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凯专利>正文

一种带包装盒转移功能的除泡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4606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包装盒转移功能的除泡机,其包括工作台(1)、除泡机构(2)、包装盒转移机构(3)以及联动机构(4);其中,除泡机构(2)用于对包装盒的托盘进行除泡,包装盒转移机构(3)用于将除泡后的包装盒转移至后续工序,联动机构(4)连接在除泡机构(2)与包装盒转移机构(3)之间,能够将除泡机构(2)的动作传递给包装盒转移机构(3),带动包装盒转移机构(3)实现转移包装盒的目的。由于在除泡机构(2)工作的过程中,包装盒转移机构(3)能随之工作,将除泡后的包装盒转移至后续工序,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大提升了整个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无需再依靠人工手动转移包装盒,同时避免了包装盒容易被磕碰或擦刮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包装盒转移功能的除泡机
本专利技术设计包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泡机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很多厂家所采用的手机包装盒包括盒身、盒盖、内衬以及托盘,其中盒身为中空结构,内衬固定于盒身的中空腔体内,托盘则固定于内衬的上表面,托盘用于放置手机以及相应的配件,盒盖也为中空结构,其倒扣在盒身之上且能将盒身的四周包裹于其中。这类包装盒的结构可参考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470718U的中国专利。这类包装盒组装的过程中,在组装托盘时,会先在托盘下表面的特定位置涂抹胶水,然后再将托盘贴合在内衬的上表面,贴合时由于贴合面会产生气泡,所以通常会采用除泡机进行除泡,即,利用除泡机在托盘的上表面施加压力以去除贴合面的气泡,使托盘能牢牢粘贴在内衬上。除泡机的原理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6703596U的中国专利的图1。除泡后,需手动取出包装盒,然后将其转移到输送带上,之后再由输送带运送至后续工序。由于除泡后的包装盒须手动转移,因此其自动化程度较低,需专门安排一名工人在该工位进行操作,人力成本较高,并且,人工拿取并转移包装盒的过程中,稍有不当还会出现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包装盒转移功能的除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n工作台(1);/n除泡机构(2),安装于所述工作台(1)的上方;该除泡机构(2)包括气缸(21)和压板(22);所述的气缸(21)竖向布置,且气缸(21)的活塞杆(211)位于朝下的一侧,活塞杆(211)的侧面设置有一条竖向延伸的条形凹槽(2111);所述的压板(22)呈水平固定于活塞杆(211)的底端;/n包装盒转移机构(3),该包装盒转移机构(3)包括壳体(31)、吸附组件(32)、提升组件(33)、电源插头(34)、控制电路(35)以及电源供给头(36);所述的壳体(31)布置于所述工作台(1)的侧旁,壳体(31)其中一侧的侧壁上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包装盒转移功能的除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台(1);
除泡机构(2),安装于所述工作台(1)的上方;该除泡机构(2)包括气缸(21)和压板(22);所述的气缸(21)竖向布置,且气缸(21)的活塞杆(211)位于朝下的一侧,活塞杆(211)的侧面设置有一条竖向延伸的条形凹槽(2111);所述的压板(22)呈水平固定于活塞杆(211)的底端;
包装盒转移机构(3),该包装盒转移机构(3)包括壳体(31)、吸附组件(32)、提升组件(33)、电源插头(34)、控制电路(35)以及电源供给头(36);所述的壳体(31)布置于所述工作台(1)的侧旁,壳体(31)其中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第一孔洞(311);所述的吸附组件(32)用于吸附位于工作台(2)上的包装盒,吸附组件(32)的数量为两组,且两组吸附组件(32)间隔布置,分别用于吸附包装盒侧壁的左右两侧,各组吸附组件(32)均包括吸杆(321)、缸筒(322)、气管(323)、排气泵(324)、第一线圈(325)、第一磁性板(326)以及第一弹簧(327),所述的吸杆(321)水平布置,并且吸杆(321)的一部分位于壳体(31)之内,另一部分穿过相应的第一孔洞(311)后延伸至壳体(31)之外,所述的缸筒(322)位于壳体(31)之内且套接在吸杆(321)之外,缸筒(322)远离吸杆(321)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则开设有允许吸杆(321)穿过的第三孔洞(3221),吸杆(321)位于壳体(31)之外的端部安装有吸盘(328),位于缸筒(322)之内的端部套接有活塞板(329),活塞板(329)的直径略小于缸筒(322)的内径,且活塞板(329)上套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与缸筒(322)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的气管(323)连接于缸筒(322)的底部且连接点位于活塞板(329)背离吸杆(321)的一侧,气管(323)由壳体(31)的底部延伸至壳体(31)之外,所述的排气泵(324)安装于壳体(31)之外的气管(323)上,所述的第一线圈(325)位于壳体(31)之内,第一线圈(325)的中部设置有通孔,第一线圈(325)借由该通孔套接在吸杆(321)之外,并且第一线圈(325)固定于壳体(31)内的侧壁上,所述的第一磁性板(326)位于壳体(31)之内、缸筒(322)之外,第一磁性板(326)与第一线圈(325)间隔设置且第一磁性板(326)套接在吸杆(321)之外并与吸杆(321)固定,所述的第一弹簧(327)位于第一线圈(325)与第一磁性板(326)之间且套接在吸杆(321)之外;所述的提升组件(33)用于抬升吸附组件(32)以及其所吸附的包装盒,提升组件(33)包括第三磁性板(331)、第三线圈(332)、伸缩杆(333)以及第三弹簧(334),所述的第三磁性板(331)固定于壳体(31)顶部外壁的中央,所述的第三线圈(332)间隔布置在第三磁性板(331)的上方,所述的伸缩杆(333)连接于第三磁性板(331)与第三线圈(332)之间,所述的第三弹簧(334)套接于伸缩杆(333)之外;所述的电源插头(34)固定于壳体(31)顶部的外壁上,电源插头(34)具有两个触点,分别为第一触点(341)和第二触点(342);所述的控制电路(35)包括第一时间继电器、第三时间继电器和储能电容(C),其中,第一时间继电器具有两个常开的延时闭合触点,分别为延时闭合触点Ⅰ(K1-1)和延时闭合触点Ⅱ(K1-2),第一时间继电器线圈(K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触点(341)和第二触点(342)连接,第一时间继电器的延时闭合触点Ⅰ(K1-1)与其中一个吸附组件(32)的第一线圈(325)串联后与第一时间继电器线圈(K1)并联,第一时间继电器的延时闭合触点Ⅱ(K1-2)与另一个吸附组件(32)的第一线圈(325)串联后与第一时间继电器线圈(K1)并联,第三时间继电器具有一个常开的延时闭合触点,为延时闭合触点Ⅲ(K3-1),第三时间继电器线圈(K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触点(341)和第二触点(342)连接,第三时间继电器的延时闭合触点Ⅲ(K3-1)与提升组件(33)的第三线圈(332)串联后与第三时间继电器线圈(K3)并联,所述的储能电容(C)并联于所述第三线圈(332)的两端,其中,延时闭合触点Ⅰ(K1-1)和延时闭合触点Ⅱ(K1-2)延时闭合的时间均为T,延时闭合触点Ⅲ(K3-1)延时闭合的时间为2T,并且,所述的T介于1s至3s之间;所述的电源供给头(36)包括正极触头和负极触头,这两个触头分别用于与电源插头(34)的第一触点(341)和第二触点(342)接触,以向控制电路(35)供电,该电源供给头(36)悬空固定于所述壳体(31)的上方,且只有当所述的壳体(31)转动至吸附组件(32)吸附包装盒的工位时,电源供给头(36)的正极触头和负极触头才恰好分别与电源插头(34)的第一触点(341)和第二触点(342)接触;
联动机构(4),连接于所述的气缸(21)与所述的包装盒转移机构(3)之间,能够利用气缸(21)活塞杆(211)的移动来带动包装盒转移机构(3),使其在平面上转动;该联动机构(4)包括第一套筒(41)、螺杆(42)、第二套筒(43)、连接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凯
申请(专利权)人:蒋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