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侧开式硬壳旅行箱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2076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侧开式硬壳旅行箱的结构,在一中空的箱体一侧面形成对应箱体全侧面范围的开口,在远离该开口的一侧形成一内底部,该开口处连结一可掀起的全侧面盖,一补强组件结合于该箱体周边的推行侧内,由接近该开口的一边朝向内底部延伸超过该推行侧一半以上深度,至少一可水平全周自由枢转的第一轮组设置于该箱体的推行侧接近该开口的边缘,且其基部贯穿该推行侧与该补强组件相结合,利用该补强组件增加该箱体推行侧的结构强度,对该第一轮组提供充分的支撑强度;另有第二轮组设置于该箱体推行侧与内底部交界的各端角部位,以确保该箱体在重负荷拉行状态,仍能凭借该第二轮组提供整体架构在移行间维持稳固不偏倾的效果。的效果。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侧开式硬壳旅行箱的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全侧开式硬壳旅行箱的结构,尤指一种结构强度佳,可在重负荷作用下仍维持滑行侧不因受压而变形的全侧开式硬壳式旅行箱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全开式硬壳旅行箱结构,有如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具有相对凹陷容置空间的一前箱体51及一后箱体52,该前、后箱体51、52系各别以相对的全开式开口的一侧边缘相互挠性连结或枢接,且于二开口的其它边缘设有拉链53或刚性框,以将该前、后箱体51、52组合成一前、后容置空间相加的旅行箱5,该旅行箱5底部装设复数轮组54,以便于在行进中的推移,另于该旅行箱5的一侧可依需要设置可伸缩的拉杆(未绘出),便于拉提该旅行箱。
[0003]针对一般硬壳旅行箱的设计,由于箱体的各端角分别位于顶底面、前后侧面及二旁侧面等三面的衔接部位,在受外力作用时,可有效地将所承受的应力分散至上述各衔接面上,为整体箱体中结构强度较佳的处;因此,一般多系将箱体上的各轮组54设置于该旅行箱5底面与各侧面之间或接近各侧面的各端角部位,以期能使箱体在行进间,可承受较大的内容重量而不致于产生变形或侧倾。
[0004]上述的旅行箱5大多由PE或PC+ABS为主要材料,并利用真空吸塑方式射出成型,因此其所能加工凹陷的最大深度约为20公分左右,且为取得最大的内容空间,会将该前箱体51及后箱体52设计成具有相同的最大凹陷深度;使用时,在放置物品时,多会均匀地分配装入于该前、后箱体51、52内,取出物品时,也习惯将该前、后箱体51、52完全对称地以该二侧的全开式开口向上展开平置于地面,以便于取放内容物;然而,此种全面对撑开启方式,在箱体放置空间充足的使用环境中,尚不致会有任何使用上的不便,但若在箱体放置空间不足而仅能容许单侧平置于地面的环境中,则由于该前、后箱体51、52二侧的本身或内容物的重量大约相当,因此于前(后)箱体51(52)开启后,如果无法完全稳定平置,将会使另一原来平置的后(前)52(51)箱体翘起倾斜,不但影响取物时的便利性,也容易造成内部物品放置困难的现象,形成应用上的缺失。
[0005]再者,由于上述旅行箱5保持该前、后二对称箱体51、52组合后的形态,常见者的最大凹陷深度在20公分左右,因此若需放置较大型(高度超过20公分)物品时,往往会使该物品凸出于该其中一侧箱体(该前箱体51或后箱体52) 的开口上方,影响另一侧后箱体52(或前箱体51)的置物及盖合便利性;因此,若可以将单一侧箱体(如后箱体52)的凹陷深度加大,且使另一侧箱体(如前箱体51)的凹陷深度减小,使较深的一侧箱体的容纳高度增加,则有助解决上述问题。
[0006]在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I627923号专利技术专利案中,揭示了一种硬壳旅行箱的结构,包括:一硬质的箱体,具有一顶部、一底部、一左侧部、一右侧部、一连接部及一背部,该顶部及该底部与该左侧部、该右侧部及该背部相互连接,该连接部与该左侧部、该右侧部及该底部相互连接,该连接部的高度小于该背部,使该箱体在该连接部的上方形成一开口,该箱体
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开口连通该容置空间;该底部为一单一元件,且该底部与箱体各侧边之间具有复数个结合端部;一面板,凭借一连接组件枢设于该箱体的开口位置;一连接组件,设置于该箱体及该面板的相对接合位置,以结合该面板与该箱体;以及复数个轮组,分别设置于该箱体的结合端部,以克服大深度箱体的接近开口位置的支撑强度不足的问题。
[0007]此种结构系利用该连接部的设计,以保持箱体底部的完整,便于将复数轮组设置于各端角部位,如此一来,受到轮组设置于各端角部位的限制,该箱体的开口仅能以相对小于背部面积的范围来开设(为保留前侧轮组上方的结合机构),因此,不但限制了较大物件经由该开口放入该旅行箱,也造成收纳或取物时的不便。
[0008]为此,市面上另有一结合前述二种形态(如图2所示)的旅行箱产品,其由一前箱体61及一后箱体62经由一拉链63组成一旅行箱本体6,于该旅行箱本体6底部各端角设有复数轮组64,且于该旅行箱本体6的一侧设有可伸缩的拉杆67,除此之外,于该前箱体61的前侧受限于该多个轮组64的设置,仅能开设一较小全侧面积的开口65,以及一遮蔽该开口65的面板66;此种结构可分别开启该面板66或前箱体61,以因应不同大小环境空间的收纳或取物需求,进而提升使用上的便利性;但在实际生产时,不但需要开发三套(面板66、前箱体61及后箱体62)模具,且该前箱体61上的开口65因受限于目前模塑或成型技术的可行性,无法经由较传统的模塑加工机械直接成型加工,而必须先以射出成型塑出一侧封闭的箱体初胚后,再以激光切割方式切除该开口65部位,致使整体生产程序更为繁复,加工成本因而提高,且加工时程增长,产品生产量能受到明显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有鉴于现有的硬壳旅行箱结构有上述缺点,本技术设计人乃针对该些缺点研究改进的道,终于有本技术产生。
[0010]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行的技术手段包括:一中空的箱体,于一侧面设有对应箱体全侧范围镂空的箱体开口,且于远离该箱体开口的一侧形成一内底部,该箱体于该箱体开口与该内底部之间界定出一推行侧;一面盖,具有一面盖开口,该面盖开口一边侧经由一连结部衔接于该箱体开口的一边缘,形成可掀启地盖合于该箱体开口上;一补强组件,结合于该箱体的推行侧内,该补强组件的一边侧接近该箱体开口,另一边侧朝向接近该内底部与该推行侧衔接的部位延伸;复数转轮组,由至少一第一轮组及多个第二轮组所组成,该第一轮组设置于该箱体的推行侧,且与该补强组件相结合固定,该多个第二轮组则分别设置于该推行侧与该内底部相连结的交界部位。
[0011]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箱体由一第一箱体及一第二箱体相互组接而成。
[0012]依上述结构,其中该补强组件由一垫设于该第一箱体对应于该推行侧的一边侧内的第一补强件,及一垫设于该第二箱体对应于该推行侧的一边侧内的第二补强件所组成,且该第一补强件与第二补强件相互叠置,并以复数结合件贯穿结合。
[0013]依上述结构,其中该面盖开口位于该连结部之外的其它边缘,经由一可开合的连结组件组接于该箱体开口其它对应侧边缘。
[0014]依上述结构,其中该连结组件是一拉链。
[0015]依上述结构,其中该转轮组包括多个至少一第一轮组,该多个第一轮组设置于该推行侧接近该箱体开口的部位,该多个第二轮组则分别设置于该推行侧二旁侧。
[0016]依上述结构,其中该转轮组包括多个第一轮组,该多个第一轮组分别设置于该推行侧接近该箱体开口,以及该推行侧上介于该箱体开口与内底部之间的部位。
[0017]依上述结构,其中该转轮组包括多个第一轮组,该多个第一轮组分别设置于该推行侧接近该箱体开口,以及该推行侧上介于该箱体开口与内底部之间的二旁边侧相连结的交界部位。
[0018]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全侧开式硬壳旅行箱的结构,系于一中空的箱体的一侧面形成一完整全侧面的开口,于该开口的一边缘连结一可全侧面掀起的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侧开式硬壳旅行箱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中空的箱体,于一侧面设有对应箱体全侧范围镂空的箱体开口,且于远离该箱体开口的一侧形成一内底部,该箱体于该箱体开口与该内底部之间界定出一推行侧;一面盖,具有一面盖开口,该面盖开口一边侧经由一连结部衔接于该箱体开口的一边缘,形成可掀启地盖合于该箱体开口上;一补强组件,结合于该箱体的推行侧内,该补强组件的一边侧接近该箱体开口,另一边侧朝向接近该内底部与该推行侧衔接的部位延伸;复数转轮组,由至少一第一轮组及多个第二轮组所组成,该第一轮组设置于该箱体的推行侧,且与该补强组件相结合固定,该多个第二轮组则分别设置于该推行侧与该内底部相连结的交界部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侧开式硬壳旅行箱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箱体由一第一箱体及一第二箱体相互组接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侧开式硬壳旅行箱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补强组件由一垫设于该第一箱体对应于该推行侧的一边侧内的第一补强件,及一垫设于该第二箱体对应于该推行侧的一边侧内的第二补强件所组成,且该第一补强件与第二补强件相互叠置,并以复数结合件贯穿结合。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盛焯
申请(专利权)人:凯丽斯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