流场相对独立。解决了密封问题之后,进一步需要考虑如何将热风通入容置在阀体结构内的吸附小单元。本实施例中设计了脱附气体系统,由于阀体结构是可运动的,所以脱附气体系统有两种设计思路,一是随阀体进行适应性运动,比如采用可伸缩的软管,或者随动的管道;而本实施例为了保证运行的稳定性以及结构的紧凑性,也进一步为了保证整个脱附气体系统与转塔1内的废气流场之间的密封性,进行了如下设计:具体的,先参照图3所示,根据上述中阀体结构是固定在旋转轴上由电机驱动进行旋转移动。本实施例在进行脱附气体系统设计时,便将其与旋转轴进行了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通旋转翼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轴(8)以及连接在旋转轴(8)上的第一双通管和第二双通管;/n第一双通管与第二双通管经阀体连通。/n第一双通管包括第一中转管(36)以及与第一中转管(36)转动连接且相互连通的第二中转管(38);/n第二中转管(38)与旋转轴(8)固定连接/n第二双通管包括与旋转轴(8)固定连接的收气管(22)以及与收气管(22)转动连接的排放管(23)。/n

【技术特征摘要】
1.双通旋转翼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轴(8)以及连接在旋转轴(8)上的第一双通管和第二双通管;
第一双通管与第二双通管经阀体连通。
第一双通管包括第一中转管(36)以及与第一中转管(36)转动连接且相互连通的第二中转管(38);
第二中转管(38)与旋转轴(8)固定连接
第二双通管包括与旋转轴(8)固定连接的收气管(22)以及与收气管(22)转动连接的排放管(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旋转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流道经第一中转管(36)和第二中转管(38)到阀体的阀腔,再经收气管(22)和排放管(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通旋转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由两个结构相同的风箱组成,所述风箱的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建立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创立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