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椎体切除后重建的智能化骨科内植物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椎体切除后重建的智能化骨科内植物。
技术介绍
现有的骨科内植物植入后需要反复进行X光、CT检查辅助判断患者是否达到骨愈合,患者需要反复到医院进行多次检查,存在诸如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放射危害的问题;并且对骨科内植物植入后的自身位置、应力情况,以及患者的脊柱运动、康复锻炼时间、休息时间、平卧时间等缺乏记录和反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椎体切除后重建的用于椎体切除后重建的智能化骨科内植物,可以在不进行X光、CT检查的情况下,准确的判定患者是否达到骨融合,增加骨融合判定的准确率,并且能够对骨科内植物植入后的自身位置、应力情况等进行记录并反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公开的用于椎体切除后重建的智能化骨科内植物,包括外套筒、内套筒;所述外套筒、内套筒均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具有端面,外套筒的开口端套装在内套筒的开口端,外套筒、内套筒间隙配合,外套筒、内套筒之间的间隙中布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椎体切除后重建的智能化骨科内植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筒、内套筒;所述外套筒、内套筒均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具有端面,外套筒的开口端套装在内套筒的开口端,外套筒、内套筒间隙配合,外套筒、内套筒之间的间隙中布置应力传感器,内套筒的开口端与外套筒之间的支撑部件布置有应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外套筒或内套筒的内壁布置有重力传感器;外套筒和/或内套筒的侧壁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外套筒和/或内套筒的内腔连通,所述通孔有若干个,若干个通孔布置在外套筒和/或内套筒的外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椎体切除后重建的智能化骨科内植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筒、内套筒;所述外套筒、内套筒均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具有端面,外套筒的开口端套装在内套筒的开口端,外套筒、内套筒间隙配合,外套筒、内套筒之间的间隙中布置应力传感器,内套筒的开口端与外套筒之间的支撑部件布置有应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外套筒或内套筒的内壁布置有重力传感器;外套筒和/或内套筒的侧壁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外套筒和/或内套筒的内腔连通,所述通孔有若干个,若干个通孔布置在外套筒和/或内套筒的外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椎体切除后重建的智能化骨科内植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和/或内套筒侧壁设有植骨孔,所述植骨孔与外套筒、内套筒的内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椎体切除后重建的智能化骨科内植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内套筒均为圆柱状钛网。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椎体切除后重建的智能化骨科内植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内套筒的端面覆盖附着层,所述附着层的材质为弹性合金或可降解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毅,刘浩,马立泰,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