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道路的初期雨水预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2004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海绵道路的初期雨水预处理装置,包括预处理池以及可活动设置在预处理池中的内筒,在内筒中设置一级过滤区,在内筒外壁与预处理池内壁之间设置二级过滤区,在两个过滤区的底部均设置过滤层;在内筒底部设有用于连通两个过滤区的过水孔,而顶部设置可活动式过滤网,在过滤网的周边外侧设置吸油棉,在内筒上高于过滤网的位置设置雨水入口,而低于过滤网的位置设置用于连通两个过滤区的第一溢流口,在二级过滤区的顶部设置用于连通二级过滤区和下凹式绿地的第二溢流口,在过滤网上方高于第二溢流口的位置设置可活动式盖板。本技术有效减少雨水中的机动车油、大颗粒杂物及悬浮物,降低后续处理中的污染负荷,便于后期管理维护。便于后期管理维护。便于后期管理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道路的初期雨水预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排水
,具体地,涉及一种与海绵城市道路雨水系统配合使用的初期雨水预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城市建筑大多具有下垫面过硬的特点,路面排水直接进入市政管网中,不仅加重了市政污水处理厂的负担,而且不利于涵养地下水,下暴雨时,大量雨水涌入地面径流,还容易引起内涝。为了缓解上述问题,“海绵城市”这一理念应运而生,而海绵道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0003]这种全新的城市道路最看重的是自然渗透效果。通过改变路面铺装材料、在道路两旁设置下凹式绿地或生态边沟等方式,从源头将雨水截留下来后“渗入地下”,具体过程为:下雨初期的雨水降落至地面后,通过路面径流直接进入下凹式绿地或生态边沟中,大部分雨水经过渗透层时被绿化带吸收,剩余的雨水则通过雨水口排出。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路面汇集到市政管网里的水量,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0004]虽然这类海绵道路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道路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初期雨水在降落过程中吸附了空气中和路面上的大量污染物,空气中的污染物包括酸性气体、汽车尾气、粉尘等,路面上的污染物包括机动车汽油、降尘、垃圾等,因此,当雨水被直接排入下凹式绿地或生态边沟时,极容易造成绿化带内垃圾堆积、影响绿地植物生长、城市景观破坏等问题。同时,无法被绿化带消纳的污染物直接排入道路雨水系统中会污染天然水体且无法实现二次利用。
[0005]综上所述,初期雨水在进入下凹式绿地或生态边沟之前最好先进行预处理,以降低雨水中的污染负荷,使城市道路环境更加干净整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初期雨水预处理后排入下凹式绿地或生态边沟中的装置,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海绵道路的初期雨水预处理装置,包括预处理池以及设置在所述预处理池中的内筒,所述内筒中设置一级过滤区,所述内筒外壁与预处理池内壁之间设置二级过滤区;
[0008]在所述内筒的底部设置过水孔,用于连通一级过滤区和二级过滤区,在所述一级过滤区的底部设置过滤层,而顶部设置可活动式的过滤网,在所述内筒上高于过滤网的位置处设置雨水入口,所述内筒上低于过滤网的位置处设置第一溢流口,用于连通一级过滤区和二级过滤区,在所述二级过滤区的底部设置过滤层,而顶部设置第二溢流口,用于连通二级过滤区和下凹式绿地/生态边沟。
[0009]优选地,所述内筒与预处理池间采用可活动式连接,以便于对内筒的定期清洗以
及对滤料的定期更换。
[0010]优选地,所述过滤网的规格不大于25目。所述过滤网主要用于拦截初期雨水中的大颗粒固体杂质,可活动式的结构设计便于后期人工定期清理以及更换滤网;所述过滤网的目数可根据实际应用中当地初期雨水的固体杂质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0011]优选地,在所述过滤网的周边外侧设置吸油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吸油区由吸油棉制成,该吸油棉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及疏水性,主要用于吸附初期雨水中混杂的机动车油成分,由于油质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水体流动时会推动油质往四周堆积,因此将吸油棉布置在周围位置处更便于吸油。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溢流口和第二溢流口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分别沿所述内筒和预处理池的周边间隔均匀分布。
[0013]优选地,在所述过滤网上方设置可活动式的盖板,所述盖板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溢流口的高度。所述盖板的材质可采用球墨铸铁,可活动式的结构设计便于后期人工定期清理以及更换配件。
[0014]优选地,所述过滤网与内筒铰接,所述盖板与预处理池铰接。
[0015]优选地,在所述过滤网和盖板上均设有把手或者吊耳。
[0016]优选地,还包括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底面倾斜设置且底部的出水口与所述雨水入口连接。
[0017]优选地,位于所述一级过滤区中的过滤层包括石英砂过滤层,位于所述二级过滤区中的过滤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石英砂过滤层和粗粒过滤层。
[0018]优选地,所述粗粒过滤层的滤料可采用多孔陶粒、瓷砂等,其有效粒径为1.5

2.0mm。
[0019]优选地,所述过水孔的数量为多个且间隔均匀地排列分布在所述内筒的底面及侧面上。
[0020]上述初期雨水预处理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0021]初期雨水沿导流槽从雨水入口进入内筒中,经过过滤网去除大颗粒固体杂质、吸油棉吸附去除机动车油后进入一级过滤区,依次通过一级过滤区内的石英砂过滤层、粗粒过滤层,初期雨水从滤料表面慢慢渗透进入滤料内部,而后通过一级过滤区底部及底部侧面的过水孔进入二级过滤区,石英砂过滤层,经过二级过滤区的石英砂过滤层的接触絮凝、吸附、截留作用后,初期雨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胶质颗粒、微生物及部分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被有效去除,初步净化后的初期雨水通过二级过滤区池壁的第二溢流口排入下凹式绿地或生态边沟;当初期雨水量较大时,内筒上部较澄清的部分初期雨水直接通过第一溢流口进入二级过滤区,密度较大的悬浮物沉积在内筒底部。
[0022]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1、本技术提供的预处理装置可实现对初期雨水水质的有效净化,可使初期雨水在进入一级过滤区之前去除95%以上的大颗粒固体物质,极大地减少了进入一级过滤区内的固体物质,有效缓解了一级过滤区的堵塞问题,延长了一、二级过滤区内滤料的更换周期,保证一级过滤区和二级过滤区运行的稳定性;可使初期雨水经过一、二级过滤区后去除80%以上的悬浮物,减少了后续处理环节的污染负荷;可使初期雨水排入下凹式绿地或生态边沟前截留90%以上的机动车油,减少对绿地植物生长的影响。
[0024]2、本技术提供的预处理装置设置有可活动的内筒、过滤网和盖板,只需定期将内筒抽出清理或更换滤料及配件,大大方便了后续管理维护,合理解决了沉淀区内沉降污泥排空施工困难、滤料更换困难、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
[0025]3、本技术提供的预处理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工程投资少、运营成本低和可操作行强的优点,且无需消耗动力,具有高效环保节能的特性,其作为初期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地之前的预处理系统,起到延长下凹式绿地的使用年限和清理维护周期的作用。
[0026]4、本技术提供的预处理装置在内筒上低于过滤网的位置处还设有第一溢流口,使得一、二级过滤区之间除了在内筒底部有一个过滤连通通道外,还增加了一个直接连通通道,相比于现有技术在大雨时因过滤缓慢导致筒内雨水排出效率低,积水蔓延至机动车道上,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本技术直接将内筒上部的部分雨水通过第一溢流口导入二级过滤区中,且这部分雨水中密度较大的杂物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内筒底部,因此水质较为澄清,作为雨量较大时的应急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道路的初期雨水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处理池(2)以及设置在所述预处理池(2)中的内筒(3),所述内筒(3)中设置一级过滤区(7),所述内筒(3)外壁与预处理池(2)内壁之间设置二级过滤区(9);在所述内筒(3)的底部设置过水孔,用于连通一级过滤区(7)和二级过滤区(9),在所述一级过滤区(7)的底部设置过滤层,而顶部设置可活动式的过滤网(4),在所述内筒(3)上高于过滤网(4)的位置处设置雨水入口(11),在所述内筒(3)上低于过滤网(4)的位置处设置第一溢流口(8),用于连通一级过滤区(7)和二级过滤区(9),在所述二级过滤区(9)的底部设置过滤层,而顶部设置第二溢流口(10),用于连通二级过滤区(9)和下凹式绿地/生态边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道路的初期雨水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3)与预处理池(2)间采用可活动式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道路的初期雨水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滤网(4)的周边外侧设置吸油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绵道路的初期雨水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贤春莫超群李向辉邹镁蒋晓松蔡青田石强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