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载具避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96530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载具避震结构,属于载具避震技术领域,该基于人工智能的载具避震结构,包括底板,底板的前后两侧均固设有驱动机构,底板的上侧从下至上设有减震机构和四个夹紧机构,减震机构包括固定板、两个第一滑槽、两个第二弹簧、两个第一滑块、两个滑杆、两个第一固定块、四个固定杆、四个第一伸缩杆和四个第一弹簧,四个第一伸缩杆固定连接于底板的上端四角,四个第一弹簧分别套设于四个第一伸缩杆的圆周表面,固定板固定连接于四个第一伸缩杆的上端,两个第一固定块固定连接于固定板的下端,位于上侧的两个固定杆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一固定块的前后内壁;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减震效果不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减震效果不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减震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载具避震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载具避震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载具避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人工智能,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的研究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得到实现。
[0003]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幅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多生产过程都已经完全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在人工智能的应用过程中难免会碰到损坏,其中造成损坏原因之一的就是震动,很多人工智能都包含精密部件,在震动下很容易发生损坏,现有的人工智能用载具的减震效果不好,会对人工智能造成损坏,对其内部零部件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增加了维修检测的成本。为此,我们推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载具避震结构。
[0004]但是由于传统的载具减震效果不好,因此还存在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载具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前后两侧均固设有驱动机构,所述底板(1)的上侧从下至上设有减震机构和四个夹紧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固定板(10)、两个第一滑槽(11)、两个第二弹簧(12)、两个第一滑块(13)、两个滑杆(14)、两个第一固定块(15)、四个固定杆(26)、四个第一伸缩杆(8)和四个第一弹簧(9),四个所述第一伸缩杆(8)固定连接于底板(1)的上端四角,四个所述第一弹簧(9)分别套设于四个第一伸缩杆(8)的圆周表面,所述固定板(10)固定连接于四个第一伸缩杆(8)的上端,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15)固定连接于固定板(10)的下端,位于上侧的两个所述固定杆(26)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一固定块(15)的前后内壁,两个所述滑杆(14)转动连接于位于上侧的两个固定杆(26)的圆周表面,两个所述第一滑槽(11)开凿于底板(1)的上端,两个所述第一滑块(13)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第一滑槽(11)内壁,两个所述第二弹簧(12)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一滑块(13)相远离的一端,且两个第一滑块(13)通过两个第二弹簧(12)连接于两个第一滑槽(11)相远离一端的内壁,位于下侧的两个所述固定杆(26)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一滑块(13)的前后内壁,且两个滑杆(14)转动连接于位于下侧的两个固定杆(26)的圆周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载具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驱动机构均包括第一电机(6)、第二电机(7)、履带(5)、两个转杆(3)和两个转轮(4),所述底板(1)内开凿有放置槽(2),所述第一电机(6)和第二电机(7)均固定连接于放置槽(2)的下内壁,且第一电机(6)和第二电机(7)的输出轴均贯穿底板(1)的前后两端并向外延伸,位于左端的所述转杆(3)固定连接于底板(1)的前端,位于右端的所述转杆(3)固定连接于第一电机(6)的输出轴,两个所述转轮(4)分别固定连接与两个转杆(3)的圆周表面,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秀梅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安稳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