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陡渣体边坡的植被恢复结构,包括坡体,所述坡体的上表面和斜面均开设有种植槽,所述坡体的上表面开设有蓄水池,所述坡体的内部开设有渗水槽,所述种植槽的内部设置有灌溉管,所述渗水槽和灌溉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左端设置有滤水管,所述坡体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柱,所述坡体的内部填充有石块;通过设置灌溉管将灌溉用水引入各个种植槽内,对种植槽内植株进行浇灌,通过设置渗水槽收集种植槽内多余的水与灌溉管内多余水一同从新导入蓄水池内,保持坡体内植被供水状态,从而提高植被灌溉效果。从而提高植被灌溉效果。从而提高植被灌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陡渣体边坡的植被恢复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土木工程
,具体为一种高陡渣体边坡的植被恢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而近年来,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对生态的保护和恢复,而其中,渣体型边坡的植被恢复也是一
‑
项很重要的工程。
[0003]现有技术中,渣体边坡在植被恢复时需要在其斜面设置挡土墙,以防止土壤下滑,常见的挡土墙结构缺乏引水功能,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水流,灌溉效果差,容易导致坡上植被缺水,影响植被的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陡渣体边坡的植被恢复结构,以解决灌溉效果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陡渣体边坡的植被恢复结构,包括坡体,所述坡体的上表面和斜面均开设有种植槽,所述坡体的上表面开设有蓄水池,所述坡体的内部开设有渗水槽,所述种植槽的内部设置有灌溉管,所述渗水槽和灌溉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左端设置有滤水管,所述坡体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柱,所述坡体的内部填充有石块。
[0006]所述坡体斜面上的种植槽等间距均匀设置,且中间间隔处设置挡板,所述种植槽的内部填充土壤且种植有植株。
[0007]所述灌溉管连通各个种植槽,且所述灌溉管在各个种植槽内均设置有回形管,所述回形管的侧面开设有漏水口。
[0008]所述种植槽与渗水槽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内部设置有毛细孔,所述种植槽通过毛细孔与渗水槽连通,所述渗水槽的下表面向坡体右下方倾斜。
[0009]所述灌溉管与蓄水池之间、所述集水槽与滤水管之间和滤水管与蓄水池之间均设置有水泵。
[0010]所述滤水管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蓄水池的下方铺设有鹅卵石层。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高陡渣体边坡的植被恢复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提供的高陡渣体边坡的植被恢复结构,通过设置灌溉管将灌溉用水引入各个种植槽内,对种植槽内植株进行浇灌,通过设置渗水槽收集种植槽内多余的水与灌溉管内多余水一同从新导入蓄水池内,保持坡体内植被供水状态,从而提高植被灌溉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灌溉管结构试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土1中A部局部放大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过滤管剖视图。
[0017]图中:1、坡体;11、种植槽;111、隔板;112、毛细孔;12、蓄水池;13、渗水槽;14、灌溉管;141、回形管;142、漏水口;15、集水槽;16、滤水管;161、过滤网;17、支撑柱;18、石块;19、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9]请参阅图1
‑
4,一种高陡渣体边坡的植被恢复结构,包括坡体1,所述坡体1的上表面和斜面均开设有种植槽11,所述坡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蓄水池12,所述坡体1的内部开设有渗水槽13,所述种植槽11的内部设置有灌溉管14,所述渗水槽13和灌溉管1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集水槽15,所述集水槽15的左端设置有滤水管16,所述坡体1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柱17,所述坡体1的内部填充有石块18。
[0020]具体的,所述坡体1斜面上的种植槽11等间距均匀设置,且中间间隔处设置挡板,所述种植槽11的内部填充土壤且种植有植株。
[0021]本实施例中,种植槽11内种植植株,以在坡体1表面形成完整植被,保存水土。
[0022]具体的,所述灌溉管14连通各个种植槽11,且所述灌溉管14在各个种植槽11内均设置有回形管141,所述回形管141的侧面开设有漏水口142。
[0023]本实施例中,灌溉管14将灌溉用水陆续引入各个种植槽11内的土壤中,并通过回形管141和其表面的漏水口142均匀散步在种植槽11内,以方便植株直接吸收水分。
[0024]具体的,所述种植槽11与渗水槽13之间设置有隔板111,所述隔板111的内部设置有毛细孔112,所述种植槽11通过毛细孔112与渗水槽13连通,所述渗水槽13的下表面向坡体1右下方倾斜。
[0025]本实施例中,种植槽11下方的隔板111将堆积在种植槽11下方的废水引入渗水槽13内,并汇聚起来,以引入集水槽15内,方便后续过滤处理及重新利用。
[0026]具体的,所述灌溉管14与蓄水池12之间、所述集水槽15与滤水管16之间和滤水管16与蓄水池12之间均设置有水泵19。
[0027]本实施例中,水泵19泵送水流,在灌溉管14、蓄水池12、滤水管16和蓄水池12之间形成水循环结构,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0028]具体的,所述滤水管16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过滤网161,所述蓄水池12的下方铺设有鹅卵石层。
[0029]本实施例中,过滤网161对渗水槽13收集到的废水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流进入蓄水池12内,灰尘在鹅卵石层的作用下沉淀,以备重新进入灌溉管14内参与灌溉。
[0030]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在种植槽11内种植植物,向蓄水池12内注水,蓄水池12内水在水泵19作用下进入灌溉管14内,对其经过的各个种植槽11进行补水,保证植株供水,种植槽11内沉积的废水流入渗水槽13内,并与灌溉管14内多余水在坡体1下端合流,一同进入集水槽15内,集水槽15内水在水泵19作用下进入滤水管16内过滤,过滤后的水重新进入蓄水池12内,参与灌溉。
[0031]综上所述,该高陡渣体边坡的植被恢复结构,通过设置灌溉管14将灌溉用水引入
各个种植槽11内,对种植槽11内植株进行浇灌,通过设置渗水槽13收集种植槽11内多余的水与灌溉管14内多余水一同从新导入蓄水池12内,保持坡体1内植被供水状态,从而提高植被灌溉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陡渣体边坡的植被恢复结构,包括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坡体(1)的上表面和斜面均开设有种植槽(11),所述坡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蓄水池(12),所述坡体(1)的内部开设有渗水槽(13),所述种植槽(11)的内部设置有灌溉管(14),所述渗水槽(13)和灌溉管(1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集水槽(15),所述集水槽(15)的左端设置有滤水管(16),所述坡体(1)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柱(17),所述坡体(1)的内部填充有石块(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陡渣体边坡的植被恢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坡体(1)斜面上的种植槽(11)等间距均匀设置,且中间间隔处设置挡板,所述种植槽(11)的内部填充土壤且种植有植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陡渣体边坡的植被恢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管(14)连通各个种植槽(11),且所述灌溉管(14)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巍,
申请(专利权)人:谢巍,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