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置供氧装置的移动式隧道救生舱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救生舱
,具体是一种内置供氧装置的移动式隧道救生舱。
技术介绍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时有事故发生,此时如果没有专业的救助设备,施工人员则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因此需要在隧道中设置应急安全救生舱作为临时防护点。现有的救生舱往往为固定式,其间隔放置在隧道中,当事故发生时,施工人员则逃离至最近的救生舱中即可,但是,往往最近的救生舱依旧离施工人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导致施工人员依旧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使得固定式救生舱成为摆设,并且极大的增加了采购成本,另外现有的救生舱的氧气供给往往仅采用氧气瓶进行补给,没有考虑到应急情况或者极端情况,从而难以维系施工人员的生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内置供氧装置的移动式隧道救生舱,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置供氧装置的移动式隧道救生舱,其包括底座、顶座、立柱以及救生舱,其中,所述救生舱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随底座的移动而移动,所述底座上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置供氧装置的移动式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座(1)、顶座(2)、立柱(5)以及救生舱(6),其中,所述救生舱(6)放置于所述底座(1)上,且随底座(1)的移动而移动,所述底座(1)上采用两组立柱(5)连接有顶座(2),以便通过顶座(2)支撑隧道顶板,所述救生舱(6)包括从右向左依次固定连接的制氧仓(14)、供氧仓(15)、保温室(19)以及防护室(20),其中,所述制氧仓(14)内采用搅拌装置以化学反应的方式进行制氧补氧,从而向供氧仓(15)中补充氧气,所述供氧仓(15)能够间隔的向保温室通入氧气,所述保温室(19)与防护室(20)之间设置有隔门,且所述防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供氧装置的移动式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座(1)、顶座(2)、立柱(5)以及救生舱(6),其中,所述救生舱(6)放置于所述底座(1)上,且随底座(1)的移动而移动,所述底座(1)上采用两组立柱(5)连接有顶座(2),以便通过顶座(2)支撑隧道顶板,所述救生舱(6)包括从右向左依次固定连接的制氧仓(14)、供氧仓(15)、保温室(19)以及防护室(20),其中,所述制氧仓(14)内采用搅拌装置以化学反应的方式进行制氧补氧,从而向供氧仓(15)中补充氧气,所述供氧仓(15)能够间隔的向保温室通入氧气,所述保温室(19)与防护室(20)之间设置有隔门,且所述防护室(20)的底部布设有爬梯(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供氧装置的移动式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室(19)的一侧固定嵌入在供氧仓(15)的侧壁中,且由供氧仓(15)侧壁上设置的供氧风扇进行供氧,所述保温室(19)的另一侧与防护室(20)固定相连,所述保温室(19)的外表面间隔套设有多组阻流散热圈(26),从而对保温室(19)内部的热量进行散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置供氧装置的移动式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阻流散热圈(26)的外部共同支撑套设有进风筒(21),所述进风筒(21)的两端均为开口设计;
所述阻流散热圈(26)为蜂窝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置供氧装置的移动式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筒(21)的外部套设出风筒(22),所述出风筒(22)的一端为开口设计,且其开口端固定嵌入在供氧仓(15)的侧壁上,且出风筒(22)的另一端布设有排风扇,从而引导风体经过进风筒(21)回转至出风筒(22)中并排出;
所述出风筒(22)的外部还包裹有散热片(2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置供氧装置的移动式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室(19)中对称嵌入有换风筒一(24)以及换风筒二(25),所述换风筒一能够将保温室(19)的内部空气送至外部,且所述换风筒二(25)能够将进风筒(21)内的空气抽吸至保温室(19)中,且换风筒二(25)的进风端布设有滤网以及有害气体清除器;
且所述换风筒一(24)以及换风筒二(25)均靠向保温室(19)的左侧布设;
所述制氧仓(14)采用连接管(16)与供氧仓(15)相连通,且所述连接管(16)上布设有单向阀,防止供氧仓(15)中的氧气回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供氧装置的移动式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罐(32)、暂存罐(33)、变径搅拌杆组件以及搅拌叶(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世伟,郭海峰,阮志刚,步青松,邱永祥,姚帅墨,黄晓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