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5330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振动控制技术领域内的一种抑振结构,包括壳体与振板;所述壳体包括顶板、侧板以及底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通过所述侧板连接成腔体结构,所述底板设有夹持口;所述振板包括第一振子板和第二振子板,所述第一振子板与所述第二振子板一体成型为折板结构;所述第一振子板连接于所述夹持口的侧边,所述第二振子板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夹持口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有所述振板。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壳体包裹参数敏感性较高的振板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抑振结构,能有效避免谐振结构受外力影响而导致设计频率偏移,提高低频抑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抑振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振动控制
,具体地,涉及一种抑振结构。
技术介绍
机电设备、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工业管道、建筑门窗等对象,在动力装置或外施载荷激励下产生的高量级的结构振动和辐射出的噪声会损伤人们的听力,造成结构的疲劳损坏,危害生命财产安全。其中,低频的结构振动波长较长,传播能力更强,对其进行有效抑制需要付出极大的空间和重量代价。现有的结构振动抑制技术主要是基于动力吸振原理,在原有待抑振件上附加“弹簧-质量”谐振系统,利用该谐振系统共振时产生的惯性力显著降低原有结构的振动幅度。针对低频结构振动问题,为了降低谐振系统的共振频率,要求谐振系统应具备较小的“弹簧”刚度,或者足够大的“质量”。因此,大部分的低频抑振结构需要较大的尺寸或较大的重量代价,不适用于结构紧凑、空间狭小或应用场景复杂的场合。而且,现有振动抑制结构具有明显的抑振方向性和窄带特性,同时由于这些抑振结构包含受外力影响较大的敏感性薄片,很难满足多方向抑振、宽频段抑振和服役性能稳定的需求。经现有技术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为CN106678271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抑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与振板(2);/n所述壳体(1)包括顶板(11)、侧板(12)以及底板(13),所述顶板(11)与所述底板(13)通过所述侧板(12)连接成腔体结构,所述底板(13)设有夹持口(131);/n所述振板(2)包括第一振子板(21)和第二振子板(22),所述第一振子板(21)与所述第二振子板(22)一体成型为折板结构;/n所述第一振子板(21)连接于所述夹持口(131)的侧边,所述第二振子板(22)位于所述顶板(11)和所述底板(13)之间,所述夹持口(131)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有所述振板(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抑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与振板(2);
所述壳体(1)包括顶板(11)、侧板(12)以及底板(13),所述顶板(11)与所述底板(13)通过所述侧板(12)连接成腔体结构,所述底板(13)设有夹持口(131);
所述振板(2)包括第一振子板(21)和第二振子板(22),所述第一振子板(21)与所述第二振子板(22)一体成型为折板结构;
所述第一振子板(21)连接于所述夹持口(131)的侧边,所述第二振子板(22)位于所述顶板(11)和所述底板(13)之间,所述夹持口(131)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有所述振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振子板(21)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振子板(22)连接成一个所述振板(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抑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子板(22)通过开缝形成多个相邻的振翅(22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抑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口(131)同一侧的所述振板(2)为多个且间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又衡王晓乐罗旭东赵春宇黄震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