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及耳机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1833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3:5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耳机及耳机组件,耳机包括耳塞和耳柄,耳塞固定于耳柄,耳柄远离耳塞处设有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均露出耳柄的外表面,充电正极与充电负极间隔设置,检测电极设置于充电正极和充电负极之间,并与充电正极和充电负极间隔设置,耳机内部还设有电连接检测电极的检测电路,检测电路用以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与充电正极或充电负极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利用检测电路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与充电正极或充电负极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从而检测出在充电正极或/和充电负极处是否粘附导电液体,进而可以排除导电液体对充电正极或/和充电负极的损坏风险。或/和充电负极的损坏风险。或/和充电负极的损坏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机及耳机组件


[0001]申请涉及通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及耳机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耳机经常佩戴后,其表面会粘附汗液或水渍等导电液体。然而,当汗液或水渍粘附于耳机的充电电极时,充电电极通电后,其表面会与导电液体产生反应,从而受到导电液体的腐蚀,久而久之导致充电电极失效,造成耳机的使用寿命减短、安全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及耳机组件。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其中,所述耳机包括耳塞和耳柄,所述耳塞固定于所述耳柄,所述耳柄远离所述耳塞处设有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所述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均露出所述耳柄的外表面,所述充电正极与所述充电负极间隔设置,所述检测电极设置于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之间,并与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间隔设置,所述耳机内部还设有电连接所述检测电极的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用以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与充电正极或充电负极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组件,其中,所述耳机组件包括上述的耳机,所述耳机组件还包括耳机盒,所述耳机盒设有耳机槽和位于所述耳机槽内的正极针轴和负极针轴,以及设有位于所述耳机槽外的指示灯,所述耳机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耳机槽,且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分别与所述正极针轴和所述负极针轴抵触,所述指示灯电连接所述检测电路,所述指示灯用以根据所述检测电路的电信号按照第一预设模式发光。
[000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及耳机组件,通过在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之间设置检测电极,并在耳机内设置电连接检测电极的检测电路,利用检测电路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与充电正极或充电负极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从而检测出在充电正极或/和充电负极处是否粘附导电液体,进而可以排除导电液体对充电正极或/和充电负极的损坏风险。
附图说明
[000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08]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立体示意图;
[0009]图2是图1的耳机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0010]图3是图1的耳机的截面示意图;
[0011]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0012]图5是图4的耳机组件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0013]图6是图4的耳机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5]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100,所述耳机100包括耳塞10和耳柄20,所述耳塞10固定于所述耳柄20,所述耳柄20远离所述耳塞10处设有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检测电极13。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检测电极13均露出所述耳柄20的外表面,所述充电正极11与所述充电负极12间隔设置,所述检测电极13设置于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之间,并与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间隔设置,所述耳机100内部还设有电连接所述检测电极13的检测电路30,所述检测电路30用以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13与充电正极11或充电负极12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耳机100利用耳柄20的充电正极11和充电负极12获取充电电流,从而保证耳机100获取电能后可以在无线状态下进行使用。导电液体为附着于所述耳机100外表面的汗液、水渍、油污等可以导电的液体,在用户佩戴所述耳机100的过程中,用户身体上的汗液、水渍、油污等液体附着于所述耳机100的外表面,从而形成附着于所述耳机100外表面的导电液体。
[0016]通过在所述充电正极11和所述充电负极12之间设置检测电极13,并在耳机100内设置电连接检测电极13的检测电路30,利用检测电路30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13与充电正极11或充电负极12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从而检测出在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处是否粘附导电液体,进而可以排除导电液体对充电正极11或/和充电负极12的损坏风险。
[001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耳塞10设有前端14和与所述前端14相对的后端15。所述前端14用以塞入用户耳内,所述后端15与所述耳柄20固定连接。所述前端14设有出音孔141,所述出音孔141用以输出声音。具体的,所述耳塞10包括前壳16和与所述前壳16盖合的后壳17。所述前端14设置于所述前壳16,所述后端15设置于所述后壳17。所述前壳16与所述后壳17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内用以收容电声器件。所述耳塞1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前壳16的硅胶套18,所述硅胶套18用以增加所述耳塞10的佩戴舒适度。所述出音孔141经所述硅胶套18输出声音。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100也可以是骨传导耳机,则所述耳机100设置与所述耳柄20固定连接的接触头,利用接触头与用户耳部接触,实现骨传导输出声音。
[0018]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柄20设有固定连接所述后壳17的第一端21和与所述第一端21相对的第二端22。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设置于所述耳柄20周侧并邻近所述第二端22处。利用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远离所述耳塞10,以便于减少充电正极11和充电负极12接触用户皮肤的几率,从而降低充电正极11和充电负极12被汗液、水渍、污渍等腐蚀损毁的风险。具体的,所述耳柄20包括与所述后壳17固定的耳柄盖板23和与所述耳柄盖板23盖合的耳柄壳体24。所述耳柄盖板23相较于所述耳柄壳体24靠近所述前壳16。所述耳柄盖板23和所述前壳16之间存在腔体。所述腔体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设置于所述耳柄盖板23。由于所述耳柄盖板23位于所述耳柄20靠近所述前壳16一侧,使得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外露于所述耳柄20靠近用户面部一面。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
和所述检测电极13部分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充电正极11、充电负极12和所述检测电极13位于所述腔体内的部分经导电线缆电连接所述检测电路30。所述检测电路30可以收容于所述腔体,也可以收容于所述收容腔,也可以是部分收容于所述腔体,另一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腔。
[0019]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耳机100为真无线立体声(True wireless Stereo、TWS)。所述耳机100可以分为左右两只配套使用。左右两只所述耳机100均无需线缆连接,从而实现左右声道的无线分离即可独立工作,所述耳机100完全摒弃有线烦恼,运动更自由。所述耳机100的使用方式多样,既可独享,又可分享,还可一机当做两机。所述耳机100还可以与配套的便携盒一起使用,利用便携盒内部集成移动电源,使得所述耳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耳塞和耳柄,所述耳塞固定于所述耳柄,所述耳柄远离所述耳塞处设有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所述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均露出所述耳柄的外表面,所述充电正极与所述充电负极间隔设置,所述检测电极设置于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之间,并与所述充电正极和所述充电负极间隔设置,所述耳机内部还设有电连接所述检测电极的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用以检测因导电液体将检测电极与充电正极或充电负极导通所产生的电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柄具有周侧表面,所述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检测电极外露于所述周侧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极的端面与所述周侧表面平齐,所述充电正极的端面相对所述周侧表面内凹,所述充电负极的端面相对所述周侧表面内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所述检测电极外露于所述周侧表面靠近用户面部一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正极、充电负极和所述检测电极外露于所述周侧表面的同一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内设有耳机电路板,所述检测电路设置于所述耳机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元克
申请(专利权)人: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