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沐浴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4551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生儿沐浴盆,包括:水盆和卧盆,所述卧盆设置在水盆内用于放置新生儿;所述卧盆在与新生儿接触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出水口;另设有喷水装置与所述多个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延伸方向与卧盆形成倾角;位于所述卧盆中轴线两侧的第一出水口倾斜的方向相反。其优点在于,通过喷水装置和第一出水口,无需将新生儿抱起,新生儿躺卧在卧盆上时,即可对新生儿的背部及臀部进行自动冲洗;无需两名医护人员配合,由单名医护人员即可帮助新生儿完成清洗;且自动冲洗背部及臀部提高了新生儿的清洗效率,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劳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生儿沐浴盆
本技术涉及婴幼儿护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生儿沐浴盆。
技术介绍
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新生儿的日常清洗是一个必要的步骤。新生儿沐浴盆是一种常用的新生儿清洗用品,现有的新生儿沐浴盆在常见的浴盆上加设了卧盆,卧盆上有贴合新生儿外形的凹陷,可将新生儿稳固的放置在卧盆内,卧盆倾斜,较高一端放置新生儿头部,较低一端放置新生儿脚部。但是由于新生儿无法坐立,如何对新生儿的背部及臀部等与卧盆接触的部位进行清洗成为了一个难题。新生儿身体娇嫩,单手抱起容易对新生儿造成损伤。现有的清洗方法需要两名医护人员配合,一名医护人员抱起新生儿,另一名医护人员冲洗新生儿背部及臀部。这种清洗方法需要两名医护人员配合完成,耗费时间长且工作量大,在医院新生儿较多时常常会出现医护人员人手不够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冲洗新生儿臀背部的新生儿沐浴盆。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沐浴盆,包括:水盆和卧盆,所述卧盆设置在水盆内用于放置新生儿;所述卧盆在与新生儿接触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出水口;另设有喷水装置与所述多个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延伸方向与卧盆形成倾角;位于所述卧盆中轴线两侧的第一出水口倾斜的方向相反。优选地,在所述卧盆与新生儿接触的表面铺设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在与第一出水口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的延伸方向与对应的第一出水口的延伸方向相同。优选地,所述缓冲层为硅胶层,其厚度大于2cm。优选地,所述第二出水口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一出水口的截面面积。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出水口远离第一出水口的一端延伸出一缓冲板,所述缓冲板一端与第二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优选地,在所述卧盆新生儿放置脚部的一端延伸出一引流槽。优选地,所述水盆在与引流槽对应的位置设有废水槽,所述废水槽与水盆其他位置水体隔断。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口与卧盆所成倾角为45°。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沐浴盆,其优点在于,通过喷水装置和第一出水口,无需将新生儿抱起,新生儿躺卧在卧盆上时,即可对新生儿的背部及臀部进行自动冲洗;无需两名医护人员配合,由单名医护人员即可帮助新生儿完成清洗;且自动冲洗背部及臀部提高了新生儿的清洗效率,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劳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新生儿沐浴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新生儿沐浴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新生儿沐浴盆的图2中A位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新生儿沐浴盆的图2中A位置另一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新生儿沐浴盆的卧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水盆、11-废水槽、2-卧盆、21-第一出水口、22-引流槽、3-喷水装置、4-缓冲层、41-第二出水口、42-缓冲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沐浴盆,包括:水盆1和卧盆2,卧盆2设置在水盆1内用于放置新生儿;卧盆2在与新生儿接触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出水口21;另设有喷水装置3与多个第一出水口21通过管道连通;第一出水口21的延伸方向与卧盆2形成倾角;位于卧盆2中轴线两侧的第一出水口21倾斜的方向相反。喷水装置3向第一出水口21喷射水流用于清洗新生儿与卧盆2接触位置。卧盆2设置在水盆1内,卧盆2上设有与新生儿外形相契合的凹陷,主要与新生儿的背部、臀部及手臂下侧接触,新生儿由上述部位承重。卧盆2在与新生儿接触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出水口21,第一出水口21呈圆形以一定间隔排列在新生儿与卧盆2的接触面上,第一出水口21的延伸方向倾斜,所成倾角为45°,所成倾角为45°时,水流能够在具有较好清洗效果的同时具有较小的水压,减少对新生儿皮肤的刺激。可以根据水流所需喷射的高度设置所成倾角的角度。如60°时水流的喷射高度更高,但同时也使水流具有更高的水压。30°时水流的喷射高度较低,其所具有的水压也更低。卧盆2中轴线两侧的第一出水口21倾斜的方向相反。倾斜的第一出水口21避免水流直射新生儿皮肤,减少水流对新生儿皮肤造成刺激。喷水装置3设有多条管道与多个第一出水口21连通,通过管道向第一出水口21喷射水流,由于第一出水口21倾斜,且中轴线两侧的第一出水口21倾斜的方向相反,则喷水装置3喷射的水流均向卧盆2中轴线位置汇聚,利于后续引流槽22对水流进行引流。喷水装置3向第一出水口21喷射水流,水流通过第一出水口21与新生儿的皮肤接触,并向四周渗透,清洗新生儿的背部、臀部及手臂下侧。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沐浴盆,通过设置第一出水口21和喷水装置3,可自动对躺卧在卧盆2上的新生儿的背部、臀部及手臂下侧进行冲洗,无需将新生儿抱起;医护人员在对新生儿的正面进行清洗时,所述新生儿沐浴盆同时自动对新生儿的臀背部进行清洗,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新生儿的清洗效率,且无需两名医护人员配合,由单名医护人员即可帮助新生儿完成清洗。在卧盆2与新生儿接触的表面铺设有缓冲层4。缓冲层4铺设在卧盆2上表面,在与第一出水口2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出水口41。第二出水口41和第一出水口21同轴设置,第二出水口41的直径大于第一出水口21的直径。在第二出水口41远离第一出水口21的一端延伸出一缓冲板42,缓冲板42一端与第二出水口41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缓冲层4材料选用质软的硅胶层,厚度为3cm。由于卧盆2具有一定的硬度,因此当新生儿与卧盆2直接接触时,卧盆2表面设置的第一出水口21可能会由于新生儿自身的重力对新生儿的皮肤产生挤压,因此设置硅胶层铺设在卧盆2与新生儿接触表面,硅胶层质软不会对新生儿的皮肤产生挤压。当硅胶层厚度大于2cm时,能有效避免新生儿在与卧盆2接触时第一出水口21对新生儿的皮肤的挤压。由于第一出水口21直径较小,且与新生儿接触的水流是通过喷水装置3加压喷射得到,所以与新生儿接触的水流具有一定的水压。因此设置第二出水口41大于第一出水口21的直径,第二出水口41长度为3cm,在水流经过第二出水口41时,可以释放自身的水压,减少与新生儿接触水流的水压,减少新生儿的皮肤受到的刺激。缓冲板42设置在第二出水口41远离第一出水口21的一端,缓冲板42一端与第二出水口41连接,另一端可绕连接点旋转。缓冲板42为一弧形的硅胶软片。当缓冲板42处于自然状态即第二出水口41没有水流通过时,受重力作用缓冲板42如图3所示自然垂下。当第二出水口41有水流通过时,缓冲板42受水流冲击如图4所示向上抬升,接触到新生儿皮肤后停下,在持续受水流冲击的过程中,缓冲板42将始终保持如图4状态。水流在接触到缓冲板42后,沿弧形的缓冲板42向自由端一侧流出,与新生儿皮肤接触。缓冲板42进一步减少了水流的水压,避免喷射的水流直接与新生儿皮肤接触,减少新生儿皮肤受到的刺激。在卧盆2的新生儿放置脚部的一端延伸出一引流槽22。水盆1在与引流槽22对应的位置设有废水槽11,废水槽11与水盆1其他位置水体隔断。卧盆2倾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生儿沐浴盆,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盆(1)和卧盆(2),所述卧盆(2)设置在水盆(1)内用于放置新生儿;所述卧盆(2)在与新生儿接触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出水口(21);另设有喷水装置(3)与所述多个第一出水口(21)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21)的延伸方向与卧盆(2)形成倾角;位于所述卧盆(2)中轴线两侧的第一出水口(21)倾斜的方向相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生儿沐浴盆,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盆(1)和卧盆(2),所述卧盆(2)设置在水盆(1)内用于放置新生儿;所述卧盆(2)在与新生儿接触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出水口(21);另设有喷水装置(3)与所述多个第一出水口(21)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21)的延伸方向与卧盆(2)形成倾角;位于所述卧盆(2)中轴线两侧的第一出水口(21)倾斜的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生儿沐浴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卧盆(2)与新生儿接触的表面铺设有缓冲层(4),所述缓冲层(4)在与第一出水口(2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出水口(41);所述第二出水口(41)的延伸方向与对应的第一出水口(21)的延伸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生儿沐浴盆,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4)为硅胶层,其厚度大于2cm。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间维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婴医院广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