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55189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44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由下柱、上柱、套筒、箍筋和细石混凝土组成;上柱底部的凸台插到下柱顶部的凹槽内;套筒套在下柱的下纵筋和上柱的上纵筋上,套筒卡住下纵筋和上纵筋;箍筋箍在套筒和上柱的上纵筋上;下柱和上柱形成的凹形空间填有细石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上柱的凸台插到下柱的凹槽后,将套筒向上套在上柱的上纵筋上,再缓慢落下上柱,将带有喇叭口的模板固定在下柱上,浇筑细石混凝土,最后将多余的外伸混凝土切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连接节点构造简单、传力可靠、施工方便,能够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受力和施工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两根预制钢筋混凝土柱之间的连接节点领域。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周期短、现场能耗低、便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钢筋混凝土柱是重要的竖向承重构件,其装配质量直接影响着结构的受力性能。目前,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多采用灌浆套筒的连接方式,连接节点位于楼板位置,上层柱与下层柱之间留有坐浆层,坐浆层的上下都为预制构件,存在施工冷缝,为结构的薄弱环节。吊装施工对钢筋位置要求非常严格,否则不容易对位,影响施工效率。灌浆为封闭施工,施工质量不容易监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保证装配式建筑的力学性能和施工便捷性,需要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及相应的施工方法,满足构造简单、传力可靠和施工方便等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将两根预制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起来,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该连接节点具有构造简单、传力可靠和施工方便等优点。本专利技术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的技术方案是:由下柱、上柱、套筒、箍筋和细石混凝土组成;上柱底部的凸台插到下柱顶部的凹槽内;套筒套在下柱的下纵筋和上柱的上纵筋上,套筒受挤压发生塑性变形卡住下纵筋和上纵筋;箍筋箍在套筒和上柱的上纵筋上;下柱和上柱连接处形成的凹形空间填有细石混凝土,细石混凝土的外表面与下柱和上柱的外表面平齐。所述下柱的顶部有下纵筋和凹槽,下纵筋伸出下柱的顶面,下纵筋的伸出长度等于套筒长度的一半,凹槽位于下柱顶面的中心位置,凹槽的深度不小于100毫米,凹槽的形状可以是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下柱的侧面上有接头,用于连接预制梁,接头数量可以是2个、3个和4个,接头的顶面距下柱的顶面不小于600毫米。所述上柱的底部有上纵筋和凸台,上纵筋和凸台都伸出上柱的底面,凸台的伸出长度等于上纵筋的伸出长度、下纵筋的伸出长度和凹槽深度之和,凸台的平面尺寸略小于凹槽的平面尺寸,凸台的形状可以是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凸台与上柱间以斜面过渡,便于排出细石混凝土中的气泡,避免与上柱接触的细石混凝土浇筑不密实。所述套筒的内径大于下纵筋和上纵筋的外径,采用延性良好的钢材制成,对套筒施加径向挤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借助套筒与带肋钢筋之间的机械咬合力传递钢筋的内力,实现下纵筋和上纵筋的连接。所述箍筋采用钢筋制作,起固定和约束下纵筋和上纵筋的作用。所述细石混凝土采用小直径粗骨料,并添加膨胀剂和减水剂,使细石混凝土能更好地填充下柱和上柱连接处形成的凹形空间。本专利技术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是:工厂预制下柱和上柱;将套筒套在下柱的下纵筋上,将箍筋套在套筒上;吊装上柱,将上柱的凸台插到下柱的凹槽内,并使上柱的上纵筋不接触套筒,将套筒向上套在上柱的上纵筋上,缓慢落下上柱,使上柱的凸台插到下柱的凹槽底部,向下移动套筒使其与下柱顶面接触;将箍筋向上移动到上纵筋处,通过液压挤压机对套筒施加径向挤压力,使套筒产生塑性变形卡住下纵筋和上纵筋,移动箍筋并按设计间距固定好;支设模板,并将模板固定在下柱的顶端,从模板的喇叭口浇筑细石混凝土并振捣密实;细石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后,将多余的外伸细石混凝土切除,使细石混凝土的外表面与下柱和上柱的外表面平齐。所述模板上部有喇叭口,喇叭口尺寸大于上柱的外径,使细石混凝土能够浇满下柱和上柱连接处形成的凹形空间。本专利技术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纵筋通过套筒实现挤压连接,传力性能好;上柱的凸台卡到下柱的凹槽内,使上柱定位准确,并能很好地抵抗水平剪力,避免下柱和上柱在一个水平位置断开而形成受力薄弱环节,改善受力性能;细石混凝土的施工不是隐蔽施工,容易控制和检查施工质量,确保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施工时套筒可以小幅度移动,上纵筋和下纵筋容易对位,施工方便。所述施工方法能够更好地定位上柱,使上柱的上纵筋更容易插到套筒内,提高施工效率,并能保证细石混凝土浇筑密实。本专利技术的连接节点构造简单、传力可靠、施工方便,能够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受力和施工要求,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连接节点的透视轴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连接节点的透视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连接节点的下柱的轴测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连接节点的上柱的轴测图和侧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连接节点的施工过程图。图中:1—下柱,2—上柱,3—套筒,4—箍筋,5—细石混凝土,6—模板,11—下纵筋,12—凹槽,13—接头,21—上纵筋,22—凸台,61—喇叭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由下柱(1)、上柱(2)、套筒(3)、箍筋(4)和细石混凝土(5)组成;上柱(2)底部的凸台(22)插到下柱(1)顶部的凹槽(12)内;套筒(3)套在下柱(1)的下纵筋(11)和上柱(2)的上纵筋(21)上,套筒(3)受挤压发生塑性变形卡住下纵筋(11)和上纵筋(21);箍筋(4)箍在套筒(3)和上柱(2)的上纵筋(21)上;下柱(1)和上柱(2)连接处形成的凹形空间填有细石混凝土(5),细石混凝土(5)的外表面与下柱(1)和上柱(2)的外表面平齐。如图3所示,下柱(1)的顶部有下纵筋(11)和凹槽(12),下纵筋(11)伸出下柱(1)的顶面,下纵筋(11)的伸出长度等于套筒(3)长度的一半,凹槽(12)位于下柱(1)顶面的中心位置,凹槽(12)的深度不小于100毫米,凹槽(12)的形状可以是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下柱(1)的侧面上有接头(13),用于连接预制梁,接头(13)数量可以是2个、3个和4个,接头(13)的顶面距下柱(1)的顶面不小于600毫米。如图4所示,上柱(2)的底部有上纵筋(21)和凸台(22),上纵筋(21)和凸台(22)都伸出上柱(2)的底面,凸台(22)的伸出长度等于上纵筋(21)的伸出长度、下纵筋(11)的伸出长度和凹槽(12)深度之和,凸台(22)的平面尺寸略小于凹槽(12)的平面尺寸,凸台(22)的形状可以是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凸台(22)与上柱(2)间以斜面过渡,便于排出细石混凝土(5)中的气泡,避免与上柱(2)接触的细石混凝土(5)浇筑不密实。图5所示是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的施工过程图,整个施工过程是:如图5(a)所示,工厂预制下柱(1)和上柱(2);如图5(b)所示,将套筒(3)套在下柱(1)的下纵筋(11)上,将箍筋(4)套在套筒(3)上;如图5(c)所示,吊装上柱(2),将上柱(2)的凸台(22)插到下柱(1)的凹槽(12)内,并使上柱(2)的上纵筋(21)不接触套筒(3),将套筒(3)向上套在上柱(2)的上纵筋(21)上,缓慢落下上柱(2),使上柱(2)的凸台(22)插到下柱(1)的凹槽(12)底部,向下移动套筒(3)使其与下柱(1)顶面接触;如图5(d)所示,将箍筋(4)向上移动到上纵筋(21)处,通过液压挤压机对套筒(3)施加径向挤压力,使套筒(3)产生塑性变形卡住下纵筋(11)和上纵筋(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由下柱、上柱、套筒、箍筋和细石混凝土组成,其特征是:上柱底部的凸台插到下柱顶部的凹槽内;套筒套在下柱的下纵筋和上柱的上纵筋上,套筒卡住下纵筋和上纵筋;箍筋箍在套筒和上柱的上纵筋上;下柱和上柱连接处形成的凹形空间填有细石混凝土,细石混凝土的外表面与下柱和上柱的外表面平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由下柱、上柱、套筒、箍筋和细石混凝土组成,其特征是:上柱底部的凸台插到下柱顶部的凹槽内;套筒套在下柱的下纵筋和上柱的上纵筋上,套筒卡住下纵筋和上纵筋;箍筋箍在套筒和上柱的上纵筋上;下柱和上柱连接处形成的凹形空间填有细石混凝土,细石混凝土的外表面与下柱和上柱的外表面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是:下柱的顶部有下纵筋和凹槽,下纵筋伸出下柱的顶面,下纵筋的伸出长度等于套筒长度的一半,凹槽位于下柱顶面的中心位置,凹槽的深度不小于100毫米,凹槽的形状可以是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下柱的侧面上有接头,用于连接预制梁,接头数量可以是2个、3个和4个,接头的顶面距下柱的顶面不小于600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是:上柱的底部有上纵筋和凸台,上纵筋和凸台都伸出上柱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征丛术平韩金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