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1303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包括移动舱体,移动舱体的顶部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供电模块、控制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供电模块与控制模块之间和控制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之间均设置有新风循环模块,移动舱体的内腔上下前后四侧壁均设置有UVC紫外光源,控制模块分别电性输入连接有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和光源传感模块,控制模块分别与UVC紫外光源、新风循环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电性输出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中采用多种空气质量传感器,实时获取空气中的消杀和净化效果,并实时反馈到控制模块这样的控制中心,通过智能算法,调节光源功能和新风循环情况,实现移动舱内的空气质量智能控制和人机共存。智能控制和人机共存。智能控制和人机共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


[0001]本技术涉及空间紫外消杀
,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

技术介绍

[0002]移动手术舱、移动检查室、移动消毒舱、水下密闭场所等密闭移动仓内,物体表面及空气气溶胶由于接触或者呼出气体的吸附或附着从而被感染各种病原,如细菌、病毒等,由于密闭场所空气流动性差,当人体处于该环境下时,容易被受到二次感染。
[0003]由于移动舱内的空气流动性差,人员密集,现有的空气消毒设备包括在没有人的情况中使用的载有紫外线光源(通常是汞灯)的推车和机器人,这些设备需要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使用,不能做到人机共存,尤其在密闭移动舱内不实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解决了现有密闭移动舱内无法实现人机共存的物体表面及空气气溶胶中细菌、病毒的有效消杀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包括UVC紫外光源、新风循环模块、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光源传感模块、供电模块、控制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移动舱体,所述移动舱体的顶部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供电模块、控制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所述供电模块与控制模块之间和所述控制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之间均设置有新风循环模块,所述移动舱体的内腔上下前后四侧壁均设置有UVC紫外光源;
[0007]所述控制模块分别电性输入连接有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和光源传感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UVC紫外光源、新风循环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电性输出连接,所述UVC紫外光源、新风循环模块、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光源传感模块、控制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均与供电模块电性输入连接。
[0008]优选地,上述用于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中,所述移动舱体包括底面灯墙,所述底面灯墙的左右两边均设置有通风门框,两组所述通风门框之间设置有顶面灯墙,所述顶面灯墙的底部前后两侧均固接有侧面灯墙,且侧面灯墙的底部与底面灯墙相固接,通过两侧的通风门框便于进行移动舱体内部与外界的空气流通输送。
[0009]优选地,上述用于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中,所述移动舱体的内腔上下前后四侧壁均开设有与UVC紫外光源相配合的容纳槽,且容纳槽在移动舱体上沿其长度方向呈矩形阵列排布,便于对移动舱体内不同角度空气及物体表面的微生物进行全方位的消杀。
[0010]优选地,上述用于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中,所述新风循环模块为风机,所
述风机嵌合安装在移动舱体的顶部,采用风机用于移动舱体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的循环和流通。
[0011]优选地,上述用于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中,所述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包括PM2.5传感器、PM10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甲醛传感器、TVOC传感器和臭氧传感器,便于实时获取移动舱体内的空气质量参数。
[0012]优选地,上述用于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中,所述移动舱体的底部四角均设置有滚轮,便于对移动舱体在地面上的移动调节。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一方面通过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中采用多种空气质量传感器,实时获取空气中的消杀和净化效果,并实时反馈到控制模块这样的控制中心,通过智能算法,调节光源功能和新风循环情况,实现移动舱内的空气质量智能控制和人机共存;另一方面通过在移动舱体的内腔上下前后四侧壁均设置UVC紫外光源,并使其在移动舱体上沿其长度方向呈矩形阵列排布,从而便于对移动舱体内不同角度空气及物体表面的微生物进行全方位的消杀。
[0015]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一;
[0018]图2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二;
[0019]图3为本技术的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0020]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1]1‑
UVC紫外光源,2

新风循环模块,3

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4

光源传感模块,5

供电模块,6

控制模块,7

数据传输模块,8

移动舱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3所示,一种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包括UVC紫外光源1、新风循环模块2、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3、光源传感模块4、供电模块5、控制模块6、数据传输模块7和移动舱体8,移动舱体8的顶部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供电模块5、控制模块6和数据传输模块7,供电模块5与控制模块6之间和控制模块6和数据传输模块7之间均设置有新风循环模块2,移动舱体8的内腔上下前后四侧壁均设置有UVC紫外光源1,移动舱体8包括底面灯墙,底面灯墙的左右两边均设置有通风门框,两组通风门框之间设置有顶面灯墙,顶面灯墙的
底部前后两侧均固接有侧面灯墙,且侧面灯墙的底部与底面灯墙相固接,通过两侧的通风门框便于进行移动舱体8内部与外界的空气流通输送,移动舱体8的内腔上下前后四侧壁均开设有与UVC紫外光源1相配合的容纳槽,且容纳槽在移动舱体8上沿其长度方向呈矩形阵列排布,便于对移动舱体8内不同角度空气及物体表面的微生物进行全方位的消杀,新风循环模块2为风机,风机嵌合安装在移动舱体8的顶部,采用风机用于移动舱体8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的循环和流通,移动舱体8的底部四角均设置有滚轮,便于对移动舱体8在地面上的移动调节,控制模块6分别电性输入连接有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3和光源传感模块4,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3包括PM2.5传感器、PM10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甲醛传感器、TVOC传感器和臭氧传感器,便于实时获取移动舱体8内空气质量参数,控制模块6分别与UVC紫外光源1、新风循环模块2和数据传输模块7电性输出连接,UVC紫外光源1、新风循环模块2、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3、光源传感模块4、控制模块6和数据传输模块7均与供电模块5电性输入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包括UVC紫外光源(1)、新风循环模块(2)、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3)、光源传感模块(4)、供电模块(5)、控制模块(6)、数据传输模块(7)和移动舱体(8),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舱体(8)的顶部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供电模块(5)、控制模块(6)和数据传输模块(7),所述供电模块(5)与控制模块(6)之间和所述控制模块(6)和数据传输模块(7)之间均设置有新风循环模块(2),所述移动舱体(8)的内腔上下前后四侧壁均设置有UVC紫外光源(1);所述控制模块(6)分别电性输入连接有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3)和光源传感模块(4),所述控制模块(6)分别与UVC紫外光源(1)、新风循环模块(2)和数据传输模块(7)电性输出连接,所述UVC紫外光源(1)、新风循环模块(2)、空气质量多传感模块(3)、光源传感模块(4)、控制模块(6)和数据传输模块(7)均与供电模块(5)电性输入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快速人机共存的消杀舱,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传亮邱选兵张恩华尚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瑞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